APP下载

安徽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探索*

2022-11-23郭旭冉黄志斌

关键词:安徽省绿色生态

郭旭冉,黄志斌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理念,是生态系统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做了充分肯定:“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1]5同时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17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发展,结合地区具体情况,探寻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对于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安徽省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基础良好。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分析省内农业绿色发展现状,探索适合安徽省区域发展的农业绿色发展新模式势在必行。

一、安徽推行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现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深刻诠释了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重要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19这为新时期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探索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首先,推行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农业发展逐渐转移到保护自然环境、注重实现农产品的绿色生态化上,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要想实现经济社会更加全面优质的发展,只有顺应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趋势,用绿色发展理念解决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与问题。

其次,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是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必然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环境直接影响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城镇后花园。”“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3]《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的目标任务提出,要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让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使乡村更加美丽宜居[4]。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建设的过程中,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可以有效获得“绿色效益”的增值,促进农民增收。安徽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5]。

再次,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是安徽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要步骤。安徽省正处于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建立有助于提升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解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当前农业面临着保护生态以及自身发展的协调问题,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结合各区域实际发展状况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探索,不仅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且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二、安徽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现状与问题

1986年,安徽省农业厅和环境保护局联合召开了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会议[6]。自此,省内各地开始绿色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并不断发展壮大。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安徽省进行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农业先行试点建设,并在试点内推行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推广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以达到绿色发展目标。

(一)安徽省农业绿色发展模式

一是特色立体种植养殖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等条件实现农业高产高效、节能环保的目标。特色立体种植主要是从不同农作物的特性出发,实施套作和轮作等模式,从而获得更高的农业经济效益;立体种养模式常见的有“虾稻连作”“稻鸭共生”等,通过虾和鸭在稻田中的觅食活动,减轻稻田间病虫的危害,同时虾和鸭的粪便又可以作为水稻的有机肥,进而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使得产出的水稻更加优质。可见,这种模式具有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易使农业处于良性循环中。目前安徽省正在形成沿江、沿淮和环巢湖的稻虾种养区域,以推动区域农业朝着规模化及绿色生态化方向发展。

二是农业资源循环与综合利用模式。此模式注重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依靠科技,突出节约目标。它强调推广应用节约型的农业技术,综合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从而减轻农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秸秆,经过资源化处理可以培养食用菌、用作饲料及发电等。

三是现代特色生态庄园模式。此模式主要以农、林、牧、副、渔为基础,以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园为主体,通过对农村生态、景观等的合理规划,为游客提供服务。农业生态庄园类型很多,主要有休闲度假庄园、科技示范庄园、产业发展庄园等,它们多以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贸易、休闲旅游为发展方向,为游客提供度假、会议、餐饮等服务。

四是绿色休闲观光模式。此模式把绿色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结合起来。结合各地区的生态背景和地域文化,引进先进的农业种养技术,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娱乐、购买绿色食品,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此模式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与旅游观光相结合,让游客在休闲观光中娱乐,在回归自然中放松身心。

(二)安徽省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发展困境

第一,农民对绿色发展理念与农业绿色发展模式认知模糊。人们的认知观念问题,是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在推广和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部分农民绿色发展意识相对薄弱,农业生产观念仍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较大,更关心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愿或不敢做长远打算[7]23。2020年安徽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2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 000公顷,粮食产量401.6亿公斤[8]。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是总体而言,粮食生产依然存在“大农大肥”的特征。部分农民对于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了解较少,认为其存在风险,不敢尝试。

第二,有效农业劳动力尚不充盈。农业劳动力的年龄、技术操作熟练程度以及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安徽省既是农业大省,也是劳动力输出大省。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农村剩余人口大部分是老人和儿童[7]23。这一现象制约了安徽省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推广和建设,主要表现在:首先,农村中大部分人选择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老人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他们缺乏绿色发展意识,倾向于传统的种植方式,难以适应农业绿色发展。其次,农村中能适应农业绿色发展新态势的中青年劳动力不充足,新型职业农民稀缺。新型职业农民具有一定的农业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农业生产技能,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关键。虽然安徽省从2014年就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试点,但新型职业农民群体数量仍有缺口。因此,农村有效劳动力尚不充盈制约着安徽省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形成及推广。

第三,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中区域品牌建设有待加强。安徽省在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推广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高品质的天然绿色产品,但存在区域品牌不够响亮、公信力不高的问题。如安徽省淮南市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大力推进渔业发展,早在2019年,全市就已推广“稻虾共育”2 000公顷、“稻鱼综合种养约14 000公顷”[9]。但存在稻类及虾、蟹等水产品品牌不响亮问题,农户的品牌经营意识不强,忽略了产品包装设计,很多优质农产品没能走出当地。此外,现有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中的区域品牌宣传方式也亟须改进。

安徽省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指引,加快转变思想观念,创新优化绿色发展模式,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当前,安徽省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发展空间很大,需在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以系统改进和创新优化。

三、安徽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优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视察安徽时讲道:“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10]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是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区域优势、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安徽省应结合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现状,依据区域人地概况、地形条件、气候生态等条件,实现农业发展模式向绿色化、生态化、综合化及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稳定的安徽绿色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一)皖北平原:“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和“风景区+综合种植+生态恢复”

皖北地区主要包括淮河以北的阜阳、亳州、宿州、淮北等,是安徽省面积最大的农业耕种区,农作物主要有麦子、大豆、玉米、棉花等。皖北地区以平原为主,土层较为肥沃,光热条件较为充足。应依托此优势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规划,进行“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可利用皖北平原具有较大块肥沃土壤的优势,调整农业朝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区域内的实际农业生产环境和资源优势来确定专业化的种植方向。如亳州的药材种植,可进行专业规划、规模化种植,以减少各小农户随意、分散种植的现象。可聘请农业专家和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分析,确定种植品类,并与当地农户宣传对接,提升农民的专业化素养,打造当地优质的农作物品牌,推动农产品朝着绿色生态、品质优良的方向发展。

皖北地区是安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域,但仍存在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及秸秆处理不当的情况,应以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理念为指导,化解能源利用率问题。积极宣传推广节肥、节药、节水的农业生产模式;加大农业机械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打造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并配套相关的农业销售产业链,实现规模化的种植管理销售模式。农业规模化生产所产生的秸秆等废弃物比较集中,利于回收。可以将秸秆还田、回收利用,或者把秸秆转化成动物饲料用于规模化的养殖业。“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优化路径的优点在于土地的合理利用、作物的合理布局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此外,皖北地区采煤塌陷区可推广“风景区+综合种植+生态恢复”的优化路径。利用塌陷区规划建立主题湖泊风景区,种植具有观赏性的经济作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恢复工作。这一方面可满足景区观赏需求,另一方面可增加景区的经济收入。

(二)江淮平原:“休闲观光+生态田园+农业云”

安徽省内江淮平原“大湖大河大湿地”景观特色非常突出,风景旖旎。江淮平原湖泊众多,气候宜人,水系网络比较发达,降水量比较丰富,不仅适宜基础农作物生产也适宜经济作物生长。此区域在模式构建上应凸显水域风光、特色田园的特点。

江淮平原地区适宜采取“休闲观光+生态田园+农业云”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优化路径。现代都市生活节奏较快,城市居民在节假日选择回归乡村亲近大自然渐成潮流。江淮地区风景优美,可利用这一优势规划农业种植基地,吸引城市居民承包小块土地,种植农作物,体验农耕生活,增强城市居民的参与感。

“生态田园”遵循保护自然、绿色发展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传统田园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优化,以达到种植养殖、休闲娱乐、参观疗养为一体的目的。可借助园内的特色农产品,定期开展观光采摘体验活动、种植养殖认领活动、摄影展活动等。打造具有区域生态特色的旅游路线,在休闲观光等基本服务功能之外,为游客提供“体验+教育+娱乐”的一体化服务。例如在暑假、寒假等假期推出青少年研学夏令营,让青少年走出课本走向实践,实地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将体验、学习和娱乐融为一体。除此,还可根据顾客需要,推出周末营、七天营等。如抓住某些公司开展团建活动的机会,为他们提供走进田园的个性化团建服务。总之,应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绿色发展创新体系,提升当地农业绿色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互联网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可借助5G互联网技术,建立专业的网络宣传团队,指导农户利用互联网平台,利用“网络直播”或小程序等拓宽农产品宣传及销售渠道。借助“农业云”实现农业专家与农业种植基地的远程互动,向农户宣传科学的农业管理理念,为农户进行及时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该模式可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为当地增加就业岗位,推动农业经济良性发展。

(三)皖西、皖南山区:“特色种植养殖+会展中心+乡村旅游”

山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呈现立体分布的特征,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化优势,为特色农业与绿色发展夯实了基础[11]。皖西、皖南地形以山区为主,农业生产以茶和林为主。

皖西、皖南山区适宜构建“特色种植养殖+会展中心+乡村旅游”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其中特色种植是指依托山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优化现有的种植结构。可以选择种植药材、茶叶、核桃等易于在山区种植的特色产品,在此基础上推广林下套种,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打造山区特色“徽”字号产品,推动农产品呈系列化发展,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方向发展[12]。

此外,皖西、皖南山区还可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推广林下套养等农业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安徽山区特色的山区农作物品牌。定期举办主题特色展览活动,展览山区生态农产品,比如山区的特色果树、高山蔬菜、野生竹笋、蘑菇、茶叶、木耳、板栗、漆树等。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推进绿色产品向精加工方向发展。还可以把徽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价值,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利用山区优质生态,发展生态旅游(如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13]。

(四)皖南丘陵地区:“生态种植+综合治理”

皖南丘陵地区气候温润,水热资源较好,森林覆盖率高,污染源较少,适宜种植优质特色农产品。农业生产主要以茶和林为主。该地区应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特色发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该地农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皖南地区适宜采取“生态种植+综合治理”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优化路径。“生态种植”指在预估土地肥力的情况下,遵循一定的生态学和经济学规律,按照恢复为主、种植为辅的原则,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农业生产。如运用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反馈农业生产中生态环境的实时状况,就反馈结果及时调整农业生产计划与方式,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效果。在皖南山区,可以从山坡的坡顶到坡腰依次发展生态茶园、生态梨园、生态葡萄园等,配套灌溉网、排水沟和缓冲塘并用智能水利监控系统,进行生态种植。

皖南地区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当地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生长,但仍然受到规模小、经营不集中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建立生态茶园时要构建茶产业集聚区,引导当地农户发展有机茶叶等更为精致更为优质的农业产业。可以组建专业的专家指导团队,对茶树的生长过程进行监测管理,以提升茶的品质。

“综合治理”指的是政府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先实施试点,再引导农户种植生态茶产品,加大对农户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茶产业的标准化体系,打造皖南山区独有的农产品特色品牌。此外,搭建生态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平台,畅通消费者监督与反馈渠道,有助于把当地特色茶产业做大做强。“生态种植+综合治理”的优化路径,能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保持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

四、结语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在国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省内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极大进展。安徽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构建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应把“绿色理念”放在首位,汲取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省内各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农业发展现状,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优化原有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积极探索适合该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文化效益的统一,进而实现安徽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与生态强省战略目标的转变。

猜你喜欢

安徽省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生态养生”娱晚年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