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运动损伤机制和处理方法研究

2022-03-30吴智伟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3期
关键词:肌群骨骼负荷

吴智伟

(厦门市梧村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0)

运动损伤主要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其中,大部分的急性损伤完全可以避免,如骨折、摔伤、擦伤等。而慢性损伤隐藏时间较长,康复时间也较长,慢性损伤一般是由于日常运动模式不正确、不良身体姿势、没有充分的热身和放松以及肌肉力量失衡、关节骨骼生物力线不正确导致的,且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中小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需要具备运动损伤理念知识,了解运动损伤机制和处理方法,以此保障身体的健康。

1 导致中小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因素

1.1 动作练习技术因素

依据教材,中小学生在学习各种体育项目时,会对相关的技术动作进行初步的泛化练习。在学习过程中,不同中小学生对不同的运动项目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每个技术动作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人体各部位所承担的负荷不同,受力也不均衡。因此,不同的运动项目产生的运动负荷对身体造成的运动损伤也不尽相同。

1.2 人体解剖生理因素

从人体解剖生理角度来看,中小学生的人体结构不同于成年人,在进行不同技术动作练习时,还存在一些不适宜运动的薄弱环节,这些薄弱环节在运动时,发生运动损伤概率较大。例如,中小学生肩关节的关节盂小而浅,而肱骨头大,周围韧带力量较薄弱,如在进行体操动作练习时,肩部大幅度运动或突然摔倒时上臂撑地,极易造成肩关节脱臼。

1.3 思想认识因素

有研究显示,很多运动损伤都是由于个人不够重视和缺乏防护措施而导致的,且大部分运动损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应加强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将伤病预防意识贯穿到教学中,提高中小学生的重视程度,使中小学生能够认识到准备活动和恢复再生以及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1.4 准备活动不适宜因素

(1)体育活动前不做准备活动;(2)准备活动不够充分,且内容和本节体育课的内容不符合,体育课所需肌群和关节未得到充分的活动;(3)准备活动量过大,导致身体在过于疲劳状态下进行体育活动;(4)准备活动后较长时间未进行正式体育课,停留时间过长。除以上因素之外,还包括技术动作模式错误、运动负荷过大、身体机能不良、场地和服装准备不充分、不良天气等因素,都是早晨运动损伤的原因。

2 中小学生急性运动损伤机制与处理方法

2.1 中小学生急性运动损伤机制

因外力意外造成的软组织损伤属于急性损伤。软组织损伤分为创伤、扭伤和拉伤,这3种软组织损伤在中小学生参与运动中最为常见,具体包括切割伤、擦伤、挫伤、撕裂伤、撕脱伤、截断伤、刺伤、对冲伤。软组织损伤会出血、发炎,甚至会有液体渗出。创伤是指皮肤损伤;扭伤和拉伤是内部出血,内部存在积液的损伤,但扭伤大多数是韧带损伤,如脚踝处连接相邻骨骼之间的韧带组织;拉伤是肌肉或肌腱损伤,如进行50m冲刺跑时的腘绳肌拉伤等,都是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中较常见的运动损伤。

中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骨骼损伤主要包括脱位和骨折2种。受骨骼骨质和饮食影响等,中小学生发生骨折的概率越来越大。骨骼损伤主要受中小学生自身体重、作用力施加部位、骨骼类型、身体位置等因素。

一般脱位较易出现在关节连接处,当中小学生受到外界撞击或过度改变关节力线时,同一个关节的骨骼未能在一条线上,造成关节骨骼脱位。而骨折愈合时期与软组织损伤相同,都要经过急性期、修复期和重构期,但骨折的损伤恢复时间较长,需用固定器保持稳定,以减少再次撞击伤害,且骨折损伤的康复期需要进行肌力训练,增加周围肌群的肌力保护骨骼,促进骨骼再生。

2.2 中小学生急性运动损伤处理方法

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时应常备弹力绷带或医用胶布,也可将弹力绷带放进冷冻室,使用时既能起到冷敷冰疗效果,又能达到加压包扎的作用。例如,出现拉伤或扭伤时,第一步,教师要先让中小学生制动休息;第二步,应取较凉的冰块或医用冰镇喷雾,喷在患处;第三步,将患处用弹力绷带或医用胶布进行加压包扎,如是脚踝不规则皮肤表面时,可增加一个“U”字形橡胶垫,以防留有空隙,导致包扎不严;第四步,将固定好的患肢抬高,可在脚跟处放一个板凳,使脚踝和大腿高于心脏位置,静止休息12~24h。但冰敷是间歇性的,不合宜长时间冰敷,可20~30min后去除,防止再次损伤肌肉或关节活动。24h后可解开弹力绷带,重新了解损伤情况,再进一步处理。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抽筋一般是因为中小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气温过低、大量缺失水分和盐分,以及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导致的。产生抽筋情况较为突然,但时间短暂,不用进行任何干预可自行缓解,但抽筋后肌肉和筋膜内仍有一些不适感,也可以通过恢复手段进行干预,对于产生抽筋严重,但有一定运动经历的中小学生,可将痉挛肌肉处于被动拉紧状态下,进行牵拉;而对于抽筋严重且体质较弱的中小学生,需要将痉挛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下,进行手法按摩放松。

出现一些开放性伤口时,会破坏表皮细胞和纤维组织,导致血液渗出。若中小学生无骨骼和内脏器官损伤,只进行清洁、止血、包扎便可。若中小学生出现大面积开放性伤口出血时,可先牢固止血,尽快将其送往医院进行专门的处理。

当有中小学生发生骨折时,用科学的方法及时处理便可有效降低损伤造成的影响。骨折的处理机制分为抢救休克、保护患肢、妥善固定和迅速转运4个步骤。第一步,应确定中小学生是否处于休克状态,出现休克状态时,需吸氧或针刺热衷、减少移动,及时拨打急救电话;第二步,需要保护患肢,包扎伤口,大血管出血时可采用止血带止血,一般情况下不建议使用止血带,因使用后会加重肢端坏死;第三步,妥善固定,削减骨折处的活动,采取特制的夹板,或木板进行包扎固定;第四步,骨折处固定稳定之后,应尽快转移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处理。

3 中小学生慢性运动损伤机制与预防措施

3.1 中小学生慢性运动损伤机制

中小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也常出现慢性运动损伤。导致慢性损伤诱因有长期高强度运动后未做好恢复再生,使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以及长期不良运动模式和不良身体姿势等,且慢性损伤的恢复周期较长,要经过急性炎症期,这一时期损伤部位细胞会分裂甚至死亡,大约持续2d的时间;细胞破裂后会进入修复期,成纤维细胞形成疤痕,一般需要6周甚至3个月的时间;最后到重构期,身体建立肌腱、韧带和肌肉组织强韧度,大约需要1年的时间。因此,产生损伤后如何康复,何时能够重新参与体育活动,需要结合损伤后的周期变化和中小学生的自我恢复能力来判定。

慢性损伤导致诱因与日常运动习惯,和身体姿势息息相关。针对慢性损伤,首先,需要进行直观评估,了解中小学生的机能状态,纠正中小学生的不良姿势,建立正确的动作模式。其次,许多中小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时会做出错误力线的动作模式,然而错误的动作模式并不是中小学生刻意做出的,大多数是因为肌肉失衡在无意识状态下所导致的。因此,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中小学生的力量训练,不能只强调大肌群的力量训练,更要重视小肌群和深层肌群的力量训练;不要只进行前侧链肌群拉伸,更要注重多侧链肌群的拉伸放松,减少两侧肌肉肌张力差距,把握好肌肉力量训练和柔韧度训练的平衡,是保持正常关节力线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后,体育课堂的准备活动和活动后的恢复再生,也是减少中小学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教师要提高中小学生的防护意识以及科学的热身活动和放松方法,为正式体育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3.2 中小学生慢性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针对慢性运动损伤,体育教师要做好提前预防工作,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使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时,能及时观察周围的运动环境是否有利运动,如有运动危险因素存在可以及时避开或改变运动环境。

从热身开始,通过充分准备活动提高中小学生机体的温度和降低肌肉黏滞性,避免产生肌肉结节。热身激活是为了满足中小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前而设计的一套有效的、系统的和个性化的练习方法,可合理应用在体育课堂的准备部分,包括肌肉的动态拉伸、动作三维整合、小肌群激活以及神经的快速激活,良好的准备活动能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温度、增加关节活动度、激活肌肉本体感受功能、提高中小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少运动损伤。

较低的运动负荷达不到有效的锻炼效果,过高的运动负荷易发生运动损伤。若中小学学生在身体疲劳状态下进行较高运动负荷的运动,也极易发生运动损伤,因此运动负荷安排要合理。进行高强度运动负荷的锻炼时,需要在中小学生身体无疲劳、精神状态良好时进行,并在锻炼过程中,实时观察中小学生的运动表现和询问中小学生的自我感觉,了解中小学生运动负荷的承受程度,做到及时有效地调整运动负荷,避免长期过大运动负荷造成的运动损伤。

较好的关节柔韧性可减少不必要的疼痛及运动损伤发生的风险,同时可以加强肌腱吸收能量的能力,减轻肌腱的僵硬情况以及能量流失,加大关节活动范围,减少运动损伤风险出现。在运动后体育教师要带领中小学生及时进行拉伸放松、筋膜梳理以及被动的肌肉拉伸,以使中小学生的肌肉得到充分的恢复。

4 结 语

为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减少运动损伤,在体育活动时,中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进行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内容。体育教师需要具备中小学生运动损伤原理机制和处理方法以及预防途径的基础知识,了解运动损伤机制,更好地预判和应对突发的运动损伤,科学专业地做好损伤后的保护和处理,降低中小学生的再次伤害,有效地做好预防,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

猜你喜欢

肌群骨骼负荷
人造革合成革拉伸负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MIV-PSO-BP神经网络用户热负荷预测
标枪运动员躯干旋转肌群训练研究
生如夏花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剖析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
3D打印骨骼指日可待
五招简单练习 增强核心肌群力量
骨骼是如何生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