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要先从文本理解入手
2022-03-30吴昌龙
吴昌龙
【摘要】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却存在忽视朗读教学的现象。做好朗读教学,需要从文本理解入手,通过挖掘文本隐含信息、品味生动语言、把握问题特征、体察动静结合几方面进行分析,以此获得更加理想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文本理解
宋人周密在其所著的《齐东野语》一书中记载:有一名书生,带着刚创作的诗作去拜见大文豪苏东坡。他在朗读了诗作后,便请东坡先生予以指教,并问这首诗可以打几分。苏东坡回答说:“十分。”书生听罢分外高兴。哪知东坡先生却说:“此三分诗七分读而已。”此虽一时戏言,却道出了朗读的积极效用。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却存在忽视朗读教学的现象。深究原因,除了教师本身朗读基本功欠缺、朗读指导的方式单一外,还在于教师无法厘清朗读和文本理解之间的关系。朗读就如在一篇文章中“走”上几个来回,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系统,去看清作品中描写的对象 ,形成一種可感可读的文本形象。
一、挖掘隐含信息,读出意想不到的精彩
说起解剖文本细节,于永正老师是一位“庖丁解牛”的高手。关于教学方法,他曾经说过:“这法儿,那法儿,不读课文就没法了。否则,方法越高明,教学目标越是南辕北辙。”他执教过《藤野先生》一课,堪称朗读教学的典范。课文中有这样几句话: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于老问学生,这几句话怎样读才算读好了?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于老接着问:“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学生顿时语塞。于老进一步指导:“读正确容易,读流利容易,读出感情比较难。”“文章要读出怎样的语气、怎样的感情,就藏在这句话中。”于老的话显然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都把目光集中在句子上。于老接着问:“什么时间让‘我抄写讲义?”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周六。”“什么时间把改好的讲义还‘我?”学生答:“第二三天便还‘我。”“第二三天是哪一天?”学生说:“大概周日或周一。”于老眯起了眼睛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惊讶地发现:原来藤野先生是牺牲了休息时间去批改作业的。于老顺势点拨:“课文写得简单,但意蕴丰富,简单的几个时间点,就把严谨、认真的藤野先生给展现出来了。现在你们知道怎么读了吗?”如此寻别人之未寻,探别人之未探,朗读教学才有出其不意的精彩。
二、品味生动语言,读出绚丽多姿的美感
朗读教学成功与否,字、词、句、段是影响朗读成功的关键。拿《火烧云》一课的朗读指导为例: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一段集中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文字朴实流畅、琅琅上口,富有儿童口语的韵味。尽管只有寥寥几段,却把云朵的色彩之美描绘得层次鲜明,质感十足。这首先得益于作者在用词上独具匠心的构思。“红彤彤”“金灿灿”“半黄半紫”“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等表色彩的词给人以陌生感、新奇感。其次,这几种色彩依据时间的变化出现,要想读好,就需要按照视觉反应的规律来加以考虑。再者,一句“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突出了作者无比喜悦之感,而“一会儿……一会儿……”的排比句式更是让人倍感惊奇,但又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去逐一发现。朗读时要慢一点,慢到要把每一种色彩读清楚。
三、把握文体特征,读出传神入画的意境
不同的文体,在文体表达上也会呈现不同的表达效果。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提出了“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反复朗诵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等诗歌学习要素目标。在单元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又提出“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的要求。这三个诗歌教学目标层层推进,梯度上升。“了解”是学习现代诗的前提, “朗诵”是内化知识的关键,诗歌的特点不能仅仅靠讲给学生听,更重要的是在朗读中去关注句段、品味语言,感受节奏、理解内涵。如第十课《绿》课后第三题:“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结合‘阅读链接说一说。” 教学时,教师可以适时切入如下两句话加以点拨:“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葡萄,我把它吃了。”“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葡萄/我/把它吃了。”第一句是简单的便条,按实用的取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信息。而同样的文字,改为诗歌,让学生反复吟咏,细细品味,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诗的味道。
四、体察动静结合,读出蓬勃激昂的情感
要想读得有声有色,还必须掌握朗读的另一“门道”——语言的动态美。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一课的朗读需要有“朗读做到连贯而有气势”的鲜明特点。“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朗读时需要紧紧抓住“红日”“江河”“潜龙”等事物雄伟壮观的特点,想象一下,假如你就在现场,一定会读得眼热心跳、呼吸加速。相信你会情不自禁挥动臂膀,挺起胸膛,雄赳赳地唱响:“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可见,化静为动,能够激发听众的兴趣,引起读者情绪上的共鸣,可以把静态的语句变得立体而富于生命张力。
总之,要做好朗读教学的功课,追求朗读教学的别样天地,就需要不断关注文本内涵,锤炼朗读技巧。如此这般,才能在朗读教学上取得良好的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