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类专业虚拟仿真教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途径探讨

2022-03-29何晓琴

美与时代·上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摘  要:设计类专业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是新时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陈设设计”课程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为例,借助虚拟仿真技术,通过实验场景、实验内容以及实验评价,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地域文化、品德教育等要素有机地融入实验中,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陈设设计;虚拟仿真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FJJKCG19-210);2020年度福建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项目(JSZM2020053)研究成果。

国内设计教育起步较晚,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借鉴西方的现代设计教育,从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设计思想、设计理念的表达等方面,受到西方设计思想与文化的影响较深,设计类学生因其特殊的知识背景与设计思维特点,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信仰迷茫等问题[1]。因此,如何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引领青年学子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思政教育的精准性,是当前设计类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秉持思政教育规律以及人才的成长规律,科学地组织设计教育的内容,激发教育对象内在的受教育动力,从而获得良好的受教育界面。在这一过程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文化自信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培养室内设计人才的过程中,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设计专业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发散性思维。在传授艺术理论与艺术技能、掌握基础审美方法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大量创新性探索实践使知识内化于心。但是由于受到场地、经费、项目等要素的限制,难以开展相应的实体实验。虚拟仿真技术在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改革了设计专业實验教学的传统模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构建虚拟现实场景,能够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现实的感悟相融合,有利于拓展实验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是加强思政教育精准性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陈设设计”课程为例,在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中结合现代虚拟仿真技术,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实验空间,让学生在虚实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融汇与贯通,促进创新性设计人才的培养。

一、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现状

设计学类专业的教学过程重视发挥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创造性,在传授基础的艺术审美方法后还需要通过大量的设计练习与实践,才能将设计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往往聚焦于学生艺术理论与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思想与情感的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未能创建联通的纽带,将学生的思政教育归结于通识性的思政课程,忽视了专业课程对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这导致学生总体的思想政治水平较低、存在价值取向偏离等问题[2],无法将知识的传授与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相结合,偏离了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初衷。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其一,设计类的学生大多属于艺术类考生,他们之中有相当部分学生是由于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转而学习艺术参加高考,因此文化素质不尽人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其二,由于学科特性影响,设计类的学生通常思想较活跃,自我意识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习的情绪化[3],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往往置之不理,思政教育课往往如是,因此传统形式的思政教育对设计类学生而言,收效甚微;其三,教师传统授课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师的授课内容通常限于本专业知识,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程教师的职责,缺乏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中的意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泾渭分明,没有交叉点,彼此独立。

二、虚实结合共促设计教学的课程思政实效性

设计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强,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外出采风、调研,根据课程进度联系相关的设计施工项目,组织学生展开现场教学,学生在实践中容易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灵动活泼的形式也符合设计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特点,容易在学习中产生共情,从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但是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如在设计项目的施工场地选择上,并非所授课程的理论知识都能获得实践验证机会,课程的教学进度与施工进度未必具有时间上的契合性,因此,设计项目的实践开展往往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由于经费、安全等因素的制约,实体实验的开展也具有较大的难度。例如,在“陈设设计”课程实践中,各类型的家居陈设品大多只能通过图例来理解,在平面的视觉感受中想像三维的实体,缺乏对物象的现实感因而易使学习流于表面。

虚拟仿真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虚拟手段模拟构建真实世界中的真实场景以及真实事件,通过虚实结合,将现实中难以开展的操作行为,或者是抽象化、概念化的设计在虚拟的世界中予以实现。虚拟仿真技术在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顺应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需要,能够让学生在开放、交互的虚拟环境中开展自主设计,通过营造虚拟仿真空间,展现设计项目的客观现实,让学生在虚实结合的实验空间中通过直观的感受获取知识信息,从而获得对专业的认知,同时体验创新实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在“陈设设计”课程中,为满足应用型设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突破传统设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真实的居室空间、装饰材料、陈设等成本高,完整的设计施工过程耗时长,绝大部分同学没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现场教学资源有限、项目施工现场安全性难以保障以及同时容纳学生数有限,设计项目进程与教学进度难以同步进行,学生无法得到“一对一”的实践操作,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导致学生接受知识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化等问题。因此笔者在实践教学中结合虚拟仿真技术,开发设计了“家居室内空间与陈设体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以室内空间与陈设为操作对象,强化室内设计的空间意识,将设计从对界面的造型、材料、肌理、家具陈设的单项关注转向互动的四维空间,从而建立人与空间的动态关系,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深度理解与把握。同时在场景的构建以及设计项目的规划上,提炼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地融入实验教学中,以滴灌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期达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途径

(一)共鸣——地域文化的融入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人们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地域文化作为特定区域的文化传统,是自然生态、社会人文和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思政教育中,地域文化的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学生近距离接触并产生不自觉的亲近与融合感,因此,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的思政资源,将地域文化特色与要素有机地融入设计项目中,对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典型地方特色和历史特征的地域文化,加之福建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我们构建课程思政的源泉。

福州福湖村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早在1934年就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具有深厚的革命传统,同时也是新时代精准扶贫政策的受益者。在新农村建设中,立足于独特的地域文化,深入挖掘畲族文化资源,推进畲乡建设,是福州罗源第一批步入小康的村庄。在“陈设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背景设计上,立足福建本土文化,以福州罗源畲族福湖村的农家院落为例,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以叙事化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实验,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关注社会民生,将目光聚焦社会大众,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验项目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引导学生开展红色文化的现场调研,领会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苏区精神,并以虚实场景为载体,深入感受新农村的建设成就以及村民的美好生活。因此,在项目场景的构建中,确立几个关键因素,即区域文化、民族精准扶贫与新农村建设,将社会时事内容导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摆脱书本与现实相隔离的束缚,实现设计的社会性转化,在分析项目背景、规划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树立设计的社会责任,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二)共生——中华传统纹样的植入

中华传统纹样历经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面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观念意识以及审美情趣,传递着中华文化历经千年的传承,表述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阐释,发扬传统文化,提高设计专业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意识的培养[3],是构建设计专业思政融合的有效途径。

在实验项目步骤环节的设计中,将中华传统纹样的传承与创新运用植入其中,秉持开放的视角,注重设计思维的发散性,同时注重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引导学生,在实验空间的场景构建中,室内空间风格设置了中式风格与具有地域特色的田园风格,在室内装饰与陈设品的设计中,将中华传统纹样有机地融入其中。其一,配置写实风格的传统纹样,题材包括动物、植物、花鸟、自然山水等,例如在客厅软装设计中,电视背景墙或是沙发背景的纹样设计中,可以采用自然山水纹样或是花鸟植物纹样,形成具有自然之趣的装饰图案。其二,配置几何纹样,通过简洁的几何线条,形成具有韵律感的视觉效果,同时造型多样的传统几何纹样,还可以融入室内家具的设计中,使其丰富的动感与家具的造型和结构相得益彰。以虚拟仿真的手法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尤其是传统纹样的魅力,将情感有机地融入项目设计中,在主观情感与理性思维的相互配合中,达到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共情——道德素养与专业素质的同向融通

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构成了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贯穿于大学教学的全过程。通过道德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4],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相应的职业价值取向,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对于教学评价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主体与评价指标之间的互动。在确定评价指标时,将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入其中,一方面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与运用效果,同时也检验学生思想素质与道德水平的提升程度,使教学评价既是对学生技术性知识的考核,也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水平提升的检验。

在“陈设设计”实验过程中,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行为进行智能化的记录与分析,例如在对室内空间规划的考核中,需要学生对不同的用户需求与生活环境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方案的形成与确定,培养学生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精益求精、勇于创造,培养社会责任感,脚踏实地、爱岗敬业[5]。在对室内陈设品的虚拟体验设计中,通过陈设品类型的选择与配置,考核学生的工作态度,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勤勉的劳动实现设计改变生活、设计美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品质意识,以尽心尽力的工作态度完成每一步骤,实现实验目标。

从理论知识到虚拟场景的实践,从知识点的显性教育到职业道德的隐性教育,以项目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将道德教育要素有机融入其中,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四、结语

在设计专业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虚拟仿真技术为纽带,推进课程与思政的有效融合,实现从知识体系到价值体系的塑造;同时,构建动态的实验体系,不断丰富实验内容,将设计学科的实验表现形式多样化,与社会发展同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受设计改变生活的使命感,在实验过程中实现思政融入专业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国杰.理想信念与“三观”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1.

[2]成璐.基于工匠精神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20(1):125-127.

[3]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34.

[4]冯大伟,徐令.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引導教育研究[J].才智,2014(32):39,41.

[5]张苗苗.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9-52,111.

作者简介:何晓琴,硕士,福建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编辑:姜闪闪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