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
2022-03-29高怡丹
摘 要:基于1+X证书制度对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并结合高职院校师生的实际特点,本文提出对创造力培养的变革方式。建议通过价值引领、产教融合、变革培养模式与考核方式、建设教师队伍等方式,培养艺术设计类高素质技术人才。
关键词:1+X证书制度;创造力;职业教育;艺术设计
一、引言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在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1]。1+X证书制度中的“1”意指学历证书,“X”意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职学生需要获得学历证书,也需要锻炼职业技能,获取多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是新时代给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新任务,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本项制度的实施将持续推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推进学校教育与行业需求不断深入结合,实现育人过程中的校企合作协同发展,实现人才培养可持续性发展。
艺术设计类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展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这也对新时代艺术设计人才和教师队伍提出新的挑战。专业教师必须拓展自身的能力,增强文化知识与实践水平,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发更为有效的练习方式。艺术设计的本质是满足“人”的艺术需求,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创造行为。创造力是设计师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创造力意味着设计师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表现能力。人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新颖灵活的思维、与众不同的思维,它是产生创造力的源泉[2]。艺术设计的专业特殊性要求新时代的设计从业者通过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
在倡导创新、创造的当代社会,着重培养创造力已成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重点任务。创造力是立足于理解、观察、感受、思维、实践等诸多能力之上的综合能力,是在基础练习之上学生获得突破性提升的必备要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于对目标对象的深刻理解、内化分析和有效改造上,需要学生在思想层面完成理性思考,并在实训中完成创造、改造的任务。因此,在当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1+X证书制度是对教学培养方式的改革,其本质是连接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人才培养的桥梁。1+X证书制度体现出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制度的结构、规则、程序、规范、机制等的安排[3]。它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是培养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的有效方式。“1+X”证书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它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教育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创造力培养中,1+X证书所代表的培养方向并非局限于证书本身,而是将本领域的要素强化重组,以培养新时代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价值引领,深化产教融合,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考核方式,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三、创造力培养途径
(一)价值引领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设计者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才,因此,在培养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创造力的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并成为学生的人生支点。教师在教学引导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将个人奋斗的人生目标与“中国梦”相结合,鼓励引导学生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与未来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艺术设计发展的关键在于“创造力”,需要创新水平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国家出台的1+X证书制度正是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教育者需要根据国家未来的岗位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让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创造方向嵌入我国经济产业的发展轨迹,使高职院校的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创作中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将融汇在国家发展的磅礴河流中,中国梦的实现也意味着个人梦想的实现。
(二)深化产教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承担着“为产业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支撑的重担”[4]和“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5]的使命。
就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而言,他们面对的岗位需要具有极高的设计创造力与设计表现力。在创意构思中,必须考虑社会需求、经济、人文、历史、目标人群等多项影响因素,这需要设计者对目标任务及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地了解,形成创意构思,并进一步考虑如何将创意构思通过设计变为现实。这一环节实施的关键在于利用合适的技术。与同专业的本科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优势在于具有丰富的实训经验。在实训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运用思维训练与实训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才。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需实现从课堂理论教学到实训室实际操作,并进一步深入企业进行项目实践这一完整的设计创意验证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企业项目练习时,让学生将已学会的技能反复练习,带领学生报考装饰美工、Adobe 平面设计师和网页设计师等职业技能证书。高职院校以1+X证书制度为契机改进教学方式,根据行业实际需求,调整项目训练方向,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实现课堂教学任务与企业设计任务相结合,与行业内优秀设计团队合作,在设计任务与项目实践中实现校园与企业的衔接。学生通过设计任务逐步明晰目标,并报考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教师则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学、行业相融合,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培养模式变革
艺术设计专业中,培养创造力的课程常常归类于理论类课程,课程通常是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理论指导。高职院校因受到学制等因素的影响,难以通过接受式教学的模式达到人才培养的最优效果。高职院校需要借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的相关测评改进原有教学方式,将对高职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建立于职业需求之上,以“倒置”的形式反推如何培养合格的人才。教育工作者需要明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今后即将从事的岗位要求和工作实际应用的职业技能,并了解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规则与流程,将技能考试要求融入相关课程教学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参与主体,通过开放参与、自由参与、人人参与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融入课程,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意潜能进行开发。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形成问题导向思维,自觉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将可行的方式进行整理分类,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当代社会发展迅速,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交叉学科的知识储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讲授最新的功能结构、工艺种类和材料,鼓励学生选修多项学科课程,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自己的创意方向,适应当代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
在备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构思主题、制定规则、主题辩论、策划组织和方案落实等环节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此培养过程中,教师担任的不仅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担任了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
(四)考核方式变革
当代科学技术对艺术设计影响深远,现今5G、物联网、直播、竞技游戏等新要素为艺术设计人才的创造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的艺术设计考核方式应针对新的发展趋势做出对应的调整。教师在执行考核决策的时候,需要避免难度不够和学生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影响教学质量。1+X证书制度推进考核方式突破原有的院校考试方式,利用学业考试内容、考试场所、成绩占比等方式拓宽原有的考核边界,推进教学方式变革。教师在课堂教学和项目任务训练中应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创造多样的作品。创造力训练内容需要贴近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行业资源,让学生接触并掌握最新技术,进行项目化实训、线上线下同步实训、学业与赛事训练结合、模拟考试等练习,并将日常练习成果纳入综合成绩内。
(五)教师队伍建设
当代的艺术设计受到多方面文化的影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水平,与时俱进,跟随时代发展学习新知识与相关职业技能,参与对应的线上或线下培训项目和企业实训项目,深入艺术设计相关企业开展“一线”实践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创意观念与表达水平,并主动参与职业技能考评工作。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和学生保持亦生亦友的关系,在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中与学生平等交流,放松学生心态,帮助学生提升知识水平并形成独到的见解,并将想法内化,运用联想法、对比法、类比法、黑箱法和白箱法等创意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对课程讲授内容、案例分析和课程进度等方面进行优化,并及时进行教学总结与反思。
教师需要发挥團队的力量,共同交流讨论。定期开展年轻教师与领军人才、专业带头人的教研会议,并邀请企业负责人、技术人才作为柔性引进人才参与部分教学活动。人才队伍的完善,能够为高职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并激发学生创造力。
四、结语
在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1+X证书制度加速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变革,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1+X证书制度目标导向明确,有利于我国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21-04-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钱颍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4):1-16.
[3]唐以志.1+X 证书制度: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6.
[4]刘晓,钱鉴楠.发展型式理论下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逻辑与理论框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42.
[5]杨进.工业4.0 对工作世界的影响和教育变革的呼唤[J].教育研究,2020(2):130.
作者简介:高怡丹,硕士,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
实习编辑:朱元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