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2022-03-28李杨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摘  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文章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为例,围绕七个方面探讨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各章节和教学全过程,有助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劳模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6-0145-04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要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1]。勞模精神是广大劳动模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题,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途径,更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一、劳动、劳动模范和劳模精神的内在联系

劳模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对劳模精神的深刻理解建立在对作为人之本质力量的“劳动”和作为精神载体、行为主体的“劳动模范”的认知基础之上。唯物史观指出,劳动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一)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

马克思清晰地指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2]。通过对劳动展开历史、概念的剖析,马克思发现并阐释了劳动的重要作用,指出劳动把人同动物相区别、将人与自然相分离,决定了人类及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生和发展[3]。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4]。

马克思还谈到了异化劳动,认为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丧失了自由自觉的特征,仅仅作为谋生手段将人束缚在资本逻辑的链条之上,并提出只有铲除异化劳动产生的社会根源才能消除异化劳动:当劳动从异化劳动中复归,当劳动成为劳动者的第一需要,人才能在劳动中获得全面发展,人的解放才能实现[5]。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消灭了产生异化劳动的制度基础,劳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劳动的本来面目得以逐渐彰显;劳动者的自主性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劳动者在劳动中得到解放。劳动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手段,劳动者通过劳动实现自我、团结他人、奉献社会。列宁高度赞扬莫斯科喀山铁路工人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认为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劳动与共产主义劳动的具体方式,是健康的身体的自然需要,对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和思想文化建设具有重大价值[6]。私有制度下的非自愿劳动是令人厌恶的事情,而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劳动逐渐恢复自愿、自觉、自由的本质属性[7]。社会主义真正彰显了劳动的价值,使劳动向其本身复归,为劳动模范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现实土壤。

(二)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

劳动模范是劳动人民中的杰出人物,是奋斗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各行各业亿万劳动群众的缩影,是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先进分子和闪光群体,“彰显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彰显出了工人阶级的优秀品德与时代风貌”[8]。

劳动模范的身份具有特殊性,同时又具有普遍性。劳动模范本身就是劳动群众中的一分子,但同时又是劳动群众中的模范代表。劳动模范的工作平凡,却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普通的岗位上实现了更大人生价值。劳动模范是时代产物,同时又是跨时代楷模,是“一种产生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话语”[9]。虽然劳动模范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空间地点不同,承担着的历史使命有所不同,但广大劳动模范继承弘扬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凝练成跨越时代的劳模精神,“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1]。

(三)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劳模精神是劳动模范以实际行动诠释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伟大精神,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突显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人阶级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文化投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10]。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不可能形成劳动模范,也不可能产生劳模精神。劳模精神只有在劳动是自由自觉时才能形成,只有在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人时才能出现,也就是说只有在扬弃私有制异化劳动的公有制条件下才会形成劳模精神[11]。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特有的精神现象[12],劳模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劳模精神是鲜活的,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的劳模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其核心特质一以贯之。首先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爱岗敬业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争创一流就是争先向上、积极进取。正是有着这样的敬业精神、专业精神,劳动模范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全身心投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劳动模范身上展现出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劳模精神,是无产阶级主人翁意识的生动体现。其次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是指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不惧艰难困苦、顽强拼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于创新是指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奋发图强、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积极创新。这不仅是劳模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劳动模范身上展现出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是劳动人民劳动本色的生动体现。最后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淡泊名利是指不以名声和利益为目的,而是以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来衡量工作的价值;甘于奉献是指在工作过程中默默奉献、心甘情愿、不图回报。劳动模范身上展现出的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超出单纯为个人私利而劳动的狭隘思想,是广大劳动者道德操守和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

二、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逻辑

劳动模范是劳模精神得以产生并发展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劳动精神的载体和创造者。劳动群众是劳动精神旨在作用的主体对象,是劳动精神的弘扬者和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上要靠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奉献”[13]。劳模精神是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是广大普通劳动者的行动指南和指路明灯,激励着广大普通劳动者立足岗位、艰苦奋斗,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弘扬劳模精神,倡导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一)助力弘扬劳模精神

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路径,有助于培养符合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合格优秀的未来劳动者。大学生肩负着伟大历史使命,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劳动者,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骨干力量,必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弘扬劳模精神,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真理,养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勇于创新的习惯,艰苦奋斗、努力劳动,兢兢业业,勤劳工作。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学习和感悟劳模精神,能够发挥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增强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合格优秀的“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14]。

(二)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路径,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的集中体现。劳模精神生动鲜活,对全社会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正确劳动价值观有着重要引领作用,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对引导大学生心怀祖国、脚踏实地、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有工作的不同、职业的差别,但是没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所有工作都是光荣、崇高、伟大、美丽的劳动。将劳模精神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丰富、活化教材内容,提高课程的学理性、时代感和现实性,推动理论入脑入心,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心理认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三、劳模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探讨

如何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全覆盖各章内容,可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作如下探讨。

一是融入劳模精神,引导学生勇担复兴大任。广大劳动模范,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建设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建设者,为学生树立起一个个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鲜活榜样。通过融入劳模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

二是融入勞模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广大劳动模范,是把人生追求、个人事业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紧密结合起来的典范,为学生树立起一个个具有正确人生观的鲜活榜样。劳动模范将自我价值实现融入社会价值创造中,为人民尽心尽力服务,为社会进步做出杰出贡献。通过融入劳模精神,引导学生把握时代机遇,与历史同向、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在、与社会同行、与人民同心,历练本领、提升能力、增长才干,做好准备、积极实践,将自我价值实现融入社会价值创造中,为人民尽心尽力服务,为社会进步做出杰出贡献,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三是融入劳模精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广大劳动模范,是将个人理想有机融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典范,为学生树立起一个个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鲜活榜样。通过融入劳模精神,引导学生追求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将个人选择融入社会发展,脚踏实地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四是融入劳模精神,引导学生做忠诚爱国者。广大劳动模范,是爱国主义的践行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扬者、忠诚爱国者、创新奋斗者,能够为学生树立起一个个具有中国精神的鲜活榜样。通过融入劳模精神,引导学生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将爱国与创新贯穿于实践行动中,在学习与工作中弘扬中国精神,将中国精神转化为青春力量,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是融入劳模精神,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劳动模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弘扬者和活跃践行者,通过融入劳模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加强核心价值观养成,致力于将核心价值观落实在一言一行中,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转化为人生的价值准则,用价值观引领人生、用真知夯实学业、用本领成就事业、用真善美完善自我、用勤劳和诚实创造美好生活。

六是融入劳模精神,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劳模精神是职业道德的时代升华,劳动模范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观,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发扬中国革命道德,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通过融入劳模精神,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锤炼个人品德,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以浩然正气维护社会风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品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七是融入劳模精神,引导学生尊法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广大劳动模范,是爱岗敬业、公正廉明、克己奉公、尊法守法的典范,为学生树立起一个个具有法治素养的鲜活榜样。通过融入劳模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处处维护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树立法治思维,依法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维护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四、小结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劳模精神,能够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弘扬劳模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行、以德立学,成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立大志、成大才、担大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11-25(02).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4.

[3]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374.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436.

[6] 列宁. 关于星期六义务劳动[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 喬东,李海燕.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学习读本[M].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1:81.

[8] 杨志强. 弘扬劳模精神,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29(02):110-113.

[9] 李妍妍.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文化构建的回顾与展望[J]. 党政研究,2021(03):90-98.

[10] 孙力. 劳模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审视及其当代价值[J]. 思想理论教育,2017(08):10-14.

[11] 刘文,张以哲. 劳模精神培育与价值引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价值引领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 思想理论教育,2017(05):110-111.

[12] 田鹏颖,王圆圆. 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阈中的劳模精神——兼论劳模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地位[J]. 广西社会科学,2017(11):195-199.

[13] 习近平强调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维护职工群众权益 为实现中国梦再创新业绩再建新功勋[J]. 紫光阁,2013(11):7+9.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 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J]. 当代劳模,2014(05):14.

(荐稿人:张能,西南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2018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创新驱动战略下科技创新的伦理责任研究”(项目编号:18SK GH042);重庆邮电大学2017年度国际化教育研究项目“‘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程伦理的国际化教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JJY17-2-13);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网络社会治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8AKS015)。

作者简介:李杨(1985—),男,博士,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反思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新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互动载体探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