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归纳推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2-03-27徐建平
徐建平
[摘 要] 归纳推理作为核心素养中的一种重要推理形式,不仅对数学创新和解决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学习知识与训练思维的一种重要能力。文章认为,应该积极将归纳推理渗透于教学之中。鉴于此,文章就归纳推理在运算定律教学、规律总结和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做些探讨,以期使教学事半功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归纳推理;运算定律;规律总结;数学解题
推理这种思维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且应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的归纳推理作为核心素养中的一种重要推理形式,不仅对数学创新和解决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学习知识与训练思维的一种重要能力。文章就归纳推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些探讨。
一、应用于运算定律教学之中
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需求”,才能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之中,因此,对于较为枯燥的运算定律教学,教师应借助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当然,倘若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恰如其分地应用好归纳推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表达、验证等活动,则可以借助知识的迁移效能,很好地开展新课教学,帮助学生积累思维活动经验,进而在揭示知识本质的过程中促成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新知。
案例1 商不变的性质
问题:以40÷20=2为例,探讨“当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如何变化”。
启发:以算式40÷20=2為标准,观察以下三组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是如何变化的?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40×3)÷(20×3)
(40÷2)÷(20÷2)
(2)(40×5)÷(20×5)
(40÷4)÷(20÷4)
(3)(40×10)÷(20×10)
(40÷10)÷(20÷10)
总结:教师在运用归纳推理指导学生学习运算定律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使学生找到各算式之间的共同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原式与三组算式分别对比,得出统一的变化过程并总结规律。
二、应用于规律总结之中
数学规律、性质蕴含于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而问题是思维的动因,规律的发现和总结都是需要以问题为载体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而准确地运用好归纳推理,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想去发现规律,通过验证和推理去提炼规律,让规律的获取水到渠成。
案例2 加法交换律
问题1:水果盘里有18个苹果和16个橘子,那么水果盘里一共有多少个水果?
师:这个问题谁来解决?
生1:18+16=34(个)。
师: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生2:16+18=34(个)。
师:很好,大家仔细观察,以上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起来?
生3:等号,即18+16=16+18。
师:大家再来观察,这个等式有何特征?
生4:都含有两个加数。
生5: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
生6:它们的和相等。
师:能再举一些例子吗?
生7:1+2=2+1。
生8:5+7=7+5。
……
师:进一步观察每一组等式,有何共同点?请试着用其他形式表示。
生9:我是用图形表示的,△+□=□+△。
生10:我是用汉字表示的,甲+乙=乙+甲。
生11:我是用字母表示的,a+b=b+a。
师:你们的表示方法都很有创意,其他同学觉得哪一种更好呢?说一说理由。(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用字母表示的方法更简单)
师:下面谁能用一句话准确概括这个规律?
生13: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和不变。
师:很好,这就叫“加法交换律”。
总结:启发性提问为数学思维的创造和生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引领学生经历“尝试举例—找寻共性—总结概括”等一系列数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归纳推理中自主发现规律。
三、应用于数学解题之中
归纳推理是最为基本的数学思维中的一种,是学习和生活中惯用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根据归纳推理所得结论可以助力规律的猜测,可以为证明提供正确的思路。解题的过程是集观察、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抽象等思维为一体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挖掘合理的解题素材,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经历分析、比较、联想,再在进一步归纳后提出猜想的推理过程,使学生提炼出归纳推理的方法。
1. 解题技巧的掌握
对于一些颇具难度的数学思考题,不少学生一拿到题目就陷入思维卡壳的状态中。事实上,只要深入思考和深度探究,就可发现其中的规律。
案例3 6个点可连成几条线段?8个点呢?
如果大多数学生初见此题觉得很难,想入手解决更是一筹莫展,根本无法数出连接的线段条数,那么教师此时就不应直接讲解,而应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引导学生先探究“2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3个点呢?”这样的问题。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一边探讨一边列表(见表1):3个点可连成线段“1+2=3(条)”;4个点可连成线段“1+2+3=6(条)”;5个点可连成线段“1+2+3+4=10(条)”。
问题探究到了这里并没有结束。在学生得出初步探索结论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找到其中的规律,即“每增加1个点,该点则会和前面存在的每一个点都连一条线段,所以增加的线段条数就是前面存在的点数”。更进一步地,当教师提出“8个点、15个点、20个点各能连成几条线段”时,学生自然可以根据规律列算式得出结果。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字母的形式呈现本题的规律,即当点数大于3个时,n个点可连线段条数为“1+2+3+…+(n-1)”。
2. 独特解题技巧的总结
数学题与其他学科的题目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虽然解题方法多样,但数学题的正确答案是唯一的。无论解题者从哪个角度着手,从哪种思路出发,只要步骤、方法和原理正确,总是可以得出正确答案的。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学会多面思考、多法解题。因此,教师在解题教学中应设计有效问题,激励学生用好归纳推理去总结独特的解题技巧,以达到拓展学生思维方式和提升解题能力的教学效果。
案例4 以“除法的性质”的问题设计为例
问题1:观察并思考以下计算题中应用到的规律是什么?
600÷25=(600×4)÷(25×4)=2400÷100=24。
问题2:请试着应用这个方法完成以下计算题。
①800÷25 ②625÷25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不少学生自主归纳推理的能力薄弱,尤其是思维能力不强的小学生,没有办法自主归纳推理。以上案例是应用归纳推理生成独特解题技巧的一个例题典范。诸如此类的题目在小学数学中十分常见,通过对此类题目中的简便算法的归纳,学生可以从中找寻到归纳推理的乐趣,也可以在提升解题技巧的同时提高运算能力,更重要的是将归纳推理意识渗入思维,促进良好习惯的自然形成[1]。
综上,归纳推理不仅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还利于数学概念在头脑中的凝聚,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对规律的发现和总结,为日后学习更复杂、更深刻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归纳推理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将归纳推理渗透于教学之中,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光辉. 综合与实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双提升——“编码”教学设计与意图[J]. 小学数学教师,2018(10):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