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与实践:让“数学”与“活动”有效连接

2022-03-27孙静娴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数学

孙静娴

[摘  要] 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探寻“数学”与“活动”的连接点,借助于“问题”“探究”和“思维”去唤醒学生对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丰富学生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方式,提炼学生对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感悟。在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将问题与兴趣连接、探究与体验连接、活动与思维连接,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踐”活动;无缝连接;活动素养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为手段、以“思维”为内核的活动。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探寻“数学”与“活动”的连接点,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能有效地积淀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问题:唤醒学生“综合与实践”的兴趣

“综合与实践”活动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的学习活动。过去,我们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往往直接出示“问题”,而没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而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教师想将“数学”与“活动”有效连接,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只有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才能成为数学学习的动力引擎。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问题”这个“牛鼻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让问题真正发挥其作用、功效。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借助于问题,参考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玩。比如教学“黄金比”这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呈现了不同规格的长方形(8cm×5cm,13cm×8cm,21cm×13cm,34cm×21cm),然后让学生选择符合“黄金比例”的一种。这一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纷纷选择第一种规格的长方形。有学生说,第一种长方形看了舒服;有学生说,第一种长方形看上去很美;还有学生说,第一种长方形的长宽比很和谐,等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长方形看上去美不美,与什么有关?有学生说,与长、宽的比有关;有学生说,可能与长、宽的积有关;还有学生说,与长、宽的长度一定有关系,等等。在“因何而美”的研讨中,笔者出示了多种“和谐”的长方形,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展开多方向探究,比如有学生计算长方形长、宽的商,有的计算长方形长、宽的积、差、和,等等。在问题驱动下,学生借助于自主探究,从而认识到长方形“美”的奥秘。为了深化学生认知,笔者还出示了维纳斯的雕像、五角星、叶子、花瓣等诸多物体的图像,丰富学生的经验。

设计、研发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要基于学生视角,关注学生的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发现,要引导学生合作、分享和交流。综合与实践活动始于问题,在问题导引下,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进而在“做”与“思”中不断磨砺、积淀、积累。

二、探究:丰富学生“综合与实践”的方式

问题能够唤醒学生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兴趣,而探究则能激发学生综合与实践活动欲望。探究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环节,是综合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作为教师,应调动起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发掘探究活动的创造性,让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探究、乐于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情境、条件,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发现。

探究的方式很多,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探究,其最终导向都应该是让学生获得一种具身认知。这种具身性的认知,超越了传统的抽象认知,是在抽象认知中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与体验。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探究的目的,从而让学生的探究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比如“周长是多少”这一课,数学教材是用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图。而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赋予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笔者给学生提供了24个小正方形来引导学生拼图。在活动中,学生能将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形状,并根据周长的定义计算其周长。在操作的基础上,学生展开深度思考:为什么周长的数值变小了?缺失的那部分的长度在哪里?如何让周长变得最小呢?通过探究,学生深刻认识到,个数相同但拼接方式不同,最后所形成的形状的周长是不同的。在深度探究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比一比”“画一画”“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通过活动,学生认识到不同形状、规格不同的长方形其周长却可能一样。进而学生在计算周长时,首先会观察图形的特点,根据图形的特点进行计算、测量、估算等。

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的数学探究,是学生思维独立、创新和批判的表现。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活动的内容,更要让学生明晰活动的目的。通过探究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思维:提炼学生“综合与实践”的感悟

思维是学生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核。教师应该以思维为核心,凝练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创新力。数学思维为学生数学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也为学生的数学探究创造了条件。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以思维为核心,能让学生获得更大的自主探索空间。作为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这一核心,充分发挥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功能。

作为数学学科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之所以不同于如道德与法治这样的其他学科,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数学学科的思维特性。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尽管同样需要思维,但思维之于数学学科有着独特的价值。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笔者首先出示了一个“大问题”:将棱长为20cm的正方体表面涂色后,分割成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每一个小正方体涂色的面的情况是怎样的呢?通过这个大问题,笔者试图催生学生这样的数学思维:研究“大问题”可以从“小问题”入手。在提出问题后,笔者再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先研究一个正方体的棱被平均分成2份、3份、4份等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笔者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三个面涂色的分别有几个,有什么规律?两个面涂色的分别有几个,有什么规律?一个面涂色的分别有几个,有什么规律?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三个面涂色的都是8个”“两个面涂色的个数是12的倍数”“一个面涂色的个数是6的倍数”。在对规律进行深度摸索的基础上,学生发现了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规律,即“三个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位于正方体的顶点上”“两个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位于正方体的棱上”“一个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位于正方体的面上”“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位于正方体的内部”,等等。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于异中求同,从而发现了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个数的规律,并且将一个面涂色、两个面涂色、三个面涂色、没有涂色的正方体的个数相加,来验证最后的和是否等于正方体的总个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合情推理、逻辑推理、抽象思维等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发展。

思维,是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灵魂。作为教师,应当提炼学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收获的感悟,进而将学生引导到数学学科思维上来。通过数学思维,教师同时又能实现数学与活动的无缝对接。总的来说,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思考的乐趣,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

综合与实践活动,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更不是为了热闹而活动。综合与实践活动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感受与体验,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学生的数学想象。综合与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深入感受数学与生活、与经验的关联,进而体会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将数学活动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无缝对接,教师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活动数学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