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听觉艺术视角 拓展音乐育人空间

2022-03-27马琰琼

启迪·上 2022年1期
关键词:育人价值拓展小学

马琰琼

摘  要:新一轮课改进入深化阶段,培养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已成为共识。当下的小学音乐教学虽已不再完全将目标锁定在纯音乐技能和乐理教育上,但学科育人价值仍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大多仅进行了德育和审美等有限方向的拓展。而其实,只要教师能多思、敢想,音乐的育人价值还有很多空间可拓。如美育的延伸、协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训练,甚至是体育方面也可以进行整合,使音乐能够真正发挥出综合育人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音乐;育人价值;拓展

众所周知,新一轮课程改革最突出的理念和目标就是革除应试教育弊端而强调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也即综合素养教育),立足于学科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教育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及核心任务。大家都努力将素养教育与自身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并尽可能地追求综合性、全面性——小学音乐教学也是如此,其教学任务目标已不再单一地锁定在对学生进行纯音乐技能和乐理教育上,力求学生在享受音乐和掌握音乐表现技能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成长素质。

一、小学音乐综合育人的问题

但是,在课改已进入深化阶段的今天,小学音乐的育人价值其实远没有被挖掘和发挥出来。基于调研,大多小学音乐教师的素养教育仍然过于“純粹”地局限于音乐艺术本身,素养教育除音乐外多集中于德育(通过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来达到思想品德引导目的)和审美两个方向上,而审美也局限于听觉审美范围内,无论是从“五育(德智体美劳)”角度还是从“学生发展的综合素养三个维度(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角度看,离“综合全面”四个字还有相当距离——有人认为这是学科特质所决定的,因为音乐课程本身专项性突出,不具有像语文学科那样的综合性、社会性,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教育着力点较单一。而其实,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还有很大空间可以开拓,影响其育人价值开拓的关键不是学科特质,而是教师不愿思、不敢想、不会做。

二、拓展小学音乐的育人空间

(一)听觉到视觉审美延伸

审美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和现象,一次审美行为几乎从不是靠单一思维角度完成的。从艺术角度上,一直存在着“无界”理论,即人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在进行判断的时候总是难以完全割裂开来。从音乐审美上看,很少有人是从单纯的音色、韵律、节奏上去完成一次审美,通常伴随着视觉、经验、情感等方面的参与。如“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说‘峩峩兮若泰山’”——即是典型的赋予了音乐审美以意象、情景。所以,即便是音乐课堂上的审美教学,仅仅从单纯的听觉艺术角度去引导学生,也是有所偏失的,既不符合审美原理,也不能满足学生审美素养发展的需求。因而在教学中应跳出纯听觉审美范围,将视觉、精神等方面的审美整合在一起(本文主要探讨拓展,故不对落实教好的思想德育方面展开),这既可使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达到更高层次,又可促进其审美素养系统发展。

将音乐审美延伸到视觉审美通常是两个路径。一是构建情境,二是组织主题绘画。如在教学生学唱《春天来了》(德国民歌)时,教师可准备一段春光中小鸟在树林里自由飞翔、嬉戏的视频播放给学生们看,先把其思维带入直观的情境当中再去赏鉴音乐。还可以在带领学唱两遍后,让学生拿出纸和画笔把自己所理解和想象的歌曲意象画出来。两种方式都是将视觉与听觉审美整合为一,而后者的特点是更具有个性和创造空间,还具有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关联思维)的作用。此外,如果建议学生用国画风格去创作,则又加了一层传统文化渗透的效用。

(二)协作和团队精神培养

协作和团队精神(或称集体观念)属于德育范围,这不是本文要探讨的重心。但基于音乐学习和教学的特点,这里有必要进行展开强调——因为在音乐的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团队和协作精神培养是其一个特别容易着力的点,应得到教师重视。但实际上,不少音乐教师忽视了这个点(或者说,是浪费了教育资源)。即,音乐在表演形式上分为合唱(合奏)和独唱(独奏)两类,合唱本身就是一种音乐专项技能,而实际教学中,不少音乐教师是过于关注于教学生独唱技巧而较忽视合唱训练。有些教师会说“我在课堂上常组织合唱”——但这大多是以合唱的形式来教独唱(其实是齐唱,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并没有体现出合唱的特质和艺术魅力(如领唱、分声部、轮唱等是独唱所不具有的艺术表现技法)。当教师重视合唱的专项教学时,不仅是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更全面发展,而且还能非常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比如在带领学生学唱《嘀哩嘀哩》时,教师可将这首齐唱歌曲进行改编,在部分段落配上和声,如33 31|5 50|33 31|3 0|配以低两度旋律(由F调降为D调),变为分声部合唱歌曲。然后,组织学生在学习后分小组进行表演比赛。这样,歌曲不仅是有了新的审美特质和艺术魅力,又通过这种小组合作比赛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

(三)思维能力的拓展训练

音乐具有很强专业性,以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培养其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确实有一定难度(比如上面提到的对乐谱进行改编,显然不是小学生所能达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着力点——根据小学音乐的学习内容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音乐素养水平,教师可从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拓展训练。

第一是对歌词的独立赏析。一般来说,小学的音乐欣赏课多是教师直接表述音乐美学特点,也就是灌输。如果将这种方法进行改变,先让学生自主进行个性地理解和表达,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归纳和统一。加了一个学生自主赏析环节,既可满足学生个性成长需求,又可训练其思维能力发展。比如在教《小伞花》的时候,教师不直接阐述这首歌的思想内涵,而是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你觉得这首歌想表达什么?”让学生通过歌词所描述的情景去独立提炼出“友谊”两个字,显然既能达到德育目标,又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第二是对乐曲的简单分析。在小学音乐课本中有些乐曲相对复杂,宜以赏鉴为主,而大多乐曲则非常简明,可利用起来对学生进行乐理和思维方面的训练。如《春天来了》这首歌的乐谱就非常简明,而且有较显性的编曲技巧。教师可以在弹奏两遍乐曲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听刚才的曲子有什么感觉?请大家看课本上的乐谱,一共3行12个小节,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呢?”让学生独立去找到乐谱前4小节和后4小节完全一致这个特点。难度不大,但可有效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提炼能力。

(四)整合体育协调力培养

音乐和体育似乎是完全不搭界的两类课程,很少有音樂教师会想到通过音乐对学生的身体运动素养进行培养——这需要足够的想象力。但其实,体育教师对音乐教师的需求却是另一种态势,他们有时候很希望得到音乐教师的帮助。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为了落实快乐体育等目标,而将街舞、健美操、啦啦操等体操类运动项目引入了课堂。最让体育教师头痛的,不是学生如何掌握动作,而是如何使其与伴奏音乐合拍——小学生参与这些体操运动时,动作往往会表现出与音乐的严重脱节。这个问题,就不是体育教师所擅长解决的了,只有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才能使之将肢体动作与音乐完美配合起来。“越俎代庖”也好,“多管闲事”也罢,音乐教师其实可以主动与体育教师配合对学生进行运动节奏的把握训练,当然,也可以在音乐课堂上进行一些有意的肢体协调性训练。如在教《阿细跳月》时,教师可教学生们一些简单的彝族舞蹈动作,带领大家边听边舞,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深化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还可培养学生肢体协调能力。再如《顽皮的小闹钟》这个曲子有很强的节奏感,本身就有鼓点谱(|X XX|X X|X XX|X X|),在带领学生欣赏时,可鼓励大家用敲击课桌、拍手掌或踏脚的方法去应和音乐节拍,这种方法可明显提升学生肢体与音乐的配合能力。

三、教改的实践效果以及反思

以上,就如何挖掘和拓展小学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空间分享了几个举措——这些举措都经过教学的实践验证,可以很明显的、短期内即能见到学生某些特定素养的发展。如通过审美的延伸,学生对音乐的赏析明显更具综合性;如通过合唱教学,学生的团队竞争意识得到了强化;如通过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在独立解读音乐和表达方面有了较好发展;通过与体育课程整合,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及肢体协调性等都得到明显提升——这些教学实践的尝试与结果,都可证明音乐课程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技能和品德、听觉审美方面的教育,而且还可以在学生智力、综合审美,甚至是体育运动能力等方面发挥教育作用。

但也需要认识到,音乐课程毕竟是门专项学科,有其特定的教育重心和主体内容,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教育,尽量进行开拓以满足学生综合成长需求,但改革创新并不意味着莽撞和违背教学规律。如果把音乐课教成了语文课、数学课、美术课、体育课,既失去了其自身素养教育的特长和优势,又影响了音乐主体教育的进程,显然是非理性的。这值得教师们关注并合理把握——关键是要抓住“整合”二字。

参考文献:

[1]李丹. 论中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J]. 音乐时空, 2014(05):154.

[2]杨灵芝. 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 000(001):669.

[3]张梅杨. 小学音乐核心素养教学方式分析与研究[J]. 新课程(教研版), 2019, 000(007):84-85.

猜你喜欢

育人价值拓展小学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