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的融入
2022-03-27杨嫚嫚
杨嫚嫚
一、创新教学模式,进行完美融合
音乐是一种艺术,能够带给人美的享受。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就必须打破一贯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音乐教学与文化传承进行完美的结合。首先,就音乐技术层面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选取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熟悉了解该作品所使用的演绎技巧,加强学生的音乐体验;其次,教师可以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分类,让学生认识到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更好的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最后,在进行音乐历史的教学时,教师应当借助专门的音乐作品进行授课,借助互动性提问的教学模式,采取情境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民族音乐展现在教学课堂中,构建有效音乐课堂,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在此基础上,民族音乐的融入有利于教师科学创设音乐课堂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聆听、感知民族音乐中准确理解音乐课程知识点,在掌握重点与难点内容中完善音乐知识体系,日渐积累丰富的音乐知识经验。将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机的融合,帮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规律。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丰富了民族音乐文化
文化的变化以及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同时在不同历史阶段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差异较大,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能够有效的应对音乐发展中桎梏和影响,更好的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融合和交流,积极的承担文化传承的作用和价值,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多的依据,促进传承手段的丰富以及多样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对音乐的理解有所区别,音乐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需要以个人的理解力为原则,更好的将不同的内涵融入现有的音乐文化教育之中,实现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以及弘扬。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大力落实和创新,只有真正的实现两者之间的紧密互动和联系,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内涵的丰富含义及多元化发展。
三、传统音乐元素,展现古朴风韵
在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提供了前提,没有继承,发展将失去根基。因此,无论传统音乐如何变化和发展,都不应脱离传统形式,要让传统音乐真正地发挥作用,展现自己的活力,以促使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发展。当下应该注意对时代变化的诠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现代古筝曲目,都是在对传统音乐元素进行吸收和利用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民歌、戏曲等创作出来的,同时又融合了多种西方音乐技巧,因此使得现代古筝音乐风格有了很大的突破,表现出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深刻反映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并没有失去其独特的魅力。例如《云裳诉》源于李白即兴创作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这首古筝协奏曲是一首具有历史韵味的现代古筝曲目。它是在原古筝曲目《乡韵》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协奏曲,融入了秦腔等地方特色素材,在音樂内容和技巧上都有一些突破,精致而曲折。在情感层面,有时候很坚强,好像在呐喊;有时候很安静很伤心,好像在抽泣,同一首曲子却能表达不同的情绪,这是作曲家把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古筝音乐上的体现。业内人士认为,这首曲子旋律优美柔和,人文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突破了以往的传统音乐形式,摆脱了对传统音乐的过度依赖,使音乐形象更加独立和多样化。在音乐的结构上,虽然有传统音乐的痕迹,但也平衡了现代作曲技术。它在长度上几乎是《乡韵》的两倍,成为了一个三部曲的作品,并加入了丰富多彩的段落和结尾,大大增加了伴奏与主旋律之间的对话,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音响效果。当熟悉的主旋律缓慢而深沉地演奏时,仿佛能感受到它优雅高贵的气质,整个音乐变得灵动起来。古筝与中国古代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表现了古代文人的气质和情调,曲调的特征使它具有标题音乐的特色,而标题音乐具有解释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作品内容的作用。作曲家王建民将西方音乐结构当作外在框架,将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模式作为生动的内在核心,可以说是中西音乐的完美结合,富有个性。从音调的变化可以看出,这首乐曲是五音复调。音调的变化是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原始的调音方法已经取得了巨大突破,使古筝演奏技术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为音乐增添了许多新的活力,有利于古筝音乐的发展,并从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使古筝音乐更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
民族音乐文化凝聚着中华五千年音乐文化的精髓,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集中和体现,为优秀民族传统音乐赋予时代精神,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文化创新,使优秀民族传统音乐具有时代精神。音乐教师要深入把握民族音乐特点以及对音乐学科教学影响,通过多样化、可行的路径,有机融合音乐理论与实践教学,在层层音乐课堂互动中充分发挥民族音乐作用,科学发展学生音乐思维能力,提升音乐教学有效性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