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
2022-03-26李宝华张凯邓景蕊
李宝华 张凯 邓景蕊
急性胆囊炎多因细菌入侵、胆囊管阻塞致炎症细胞活跃,患者多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疼痛,并伴明显的触痛及腹肌强直[1]。急性胆囊炎患者95%合并胆囊结石,为ACC,ACC 多因结石堵塞胆囊管致胆囊内胆汁大量淤积,进而感染细菌所致。若此类患者早期未及时接受治疗,易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虽有宽阔视野,能充分暴露手术区域,更利于术者操作,降低结石残留率,但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口较大,影响其术后恢复。随着我国腹腔镜技术的逐步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手术创口小、术中出血量少、安全性高等特点在ACC 的治疗中广泛应用。故本研究针对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52 例ACC 患者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03 例ACC 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51例)。观察组中男28 例,女24 例;年龄25~63 岁,平均年龄(45.71±8.47)岁;病程1~8 d,平均病程(5.03±1.12)d。对照组中男31 例,女20 例;年龄27~66 岁,平均年龄(48.51±9.03)岁;病程2~10 d,平均病程(6.27±1.45)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2016 世界急诊外科学会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指南》[2]的相关标准;②患者经临床表现、上腹部CT 检查确诊;③患者均具备手术治疗相关指征;④患者及其家属知情且同意本研究;⑤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执行。排除标准:①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及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者;②存在上腹部手术史者;③存在严重心、肾、肝等重要脏器功能疾病者;④治疗依从性差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实施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帮助患者取平卧位,做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处理后,选择右侧肋缘下方作10 cm 左右的手术切口,再逐层切开至腹腔,通过S 型拉钩充分暴露手术视野;术者仔细探查腹腔后,观察结石数量、性质、位置及周围组织,通过顺切与逆切法切除胆囊;手术结束后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
1.2.2 观察组 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帮助患者取平卧位,行硬膜外麻醉并联合气管插管,常规建立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CO2气腹,通过“三孔法”对患者腹部进行穿孔,若操作存在一定困难可增加4 孔;以肋缘及右锁骨中线交点位置下方约 2 cm 处套管,将无创伤牵引钳置入,移动胆囊壶腹部后将腔镜置入,再充分分离后部腹膜,再打开胆囊管前腹膜,准确结扎胆囊管后切断;打开胆囊三角,结扎胆囊动脉,分离胆囊管,再将结石取出,确认无创面活动性出血后,解除CO2气腹再关腹。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炎性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1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痊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及疼痛感消失,炎症因子水平恢复正常;显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及疼痛感显著改善,炎症因子水平降低>90%;有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及疼痛感有所改善,炎症因子水平降低50%~90%;无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及疼痛感无任何改善或加重,炎症因子水平降低<5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 100%。
1.3.2 胃肠道功能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及排气恢复正常时间。
1.3.3 炎症因子 手术前后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充分离心处理后低温保存,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盒由北京中西华大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检测两组患者TNF-α 及CRP 水平变化情况,检测过程严格按照试剂盒指示说明进行。
1.3.4 并发症 术后观察两组患者肠梗阻、切口感染及胆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46%,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肠鸣音、排气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h)
表2 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h)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TNF-α、CR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TNF-α、CRP 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术后比较,b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5%,低于对照组的27.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ACC 为普外科常见疾病,该病多因结石在胆囊内形成堵塞,阻碍胆汁引发滞留,由此上升胆汁浓度,对胆囊内膜组织造成损伤并形成炎症,部分患者还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3]。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为以往临床治疗ACC 的常用术式,疗效确切,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故在临床应用受限[4]。近些年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步发展与进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囊疾病中被广泛应用[5]。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微创治疗手段,治疗ACC 患者时手术切口较小,对患者腹腔脏器影响较小,可有效降低因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应激反应,由此促进患者早日康复[6]。
临床研究发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ACC 具有以下优势:①通过建立CO2气腹,可促进腹腔镜入至腹腔内部进行探查,促进术者实时掌控腹腔内部各脏器具体情况,确定胆囊及周围积液情况,防止术者切除胆囊时损伤周围脏器而损伤肠道,由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②通过腹腔镜及各种辅助仪器进行操作,可使术者快速切除病变部位,通过标本袋包裹胆囊并取出,可防止胆囊接触手术切口,降低局部感染[8];③术后通过腹腔镜探查胆管周围组织,做好止血处理,可有效防止因局部血液机化引发腹腔脓肿及肠道粘连等[9]。冯保会[10]研究发现,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比,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ACC 的疗效显著,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46%,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鸣音、排气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5%,低于对照组的27.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ACC 的疗效显著,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血清TNF-α 由自然杀伤(NK)细胞、单核细胞及T 细胞合成分泌所得,属炎症效果较强的细胞因子,若机体出现创伤,其水平上升[11];血清CRP 为急性时相蛋白,若机体内微生物入侵受刺激或机体遭受创伤时,可使血清TNF-α 在短时间内急速上升[12]。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两组TNF-α、CR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TNF-α、CRP 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ACC 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伤较小,应激性反应较缓和,由此对炎症因子水平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ACC 的疗效显著,可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对炎症因子水平影响较小,且术后并发症较少,为临床治疗ACC 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