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针的双重维度
2022-03-25徐晨光
徐晨光, 肖 菲
1.齐齐哈尔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2.齐齐哈尔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之所在,正是因为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上,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之中,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只有坚持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传承好历史文化,才能做好当前和未来的各项事业。为此,如何传承悠久的中华文明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提炼和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以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是一项尤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基础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宗旨,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针,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论述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针的历史与现实维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不忘本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针的历史维度
1.“两创”方针的提出及其内涵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处理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具体谈到,创造性转化是指“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是指“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概括而言,“两创”方针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精髓激活,按照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重新讲”和“接着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文化理论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针提出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又曾多次强调、重点提及,在文化界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使文化界人士备受鼓舞。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2]。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中国人民内心的历史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孕育延续下来的,也是在漫长历史中与域外文明平等交流互鉴的文化结晶。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底色,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和强盛不衰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与道德观念,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深具历史文化价值。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等等[3]。我国古代主张政得其民、民贵君轻,“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为政以德、正己修身,等等。古往今来,这样的价值和理念,都深具鲜明的文化特色,都饱含传之久远的时代价值,它们既随世事而变迁又与时俱进,与此同时也具有独特的稳定结构而相沿不辍。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而宝贵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世世代代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支撑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时至今日,仍是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强大的精神力量。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今治国理政提供历史镜鉴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之所以不忘本来,因为这是从历史得出的结论,也是把握好现实的必然。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升华,我们要深入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了解滋育中华文化的历史土壤。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现如今治理国家和社会遇到的诸多情况,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事情也可以成为今天的镜鉴。因此,要对中国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有深入理解,对古代我国治国理政的经验和实践进行深刻总结,才能更好治理好当今中国。
人民创造历史,人民也创造文明。如何对待本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是任何国家为实现现代化而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对绵延传承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理应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总结。对中国历史上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一定要秉持客观科学态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一定要牢记历史经验规律,不忘历史教训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镜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始终重视历史经验的学习和总结,同时也对历史经验加以借鉴和运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就蕴含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之中,是中国人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情感表达的集中呈现,时至今日,仍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仍有益精华的部分予以承继和发扬,取其精华;对已过时不良的内容加以抛弃与克服,去其糟粕,全盘接受或全盘抛弃的错误行为要坚决避免和杜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别的主义的根本特质和历史土壤。正因为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传承迥异有别、各有特色,因此现实国情也无法复制,其未来发展道路注定无法互相照搬照抄。一个国家的当今如何治理、能力怎样,与其历史文化传承紧密相关。因此,当今中国需要解决问题的道路和方法,只能在中国大地去探寻,而不能寄希望于“飞来峰”。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史上,我们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这条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道路之所以走得对、走得通,不是历史偶然,而是在对中国历史文化薪火相传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历史必然。为使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我们必定要学习、参考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所形成的各种优秀成果,但一定不能简单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现成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而是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出发,去创造性前进和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充分运用全体人民在今天所具有的伟大智慧,也应该充分运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积累的伟大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世代代中国人民创造和积累的,我们要总结和发扬,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伟业。
二、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针的现实维度
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和根本,若抛弃传统,自断根本,就等于割毁自我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文化自强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关系到当代中国文化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关系到塑造我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关系到突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地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针提出的现实维度。
1.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4]。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华民族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走上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当前,中国正处在“两个大局”的历史转折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空前复杂,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碰撞,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进一步凸显了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的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在此情况下,如何提升整合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创造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是我国必须全力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5]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更基础、更广泛,也更深厚,它能给予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与此同时,坚定文化自信更事关国运安危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不应忽视,不容小觑。历史和现实证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6]。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厚植文化软实力
坚定文化自信不能仅是坐而论道,而要体现在文化自强的行动上。文化所具有的核心功能,在于向全社会民众提供一系列的价值观念,以此引领方向、凝聚人心。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中,彰显价值理念的文化无疑是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7],道路、理论、制度则是文化的表达和价值的外化。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定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激发文化活力,实现文化自强,进而建设文化强国。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中华文化安身立命之“本来”,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弘扬,使其惠及当代、泽被后人。那些数典忘祖、蔑视传统、告别革命、消解经典、搞历史虚无主义等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当然,不忘本来绝不是自我封闭、画地为牢,而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足新的实践、顺应时代潮流,推陈出新、守正出新,科学梳理、精心萃取、创新创造,不断发扬光大。在新时代,我们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辨析主流和支流,区别出先进和落后,划分好积极和消极,进而引领社会文化和思想舆论,抵御错误腐朽文化的侵蚀影响,“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8],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这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为这是我们在世界上与其他文化碰撞和竞争中的坚实根基,能让我们站稳不到,行稳致远。为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创造出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能够以人们喜闻乐见方式推广开来,使其具有广泛参与性,就要使中华文化的历史基因与当代社会相协调、相适应,挖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历史时空和超越国度国界的永恒魅力与当代价值,把中华文化的创新成果向世界传播出去。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三、继往开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针的若干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针具有以不忘本来为核心的历史维度与以文化自信为核心的现实维度,既为当今治国理政提供有益的历史镜鉴,又深刻揭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是践行“两创”方针的必然要求。
1.“两创”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能够创新,也必须创新,“不日新者必日退”。我们通过历史可以看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转折关头,文化都是引导社会变迁、时代变革和摆脱困境的先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自成立之日起既肩负起引领和践行中国先进文化的时代重任,也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同时也是绵延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守护者,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领导核心,是时代先锋和民族脊梁。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承百年初心,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实现文化创造、文化更新和文化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9]从历史与理论的大视野看,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根本实质就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深入的结合和融通,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2.“两创”方针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助推器
数千年的兴衰演变,使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成完整独立的文化体系,形成独特风格。在此过程中,因时移世易和历史局限,难免会留存有与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领域无法契合的糟粕,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和应用展示传统文化时,应坚持古为今用和正确取舍,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社会实践推陈出新。同时,既要以古鉴今,又不能厚古薄今,应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文化相结合相融通,重新激活和唤醒其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共同服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任务。因此,要加强“两创”方针阐释研究、实践运用工作,比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更多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活水”,不断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更加炫丽的姿态。
3.“两创”方针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弘扬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并不是要搞自我封闭甚至唯我独尊。一种文化如果不与外来文化进行相互交流借鉴,就容易失去活力,容易脱离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中华民族是一个秉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理念,不断创造创新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呈现新活力,需要以宽阔胸怀借鉴外来文化包括西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对其合理吸收。[10]要把优秀的外来文化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服务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同中国人民的接受习惯结合起来,创造适合中国人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的表现形式,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同时,提炼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挖掘和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从而深刻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要注重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精品、文化成果走向海外,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