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雷锋精神教育大中小一体化:意义、挑战与路径
2022-03-25刘淑艳
刘淑艳, 孙 涛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抚顺参观雷锋纪念馆时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要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1]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传承弘扬雷锋精神明确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般说来,传承雷锋精神的动力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层面自上而下的政治性推动,二是民间社会自发自觉的群众性实践,三是学校系统价值引领的教育性活动。其中,雷锋精神在学校系统的持续教育是雷锋精神代代传承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所在。学校雷锋精神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3年2月共青团中央发出的《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至今已经走过了57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历史性成果。在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特别是在总书记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着力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德育体系的宏观背景下,重新审视学校雷锋精神教育在传承雷锋精神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学校雷锋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1.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目前大中小学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但由于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天然存在的宏观性和抽象性特征,教育效果存在提升的空间,而雷锋精神教育的微观性、感性化和故事体特点恰恰可以进行有益的补充,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成效更为明显。与一般意义上的理想信念不同,作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的理想信念,指的是把一种关于未来的社会蓝图作为最高价值予以信仰,并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且矢志不渝自觉践行的精神状态。[2]换言之,理想信念是对某种社会理想的自觉认同和执着追求,具体说来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当前的现实表现则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直接按照这样的宏大目标对大中小学生进行灌输性教育比较困难,必须将其转化为雷锋等榜样人物的爱国主义教育,因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3],“雷锋用其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共产主义战士的壮丽凯歌,用其平凡的行为凝聚了一座民族英雄的精神丰碑”[4]。雷锋精神的精髓和灵魂是对共产主义坚定的信仰,具体表现为爱国报国的实践,正如雷锋所言,“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5]。学校开展雷锋精神教育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首要任务,号召青少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像雷锋那样爱国报国,像雷锋那样信仰马克思主义。更为重要的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广大青少年学习雷锋不能仅仅停留于空洞的口号或务虚的宣言,而应该落实到日常的具体行动上,落实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努力做到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的高度统一。
2.树牢为民服务宗旨,塑造青少年奉献品质
由于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交换原则进入人们的生活世界之后,社会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想要校正社会的道德偏差、重塑奉献精神,最重要的手段当然还是加强大中小学生的思想教育。雷锋精神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型,是塑造大中小学生奉献品质的重要载体。雷锋之所以非凡的原因在于,他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无私奉献回报社会的一生,始终牢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时刻把服务人民作为最高价值目的,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6]广大青少年也要像雷锋一样,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人生航船的思想灯塔,把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内化为生活实践的道德自觉,不断推进自我的精神锻造与品质塑造。“雷锋精神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把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当做最大幸福。”[7]当下传承雷锋精神,就是教育青少年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与人民同风雨、共甘苦、奔未来,奉献他人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雷锋的无私奉献都是由一桩桩小事积累而来,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雷锋正是用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用矢志不渝的坚守筑起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坐标”[8]。青少年服务社会奉献他人,也要以雷锋为榜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做起。
3.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校正青少年价值取向
“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9]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大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要素。通过开设劳动教育课的方式展开实践教育,同时要依靠雷锋精神对其进行思想理论教育。
作为新中国的“最美奋斗者”,雷锋的一生始终“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乱花一分钱,不乱买一寸布,不掉一粒粮,做到省吃俭用,点滴积累”[10],“雷锋以实际行动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注入了新的内涵”[11],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行已经成为雷锋的存在方式。学习传承雷锋精神决不能忽略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继承与弘扬,特别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成为社会显性特征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更加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尤其对于青少年的培养具有更加特殊的教育意义。这不仅涉及到青年一代的德行涵养,更涉及到政治价值观的塑造。开展雷锋艰苦奋斗精神的学校教育,不仅能够校正青少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取向,而且能够帮助青少年拒斥好逸恶劳的生活态度,培养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和自我约束的顽强意志,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雷锋精神教育大中小一体化的成绩与挑战
所谓“大中小一体化”,是指从立德树人的整体性角度出发,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不同学习阶段之间,形成一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渐次递进、纵向衔接的育人体系。[12]虽然2017年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来,“大中小一体化”才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其实早在2005年《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就已经提出: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大中小学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我国学校雷锋精神教育已有57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按照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德育体系”的新时代要求,再次反思雷锋精神教育大中小一体化,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1.取得成绩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在学校开展雷锋精神教育活动。从历史逻辑角度来看,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雷锋精神教育也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形成了六次活动高潮,取得了显著成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奋发有为、向上向善。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大中小学雷锋精神教育普遍开展,一体化教育思路得到落实。从1963年团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广泛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开始,雷锋精神教育在大中小学铺展开来。特别是2012年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进一步推动了大中小学开展雷锋精神教育实践活动。二是不同层次学校雷锋精神教育的创新成果各有不同,有了一定的区分化教育意识。不同层次学校在开展雷锋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并不是依照上级文件要求“照葫芦画瓢”,而是依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和特殊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不同品牌。例如,有的高校作为雷锋唯一一个作过报告的高校,始终坚持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在雷锋精神教育过程中凝练了适合学校特色的雷锋精神内涵的“五一个”;有的高中以“学雷锋、做传人”为校训,形成了以雷锋精神为精髓的“梯次递进”的德育模式;有的小学将雷锋精神与环境融合、与课堂融合、与课程融合、与活动融合,活化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三是推进学校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过程中也注意区分不同学段的不同特点。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方案》以来,学校系统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建设。实施方案在说明“教育系统学雷锋活动的主要内容”时,明确将活动主体区分为中小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大学生,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安排了不同的学雷锋活动项目。
2.面临的挑战
一是总体构想制度推进的顶层设计存在缺失。“顶层设计”源于自然科学或大型工程技术领域的一种设计理念,是指针对某一具体的设计对象,运用系统论的方式,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和战略设计。[13]从这个角度看,存在的最大问题莫过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部或其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对雷锋精神教育大中小一体化进行总体谋划与制度设计,这个问题一直在“大中小一体化德育体系”中处于“隐含化”和“碎片化”的存在样态,“学校雷锋精神教育”只是包含于推动“学雷锋活动”开展的相关指导意见之中,“大中小一体化”的问题就更无从谈起了。“大中小一体化”的顶层设计问题十分关键,必须高度关注,直接决定着学校雷锋精神教育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目标。如果顶层设计做到了,其他问题也就有理有据了。
二是教学目标单一重复的同质化现象十分突出。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统领和指挥棒,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雷锋精神教育的大中小一体化,首要支点就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体化,做到不同学段的衔接贯通、循序渐进。因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已经表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和道德演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可塑性特征,这就要求大中小一体化的学校德育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段确定适切性的教学目标。“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长期积累、连续成长的过程,因而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育人过程必然要做到衔接贯通、循序渐进。”[14]从问题导向出发可以发现,长期以来虽然我国大中小学一直在开展雷锋精神教育,但在教学目标上并没有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和一体化的设计,大中小不同学段的学校教育只考虑自己如何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互相之间并没有实现贯通式思考,缺少教学目标梯次递进、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有序衔接,不同学段单一重复的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
三是单独设立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尚未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5]课堂教学不仅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所有教育教学的主渠道。[16]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教育也必须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但是,现实情况却并非是“主渠道”,而是“次渠道”。从总体上看,学校雷锋精神教育的具体方式主要包括两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所谓显性教育就是在公开场所通过公开手段,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显性教育的典型代表就是雷锋精神的课堂教学。隐性教育是指通过学生日常生活教育情境的营造,通过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隐性教育的生活情境可以是校园雷锋文化、学雷锋志愿者活动或网络新媒体的雷锋元素等等。从实际情况看,雷锋精神教育主要以隐性教育的学雷锋活动为主,尤其是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最为明显。而显性教育的课堂教学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就是在大学思政课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中,也只是在第五章第四节第四目“向上向善、知行合一”中提到了“大学生应该带头学雷锋,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祖国大地上”[17]。更为重要的是,用好课堂主渠道的前提是课程体系的确立,没有单独设立课程以及课程所必须用到的统一教材,课堂主渠道就无法发挥作用。目前来看,从国家层面,还没有把雷锋精神教育单独设立统一课程,因此构建螺旋式上升的教材体系和课程就无从谈起,从而严重制约着学校雷锋精神教育大中小一体化的建设成效。
四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教师队伍差距不小。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上好雷锋精神教育课关键也在思政课教师。从大中小一体化角度来看,主要问题表现如下:一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不太合理,表现在“两头大中间小”的年龄分布,老教师和年轻教师人数多,而中青年教师人数占比较小,个别学校出现断层的情况。二是学科背景比较复杂,很多教师来自于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相近学科,还有部分教师是中文、管理学等较远学科,而纯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师人数不多;还有思政课教师与学校内部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在高级职称和学历层次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是“一体化意识”比较欠缺。“一体化意识是指不同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立足本学段,又能从学生终身发展和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层次性与连续性出发,整体把握和设计教学过程的观点和思想。”[18]部分教师很少考虑不同学段的衔接问题,只管讲好自己的课,上下沟通的意识和互动实践都明显不足,导致不同学段教师之间壁垒森严,互不了解,严重影响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五是立德树人效果导向的评价体系亟待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所以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效果为根本评价标准。大中小学雷锋精神教育也一样。从大中小一体化的视角看现有的评价体系,多数学校雷锋精神教育都是“知识论”导向的量化评价范式,即根据学生的培养要求和教学要点,通过试卷考察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检验,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收入或职称挂钩。这种“知识论”导向的量化评价范式,导致教师更多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其同行的排序评比,而非立德树人的现实效果。更为重要的是,现有的评价体系是静态式的断层性评价,不符合大中小一体化的纵向贯通精神。
三、雷锋精神教育大中小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明晰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才是目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应对策略,希望可以为雷锋精神教育大中小一体化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引。
1.健全体制机制,强化顶层设计的一体化
健全体制机制是学校雷锋精神教育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国家的顶层设计可以从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梯次推进。一步到位的理想状态是,教育部从全国角度出台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从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教育体系、方式方法、队伍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统筹规划,为一体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和实践指导。其实,可以在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提出指导意见。在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总体负责组织实施。如果目前还很难实现全国一盘棋的理想状态,可以考虑从现实角度入手,根据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辽宁、湖南、北京和上海等省市在雷锋精神方面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省级层面打造“雷锋精神教育一体化”品牌项目。
2.突出循序渐进,衔接教学目标的一体化
破解教学目标的单一同质化问题,关键在于树立系统论思维,依据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同学段教学规律,既要一体化打破学段区隔、整体推进,又要循序渐进坚持分层分类、螺旋上升。重点在于结合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通过他们能够理解和能够接受的授课方式,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点及面地进行螺旋上升的雷锋精神教育。教学过程切忌不能一股脑全灌输、一阵风硬灌输、一着急倒灌输,而要实现潜灌输、隐灌输、导灌输[19]。
具体说来,雷锋精神教育在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运用课堂讲故事等方式以情感人,通过雷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感人事迹引起小学生的心理共鸣,也可通过校内升旗仪式和劳动教育的途径进行渗透教育,为小学生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要把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深深烙印在初中生的思想意识之中,以雷锋的具体事例和校外学雷锋活动为载体强化他们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和高尚道德。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如果说小学和中学主要是实践性的渗透式教育,那么高中就要以雷锋精神理论性的灌输式教育为主,通过雷锋精神尤其是它的时代价值的分析与讲解,引领高中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真心认同社会主义制度。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雷锋精神的理论讲授要更高层次、更加系统,增强以理服人的能力,引导大学生争做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
3.出版系列教材,实现课程体系的一体化
实现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前提是要有统一教材。如前所述,按照“一省一策思政课”的现实角度,省级教育管理部门从顶层设计角度组织专家学者、大中小学教师编写出版适用于不同学段的不同版本《雷锋精神教育》课教材,再将《雷锋精神教育》作为地方必修思政课确定下来,全省大中小学统一开设并与国家思政课统一管理、同等对待。出版《雷锋精神教育》相关教材我国部分学校是有基础的。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06年出版全国高校第一本《雷锋精神教程》本科教材,现已出到第三版《新时代雷锋精神简明教程》,2007年开设《雷锋精神概论》必修校本思政课,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2020年《雷锋精神概论》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同时,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所在的抚顺市中小学也拥有自己学校的雷锋精神校本讲义。从大中小一体化的视角看,目前的基础教材也存在与思政课教材相类似的问题,即不同学段教材区分度和衔接思路不够清晰、不够明确,教材内容存在着简单重复,部分内容存在逻辑顺序错位和理论研究不足等问题。[20]这些问题在正式出版之前都要予以解决。
4.落实协同意识,推动教师队伍的一体化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教学能力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21]如前所述,教师队伍的问题主要是专职教师质量有待提升、一体化意识欠缺。第一,提升教师队伍质量问题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大幅度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博士学位比例。二是各个学校在职称评定、聘期考核、人才计划、教学科研项目等方面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政策倾斜;三是思政课教师个人应该自己努力提升专业素质,主动参加国家、省市和学校的各项专业培训,寻找内生驱动,实现教学科研水平的逐步提升。第二,一体化意识欠缺问题的解决之道无疑就是“落实协同意识”,这也是教师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一是建立大中小学教师队伍协同机制。应该建立区域性的“大中小学雷锋精神任课教师联盟”,共同负责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二是设立雷锋精神一体化理论培训项目,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优势,对联盟内的任课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重点在于如何实现雷锋精神教学体系的一体化;三是推动雷锋精神大中小学任课教师教学交流学习,不同学段教师之间共同开展教学研讨、课程研究和交叉教学等活动。
5.紧盯效果导向,推动评价体系的一体化
将雷锋精神教育课“知识量化导向”转变为“育人效果导向”是推动评价体系一体化的核心抓手。一是结合实际情况,探索研制《雷锋精神概论课大中小一体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从始至终以“育人效果导向”为指导思想和评价主线,突出雷锋精神概论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过程管理和育人效果的动态监测,特别要增加延时性评价,通过下一个学段的现实表现进行补充评价。二是定性评价和定量检测相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突出“效果导向”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知识导向”,而且后者对前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在理论研究色彩更浓的大学阶段更是如此。所以,依然要坚持量化导向的知识考核手段,只是不能将其唯一化和核心化。三是突出一体化的同时也有注重特色化,对于依据不同学段、学校和教师的特点而打造的特色教育品牌,不能以一体化要求予以否定,反而应该给予表扬并形成奖励机制,以特色教学通达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