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镇村风貌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日本山形县金山町为例

2022-03-25肖逸之范在予

华中建筑 2022年3期
关键词:镇村行动者风貌

肖逸之范在予

镇村风貌对于塑造空间环境、传承地域文化和维系发展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格局上强调风貌管控,并在实践中实现风貌保护。《小城镇空间特色塑造指南》提出保持地域和谐等4项原则性要求,强调了镇村风貌在展现本土文化形象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时期,镇村原有的地域性风貌逐渐衰退,新生的风貌逐渐趋同,使得镇村本土文化传播承载体逐渐消解,镇村的特色化发展道路陷入困境。

当前对于镇村风貌的研究集中于物质空间领域,包括山水元素的融入[1-2]、空间格局与街巷肌理的延续[3],侧重通过对物质元素的调控[4]进行风貌保护。但该风貌保护模式因各类要素的难统筹、建设维护资金的不到位、保护制度的不健全等问题而致使风貌永续传承的难以实现。与我国文化相近、境遇相似的日本,则通过“街道保护”、“一村一品”等乡村运动,引导多元主体在镇村范围内进行大量实践,最终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均衡发展[5-6],并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价值的乡村风貌。山形县金山町的可视化街景便是其中典型成果之一。因此,分析日本山形县金山町风貌演变过程中各类要素间的关系及互动机制,明确推动演变的影响因素,对我国突破当下镇村的特色化发展瓶颈具有强烈的参考价值与积极的推动作用。

1 理论认知:行动者网络理论与镇村风貌

1.1 理论基础

行动者网络理论(A N T)由法国社会学家拉图尔、卡图于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提出。其自身包含三个核心概念——行动者(Actor)、网络(Network)和转译(Translation),并衍生出动员、征召等概念术语[7]。该理论本质是一种用于展示在社会实践中关系联结与动态变化的研究工具。在其解析框架下,一切参与实践因素被视为行动者并被平等对待,且因具有不同的利益取向、行为方式呈现异质性[8]。只有基于某种共识,行动者间才能联结进而形成网络,这个过程称为转译。共识也称强制通行点。在具体的运用中,转译过程可被细分为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动员和征召。但随着实践的进行,转译不断发生,共识基础也将不断变化,使得网络一直处于动态演变中。基于这种动态的演化特质,行动者网络理论也用于具有时空特征的产业发展研究[9]。

1.2 镇村风貌的内涵

镇村风貌是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地域技术等因素的阶段性综合体现[10-11],其中风是内涵,貌是外显[12],前者是对地域文化的概括与本地住民价值观的凝练,后者则是各类物质元素在空间环境上的固化,也是文化等非物质元素在物质空间的载体[13]。因此,镇村风貌是凸显本土特色及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

1.3 切入视角及认识逻辑

镇村风貌是历经物质与非物质元素交织的阶段性实践活动结果,需要以网络视角统筹分析内在元素如何联结。且其形成过程涉及的因素数量众多、价值倾向多样、利益诉求繁复,而行动者网络理论具有平等对待各类行动者、关注于行动者间关系的联结过程,以及探究联结后所产生变化[14]的特质,同时学界已有研究通过该理论解析了农村空间转变过程中各类要素间的互动机制[15]及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协调[16]。因此,本研究以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解析框架分析风貌演变历程,能更深入探究镇村发展中的内在动力与镇村风貌间的联系。

2 金山町风貌演变历程中的行动者网络构建

2.1 金山町概况

金山町位于日本山形县的东北部,总面积161.67km2,其中森林占总面积的78%。夏季湿热冬季多雪的气候特征与独特的种植技术,使得当地的“金山杉”作为优质的木材销往各地。基于丰厚的杉木资源与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金山町从过去的驿站不断发展演变为新时代乡村。如今在全球联系不断加强与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多元主体在金山町进行实践活动,城镇景观条例、金山型住宅、建造技艺等多个元素造就了以本土林木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化风貌。茶顶白壁木架构的民居群与风景协调的自然风光的系列图谱,成为人们对金山町的主要风貌认知(图1)。

图1 金山町鸟瞰建筑模型及建筑风貌图

2.2 金山町风貌建设的行动者构成

(1)行动者筛选

工匠通过建造技艺将各类元素在空间固化,形成能使人感知到的金山町风貌。且工匠等人类行动者更便于访谈以获取信息,故研究以木匠为参考系中心,跟随其运动轨迹,捕获与其利益相关的行动者,进行联结关系探究。网络中异质行动者大致可分为2大类4中类。2大类是指人类行动者与非人类行动者。人类行动者中又可分为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其中:政府组织的人类行动者又分为公民馆(负责村民交流、资金筹措)、集会所(负责村落管理、或营造)和生产组合(负责村落产业)三大分支,非政府组织主要由高校、民间组织、设计单位等组成,主要负责营造过程中的联动与协作,提供专业的理论及技术支持。非人类行动者分为设施、资金、土地、工具等物质要素,也包含文献记录、经验知识等社会要素(图2)。

图2 行动者的划分类别

(2)阶段强制通行点变化

随着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金山町本地住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金山町的建设经历了从农业生产到人居环境、绿色生态的综合目标转变。随时间演进,金山町镇村风貌形成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起步—发展—转型”,网络联盟的基石即强制通行点随发展阶段而动态改变。

2.3 风貌演变历程中的转译分析

(1)起步阶段:生产恢复、基础建设

此阶段在网络中起绝对主导作用的关键行动者为政府,其作为行动者网络的征召人、地域产业的发起者与推动者,提出了要“生产恢复、基础建设”这一核心目标。在实现总体目标的过程中,不同行动者面临的阻碍与利益诉求也不同:原住居民面临收入低下、技术水平低等问题;政府主要面临地方经济低迷、产业初创、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障碍;其他行动者主体例如协会等非政府系统的人类行动者则面临原住民参与度低下、主人翁意识不强等问题。非人类行动者( 如资金、工艺、自然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等) 都处于有待进一步开发甚至是缺失状态,使得整体的网络联盟发挥的带动力量不强。为高效发挥网络联盟机制所衍生出的推动力,满足异质行动者的利益诉求。在此阶段,强制通行点是“产业发展”,只有顺利通过强制通行点才能进行结果的输出,进而进行下一阶段的网络建构(图3)。

图3 起步阶段行动者网络示意图

(2)发展阶段:魅力塑造、区域协同

历经起步阶段的转译环节后,产业发展外部环境趋于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扩容提质。同时此阶段发挥关键作用的行动者是居民作为核心主体引导发展方向,提出“魅力塑造、区域协同”的目标。本阶段面临村民缺少价值认同、政府面临缺乏调控手段、企业需要进一步发展等问题,由此推出“设立计划文件”为强制通行点。此阶段伴随着工业的兴起与壮大,金山町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传统农业的价值进一步被凸显,土地、景观及系列町内活动等大量非人类行动者,被网络联盟赋予新的角色参与到金山町的发展建设中。除开原有在网络联盟中因动态变化而被赋予新角色的行动者,亦有新的行动者因网络的演进产生,如城镇景观条例、金山型住宅、工匠技艺等。通过网络联盟,上述行动者及相关利益者,将转译成果在物质环境中固化、在生活习俗上显现,金山町特色风貌由此形成(图4)。

图4 发展阶段行动者网络示意图

(3)转型阶段:多元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受技术迭代与城镇化的影响,人口的大量流出、市场竞争激烈的趋势愈加明显。这种变化打破了金山町的地域特色产业自身产学研一体化的循环,网络联盟中行动者间固有的关系联结强度下降,致使原有网络的运行规则难以维系,网络联盟内生的建设驱动力不足,金山町的风貌建设陷入瓶颈。在可持续发展与多元价值实现的目标引领下,金山町政府以自然赋能为强制通行点,以可视化街景风貌为资源吸纳旅游业相关行动者,并触发网络联盟内行动者身份转变,新的关系稳固形成。至此,新的网络联盟在实现金山町可持续发展共同目标驱使下形成(图5)。

图5 转型阶段行动者网络示意图

3 金山町风貌演变的内在动力

通过对金山町风貌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行动者网络中异质行动者间的联结关系虽处于动态变化中,但在不同阶段转化中,行动者网络形成机制所产生的推动力,分别在产业经济、地域环境、价值观念三方面对金山町“村庄—地域—居民”三者间的良性互动起到了促进作用,推动金山町风貌的建设发展。

3.1 产业经济——核心驱动

(1)起步阶段

自战后金山町的发展政策专注于经济方面[17]。工业化的浪潮带来了新的行动者—现代化生产工具,进而推动町内农林业不断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地方经济的集聚,诱发了产业分工的细化与产业链的延伸。同时联动周边市、町、村配套产业发展,逐步形成金山町“地域产业”,促进金山町地方经济增长。在此阶段,为了使产业更好发展,更多的非人类行动者被征召,参与了物质空间环境的更新改造与设施的更新,在此阶段,空间呈现出的转译结果为金山町的道路优化、林业聚集设施设置以及灌溉设施的整治等。这些行动者的转变以及新行动者的加入,使得本土资源更加高效地转化为网络联盟中的资金流,为关键行动者提供了更多可供分配的利益,使其在利益赋予与征召环节发挥作用的方式更为多样化,进而使转译次数成功几率增加,致使网络的动态发展出现更多可能。

(2)发展阶段

受外部环境影响,经济进入低速发展期,金山町政策方针开始从外部支援转向到地方振兴。为振兴林业,木匠、建筑师、木材与相关建设知识等行动者转译成新的行动者——金山型住宅。政府为了保证金山型住宅的推广顺利,联合地域住民和建筑师一起开展了系列建设活动并制定了《金山町城镇景观条例》、《金山町地域住宅规划》与《地区景观建设标准》等政策文件。其中景观条例中对金山型住宅的补助制度,促进了金山住宅的建设活动的开展与推广。据统计由政府对金山型住宅建设所发放的补助金额,为金山町带来了近10倍的产值效益[18](表1)。地方经济的集聚满足不同异质行动者的利益追求的同时,也带来新的行动者参与行动者网络的转译,改善了当地的建筑景观。

表1 景观条例产生的经济波及效应金额表(单位/千日元)

(3)转型阶段

泡沫经济破裂致使金山町地域的行动者网络中的经济流难以运转,网络联盟需要征召新的行动者激发网络的更新。旅游业的介入,使得更多外部的行动者参与地域行动者网络的转译,激活本地商业的转型,也带来一定的就业岗位,提高地方对周边人力、物质和经济要素的集聚程度。在此过程中,网络中各类行动者的各类角色被重新界定,产生新的联结,网络内部的经济流转再次顺畅,行动者网络重构完成。

3.2 地域环境——基础支撑

(1)起步阶段

为促进战后经济恢复,行动者的转译与要素的流动大多服务于为产业外部设施环境,如道路的建设、灌溉设施的更新等,其余为自身房屋建设而产生的建设活动。重点在于设施等空间要素量的提升,为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空间环境。同时地理所涵盖的本土资源整合为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生产资料。为承载更多空间要素,地域环境的建设空间范围开始不断扩大。

(2)发展阶段

随着周边地区参与行动者的增加,以及地域环境中基础设施的优化,经济资本累积愈加快速后,地域环境的优化开始由量的扩充转为质的提升,尤其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不仅仅作为生产要素的产出地,在都市规划中,更是将其作为金山町地域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设空间环境除却通过系列的环境整治活动实现对自身的空间品质提升,网络转译过程中出现的新行动者亦成为建设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图6)。考虑到住民的生活方式及需求与美学因素,异质行动者在多种规章制度的引导下,相互联结、协调内外环境、凝聚地域文化与社会生态,形成个性化的地域风貌。

图6 金山町可持续景观建设及整治措施图

(3)转型阶段

本阶段地域环境的优化更加注重空间的社会属性的表达,即物质空间上的舒适与精神上的认同。基于地域环境的扩容提质基本完成。且产业经济发展政策的改变,优化行为开始更多的转向营造承载居民生活的特色空间。例如对公共建筑设施和老旧建筑的再利用、巷道以及广场的整备、金山样板房的设立建造(图7)。通过这些居民日常生活中关键场所的更新优化,使得地域住民生活得更加舒适,网络联盟的联结也更加紧密。

图7 金山町公共建筑及老旧建筑更新利用情况

3.3 价值观念——共识引领

①在起步阶段,町长的欧美社会考察与“全镇美化运动”是景观意识建设的启蒙,并陆续影响地域住民等本土行动者的利益诉求偏向。②发展阶段,由于城镇自身发展所引起严重的景观和环境问题[19],政府及地域住民处于对美的追求与景观意识的影响,开始协同开展系列的美丽环境建设活动。在经过河道整治、道路绿化硬化,金山町住宅建筑竞赛、城镇景观建设100年运动、金山町地域住宅规划(Hope计划)等相关行动者的转化下,不仅促进了金山町个性化的风貌形成,也为本地住民的价值评判体系的孕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③转型阶段,在泡沫经济破裂的时代背景与旅游观光的兴起,金山町的建设活动景观建设理念愈加趋向建设舒适宜居的综合性景观(图8)。同时在系列规章制度的制定下,引导住民重新认识本土自然环境、农特产业及地方文化的价值与优势,不断强化对本土环境的地域认同及身份认同,提高建设积极性,并在网络转译中通过表达本土价值取向,引领网络转译方向,进而影响金山町风貌的形成。

图8 环境整治后中心区步行环境网络图示

4 镇村风貌保护与传承策略——基于金山町的启示

4.1 本土困境与借鉴意义

镇村的风貌是物质空间系统特征表达与地域社会人文系统的概括。现阶段我国的村镇建设在政策与经济的利好下不断推进,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但城镇化的快速冲击、政府的过多干预、居民的认同感衰退,导致镇村大量的建设成果落实最后多体现外部成员的价值主张,致使镇村风貌面临建设性破坏、保护性消失、地域性消退、去生态化等诸多问题[20],使得地域的价值特色难以体现。究其成因源自产业经济效益不持续、社会对镇村价值的认识不全面、住民参与程度不深入。

而金山町立足于本土林木资源,通过系列的活动挖掘本土特色,加强了政府、居民与产业间的联结强度,提高了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并形成特色风貌。且日本进行风貌塑造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优先于我国镇村风貌发展进程。因此案例对于解决我国镇村风貌与发展面临困境具有参照价值。

4.2 保护传承原则与实施策略

基于上述讨论,稳固的网络联盟是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全面的价值认同以及深入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因此网络联盟的动态平衡是风貌演变内在动力平稳输出的前提。为保障多元主体的利益、维持网络的动态平衡,行动者组成的多元主体间的活动需遵循以下原则。

①生态优先,坚持环境第一,维护镇村风貌与本土生态环境间的协调性;②保证经济效益,镇村风貌本土化、特色化的同时,也需统筹兼顾区域协同发展的合理性;③维持镇村风貌环境的社会实用性,即人民满意归属感强;④确保技术上更新换代的可操作性。

同时,针对镇村风貌演变动力来源的三个方面,构建“产业经济—地域环境—价值观念”多维度的共同体,提出应对策略。

①带动产业发展,激发本土生态资源价值与区域整体优势。依托本土生态资源,明确特色产业,树立强化地域名片。利用产业的集聚与延展效应,延长产业链,丰富产业业态,增加市场竞争力,实现更大经济效益,进而为区域行动者网络的稳定性提供经济保障。②充分地域活化,提升居民生活环境水平与居民主体参与程度。依托镇村范围内各类实践活动,将地理环境特征与文化习俗转译成建筑特色,固化在物质环境中,形成镇村特色风貌的表征。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探索资源的统筹方式,扩大居民及地方团体在网络联盟中的主导作用。结合实际需求创新地域技术,使异质行动者以更为合理地表现形式融合环境、传承发展,继而镇村风貌得以永续传承。③塑造文化基因,强化原生性文化魅力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认同。依托本土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活动,合理地增设互动空间与经济激励机制,有助于强化地域文化的价值取向,并通过地域建造技艺映射在物质空间,形成特色化的传播标志,传播可持续的生态人文理念,提高镇村的多元化价值在社会的认可度,营造整体向好的大环境氛围。

结语

本研究通过筛选日本山形县金山町发展过程中与风貌相关的多元行动者,并对其协作共建的网络演变历程进行解析,初步探索产业经济—地域环境—价值观念对镇村风貌的影响机制,总结出传承保护原则,并提出相应策略维系网络与多维共同体的稳定。但我国的镇村数量庞大、发展问题复杂,需深入充分调查,并在发掘与评价各地镇村自然资源、文化氛围与社会特性的基础上,探讨各地镇村未来的可能性与发展方向,从而突破困境,实现特色化、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

资料来源:

表1:改绘自参考文献[18];

图6:根据金山町城市建设展览室展板改绘;

图7~8:拍摄于金山町城市建设展览室;

文中其余图表均为作者自摄自绘。

猜你喜欢

镇村行动者风貌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镇村两级扶贫资金管理与核算问题及相关措施
108个村子显露全新景象——石泉县“镇村工作一体化”产生多重效应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包裹的一切
苗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行动者网络——贵州反排木鼓舞个案的体育民族志研究*
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社会网研究的启示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