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群教学背景下农村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22-03-24王影
王影
(福建省福州城门中学 福建 福州 350000)
在“书香社会、全民阅读”的号召下,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语文的学习离不开阅读。传统的古诗文阅读在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提高阅读能力尤为重要。专家和一线的教师们都在积极的探索新型、高效的阅读策略和方式,“任务群教学”在语文课堂中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同时,以多文本为基础的“群文阅读”教学也迅速发展起来。
我结合初语界的主流研究趋势,将“群文阅读”引入农村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本文简单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
一、农村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学习优秀的古诗文能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性情。但我所任教的初中处于城乡结合部,多数家长不太重视孩子的学习,在教育上的投入不多,因此学生拥有的课外书籍比较少,知识来源少,很多同学都只知道小学到初中教材中的一些篇目,对其他篇目所知寥寥。加之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比较差,随学随忘,古诗文阅读很受限。在以往的古诗文教学中,基本以教材提供的范文为主,而且多以单篇文章的精读精讲为主,学生的视野比较狭窄,缺乏对同类诗文思考的空间,在做比较阅读和古诗文鉴赏题时无从下手。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在课堂上尽量延伸、拓展,进行了“群文阅读”教学的尝试。
二、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探索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中很推崇“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蒋军晶老师在自己相关的文章中指出,所谓“‘群文阅读’,是指在一堂课中师生围绕一个或几个议题,选择具有一定内在逻辑关联的教材课文或课外文章,进行集体阅读和建构的阅读教学形式。”[1]其意义就在于让师生回到“阅读”的本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学生能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中师生能一起解决疑难问题,最终获得新知,努力改变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痼疾。“群文阅读”使古诗文阅读教学不再是单篇的文本教学,而是走向“大语文”的课堂教学。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自主探究群文的兴趣和习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适当的启发与引导,但不是大包大揽、越俎代庖,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己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探究的兴趣与习惯。
比如,教学中,我从本班级的学情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和班级班风、个性特点,组织“古诗文的群文阅读。”我任教的其中一个班级,学生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但是思维比较活跃,对新话题感兴趣,对朗读感兴趣。所以,我让他们在课下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组合成四人阅读小组,他们兴趣很高。根据提供上来的方案,又根据他们的层次进行了人员微调。在阅读课堂中,精读完教材文本,全班同学和老师就本节课古诗文一起讨论了几个议题,再由每个小组讨论后自由选择了最感兴趣的一个议题作为“群文阅读”的方向。再由组长分配具体任务,组员围绕议题,利用现有的课本资源,或去图书馆或到学校借阅室或上网查找资料、摘录,自主探究、感悟和体味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出疑难。小组综合探究后解决一部分问题,总结共性的疑难问题。汇报课的时候,小组派代表和全班交流、讨论,老师寄予适时的指导和纠错,形成系统认知。这期间,对学生不断的督促进度,指导阅读方法,鼓励和表扬其哪怕微小的进步,结果孩子们热情高涨,多数克服了平时的懒散,主动投入阅读中。相信他们的自主意识被调动起来以后,会给老师更多的惊喜,培养起持续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好习惯。
2.组文策略的多样化指导,增强“群文阅读”的实效性
“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文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在一起,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那么组群时应该怎样去挑选文章进行组合,又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呢?
“群文阅读”的组文自由性、创造性较强。教师在选择“群文阅读”的组文方式时,目标要明确,任务要具体,要根据难易程度螺旋上升,便于理解和操作,使教有所依,学有其法。我在教学摸索中有如下拙见,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批评指正。
(1)、以作家组文
我认为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从作者出发,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精心筛选并整合同一作者课内外的古诗文文本进行教学,以点带面,让学生更为系统地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人生历程,体味名家们的生命与其作品相遇、碰撞的过程,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及艺术魅力,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在教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以诗人一生的经历为中心组文进行“群文阅读”的教学,课堂上补充了《望岳》、《春望》、《石壕吏》这三首诗歌,让同学们在充分阅读感悟后,描绘“心中的诗人——杜甫形象”。从这几首不同时期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青壮年时期和风烛残年时的不同境遇,不同心情。同学们熟悉《望岳》和《春望》,能够感知作者在“开元盛世”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气风发、慷慨豪迈,在“安史之乱”初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心酸伤痛,能够体味《石壕吏》中杜甫对百姓深深的怜悯与牵挂,最后联系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在垂垂老矣时仍“心系天下”的情怀,一代令人肃然起敬的“诗圣”形象呼之欲出。此时,学生对诗人有了纵向、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思考深度加深了,个性化赏读古诗文的能力也提升了,可谓一举多得。
(2)、以“体裁”整合组文
建议学生把同一体裁的作品放在一起组文,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更好地了解、掌握该类体裁的写法,建立知识系统,更能锻炼学生的比异求同的思辨能力,这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例如,笔者曾将《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几篇游记散文组合在一起让学生阅读欣赏,让学生在纵向比较中感知、理解,知道相同体裁下却可以展现出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作家不同的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情感。同时,在新旧知识的思维碰撞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表达,让老师欣喜不已。
(3)、以“主题”组文
教师在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将同样主题的文章组合,让学生寻找文本间的内在契合点,“以文解文”,让经典与经典对话,这无疑是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法宝。比如古代吟咏“月亮”的诗作很多,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习《静夜思》,到了初中,让他们说出一些和“月”有关的诗文,很多孩子至少说出好几句,有很多同学能够整首背诵。而借月表达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的更是数不胜数。在教学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时,讲到很多诗人词人在中华的传统佳节中往往会抒发“思亲”的话题,同学们就想到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老师同时补充了杜甫的诗作《月夜》。这时,老师不用讲太多,学生就可以自己抓住“思亲思乡”的主题“以文解文”,实现对文章的深层解读,拓宽了视野的同时,又增强了文化情感的认同。
“主题阅读”要注意语文的文化特质,不能放而不收,将语文课上成其他性质的课。主题组合时可以是相同立意的,也可以是相反的文意,这取决于师生讨论的焦点、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思想范畴。例如,我在教《愚公移山》时,考虑到这则寓言是展示一种“征服自然,造福他人,知难而进,坚持不懈,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精神,从这一主题出发,结合寓言的特点,引导学生调动以往的知识储备,从中国古代的类似寓言中精选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与本文进行浅易文言文的“群文阅读”。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引导他们从年龄、面对的其它困难、外援、结局、手法、形象、寓意几个具体方面入手比较。在讨论交流后,同学们找到了这几则寓言的共性——主人公都经过不懈的努力,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这节课,同学们进行主题“群文阅读”,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在感悟愚公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深化,探究“愚公精神”的时代意义。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提高了思想认识,并表示要学习、继承、发扬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困难,不断的丰盈自己。课堂效率提高了,同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整合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打好基础与增强视野结合
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材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集中了众多专家的思想、探究和实践,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强有力的指导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但是“群文阅读”则要求教师不迷信权威,敢于打破教材常规,发挥一线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能力,从具体的学情出发,从宏观上对语文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更有效地利用教材。整合就是以重组大于整体,以整体大于部分,打破原有各文本的单一性,找到各文本之间的关联性,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发挥更大的功能。
教材的“单元整合”教学,比较适用于同体裁、同主题的文章教学。每册的古诗文编排不太一样,有的适合主题群文阅读,比如部编版教材的九上第三单元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都是古代游记散文,就可以在阅读完单篇的基础上,根据游记散文的特质这一中心议题,组织同学进行群文阅读,比较异同,分析鉴赏,深化阅读。
有些教材中的古诗文则比较零散,分散在不同的单元,还要再进行进一步的重组,比如七年级的语文教材。文本比较单一,进行“群文阅读”时就要向课外古诗文拓展。课外的文本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为课内阅读提供大量的素材,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有益补充。整合课内与课外资源,可以以一篇带多篇、一本带多本,进行“大语文观”的教学。比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的《关雎》《蒹葭》这两首诗歌时,我结合课后练习,又补充了同为《诗经》中的民歌《卫风·木瓜》、《邶风·静女》等课外阅读篇目。课上用多媒体播放了一首古风轻音乐,配以几幅古典又唯美的画面,让同学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充分朗读、感受、比较。通过这几首诗的“群文阅读”,同学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了《诗经》的语言特点,同时更全面地体会到了古代人民美好、淳朴的感情,激发了情感的共鸣,乐学的气氛很浓。
正如专家们所总结的那样,通过课内外资源的整合,“实现了对传统阅读教学的三大突破:一是实现了阅读教学学科的延展,二是实现了阅读功能的拓展,三是实现了阅读内容的延伸。”[2]
三、注意多种阅读方法的指导
古诗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朗诵及朗诵方法的指导。在以往听课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将“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无线放大了,占用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课堂书声琅琅、热闹非凡,但思考的时间就不充分了,使学生少了体味、鉴赏和讨论交流的时间,得不偿失。特别是在“群文阅读”的教学课堂,内容含量本来就大,再不停的读,对文本的理解就只能浅尝辄止。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性质,指导学生尝试多种方式的阅读以及生活化阅读,还原阅读的真实形态。比如教读古诗时可以多让学生放声朗读,以读代讲;但是比较长点的古文,在授课时就不适合反复朗读,可以和精读结合起来。“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不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突出要点,一定要学会取舍,正确处理略读与细读的矛盾。
总之,学习优秀的古典诗文作品能够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思想的博大,激发学习热情,开拓视野,更能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审美能力,并陶冶性情。通过“群文阅读”教学,更可以增加学生古诗文的阅读量,掌握相关知识,积累大量丰富的优秀古诗文。同时教师的指导,可以让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多种学习方法和阅读策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高品质的古诗词鉴赏力,以及健康的人格和品质。
在“古诗文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研究及运用方面,我需要不断地上下求索,以便跟上大时代和教育改革的步伐,提高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陶冶其高尚的审美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