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政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思考
2022-03-24牟晓冉
牟晓冉
(江苏省泗洪县虹州实验学校 江苏 泗洪 223900)
前言:教师在开展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定,挣脱以往应试教育理念束缚,促使学生政治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对于初中政治课程来说,其实是初中阶段最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之一,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品质、政治分析能力等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因此,今后教师在开展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时,应有意识的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政治学习方法体系。当前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此种模式与当前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较为契合,教师应该科学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进而实现对政治问题的深入探究。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体现人们进行广泛多方面合作的特点。“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已经难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探究势在必行。
二、实施背景
作为一所定点接收随迁子女的学校,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学习基础、家庭环境等个体差异比较大,一部分适应能力较弱的学生难以很好地融入初中的学习生活,常常表现为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显著。根据学情特点,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上协作学习,课下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文体活动分工合作等方式,将思政课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努力打造学生想听爱学的“热门课程”。
三、当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应用过程中体现出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缺乏自主性
从当前初中政治课堂主要学活动开展情况来看,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较为广泛,但很多时候其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主要由于合作学习更为强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但目前来看,部分教师在纳入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理念时,往往存在形式为先的现象,即只是在形式上引进了分组学习模式:将几名学生分为一组,令其一同探讨分析相关问题,但并没有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先搜索与之相关的史料、资料,也导致学生在参与课堂小组探讨学习时,经常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仅有只言片语作为自己的观点支撑,缺乏应有的思想内涵,这也使得学生在互相交流过程中很难有效引起对方情感共鸣,经常会出现“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的现象,这也不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没有得到体现。政治课堂教学进度缓慢也是当前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归根结底,初中生正式接触政治学科时间不长有直接关系,致使其政治学习经验较为有限,在实际开展学习活动时往往很难准确掌握重点,并且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存在小组内部成员分工不明确现象
从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情况来看,小组内部成员分工不明确的现象广泛存在。由于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的,因此其强调小组最终整体学习成绩,而非个人成绩,想要保证小组整体学习成绩,必须提升小组内部各个成员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时,准确考虑到小组成员结构组成问题,对学习任务进行明确分工,不同学生承担不同学习任务。例如,对于一个结构完整的学习小组来说,应该有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基本角色,在参与问题讨论过程中,组长负责小组内部纪律及大体讨论方向管控,记录员负责对重要内容进行记录,而发言人则可以代替整个小组向教师及全班同学发表本组的观点看法,与此同时,每个小组成员都应该积极参与到问题讨论中,这就需要大家对自身责任有清晰认知的同时,还要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实现对某一问题的深入分析。但当前来看,部分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时,其划分模式较为粗糙,没有设定相应的小组组长,也没有对小组内部成员职能进行进一步安排,这也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四、具体实践
(一)实施基础——科学分组、有效激励
“小组合作式”课堂模式的开展主要包括合作和竞争两个部分,要求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科学做好人员分组,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以笔者的课堂为例,一般规定4人为一个小组,其中1号多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由其担任组长;2号一般在某方面具备特长,协助组长做好具体工作的落实;3、4号根据其特点可以负责具体工作的执行。同时为了更好地调动组内每名成员的积极性,教师要对布置的每项工作进行评价,并且对组内不同成员的工作成果给予不同权重的加分。例如,笔者在讲授新课标《道德与法治》“友谊的特质”一课时,设计了如下问题:1.采访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你认为友谊是什么?”;2.根据采访所得,概括本小组的“友谊关键词”;3.分享你的“友谊小故事”。课堂上,笔者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开展,将以上三个教学设计贯穿课堂教学中,并根据各小组的完成程度给予评价。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笔者会对3、4号同学给予特殊关注,他们收集的“友谊关键词”或者分享的“友谊小故事”可以获得额外的加分奖励。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笔者发现3号和4号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自信心也随之增强了。而1号和2号同学为了本组获得更高的分数会在课前对3号和4号同学进行鼓励和辅导,自身的组织和协作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通过教师明确的角色分工和及时的激励性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小组的作用发挥更加突出,在笔者的课堂上涌现出了无数个团结协作、勇争上游的“战斗堡垒”。合作探究式教学在实践展开的过程中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小组的有效构建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同时小组的科学构建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更高、效率更高。此外,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小组的有效构建和分析,一方面保证小组与小组之间综合实力均衡,可以让小组内部的合作性更强,同时让小组与小组之间产生一定的竞争欲望,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成长;另一方面保证小组与小组之间综合实力均衡,让小组中具备一定的学优生也有一定的学困生,可以帮助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伙伴关系,由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进而让班级整体学生都得到有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前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保障小组设置的科学合理有效,进而让合作探究式教学在实践开展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组织基础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实施原则——全员参与、责任明确
为了让课堂效果最优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起到促进与导向作用,在课堂上笔者会设计一些符合学科特点并且参与度高的教学板块,使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完善自我、增强自信。在思政课堂上有一个“传统”项目——“新闻播报”,说其“传统”,是因为“新闻播报”是为了适应中考应运而生的,长期以来以传递知识为主的形式已经显得单一而缺少激情。因此,笔者大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其进行改革。具体方法是:1号作为组长总体协调组内成员的工作;2号负责资料的筛选整理,形成新闻稿;3、4号进行现场新闻播报;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邀请其他同学作为评论员,对新闻内容和本小组同学的表现进行现场点评;最后由“评审委员会”给出最后得分。实践证明,通过形式的灵活变化,学生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主动的知识传递者,学生愿意参与其中,小组同学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团队的播报更加吸引眼球,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传统项目”也摇身一变成了笔者课堂上最受欢迎的“黄金档栏目”。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学生是课堂上当之无愧的主体,所有学生都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意识的确立。同时,由于学生知识和阅历的不足,难免会犯小错误,此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纠正和鼓励。教师还要注意跟踪学生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根据不同知识内容、不同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未来成长空间”,让学生在不断探究合作中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对今后的学习更加充满期待,学生努力做到越来越好,而笔者的课堂也变得越来越精彩。
(三)实施方法——精心设计、科学引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有效学习的前提是真正使“围坐”在一起的学生实现“合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做到既要吃透教材的重难点,又要充分了解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综合分析决定课堂教学应该使用的教学设计;第二,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度”的把握,既不能做“甩手掌柜”,也不能全程“亲历亲为”;第三,教师要明确小组合作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基于教学内容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能流于形式,要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第四,教师在课程设计上一定有深度和广度,既让学生“跳起来就能得到”,又可以俯下身挖出“宝藏”,真正有所收获。例如,笔者在讲授新课标《道德与法治》“网上交友新时空”一课时,基于部分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和自我保护意识较为薄弱的现状,笔者把课堂变成了“模拟实践的现场”。首先,笔者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了思考题“你认为互联网交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收集资料、明确观点;其次,以“互联网交友的利与弊”为辩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小W是一名“网络达人”,上网是他每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节课上他就充当了辩论赛的绝对主力,他列举了网络交友的诸多好处,其中很多甚至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可是无一例外被对方辩友一一驳回。同样对方提出的很多观点也被以小W为代表的战队逐个击破。双方一时陷入焦灼的局面。此时作为“总指挥”要及时加入战局,对双方观点进行归纳,达成“部分”共识,如“互联网平台可以使我们不出家门便知天下事,可是也让我们失去了亲身探索和实践的机会”;“网上的朋友来自各行各业和各个年龄段,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建议,但是也因为其虚拟性而存在危险”等;最后,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很自然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上,双方观点逐渐达成一致,共同总结出“互联网交友的诸多注意事项”。这个逐渐探究的过程对以小W为代表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加深入人心,也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而则完美诠释了“乱中取胜”的真谛。在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小组合作的过程是有讲究的,笔者认为问题抛出后,不要让学生马上投入讨论,这样的讨论容易流于形式。笔者会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先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带着自己的想法与小组成员进行研讨,再形成集体的意见。当然,小组成员之间的意见不一致也是常见的,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每一名同学分别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其他组的同学充当“评论员”,帮忙出谋划策,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出最优答案。
(四)实施评价——互助合作、拓展延伸
思政课作为一门培养人全面发展的课程,作业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作业评价,必须遵循生活性、合作性、情趣性、开放性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悟”。第一,突出合作性,通过作业设计,加强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同时,还要兼顾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让完成作业的过程变成思维碰撞和潜能发挥的过程。变“个体户”为“联合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一些探究性的作业,在合作中探索结论、取长补短。在学习了新课标《道德与法治》“善用法律”一课后,学生对什么是法律以及如何正确运用法律保护自己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他们开始跃跃欲试,尝试运用新学习的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和身边的家人朋友。笔者为学生设计的作业是“火眼金睛”,即“寻找你身边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汇总的问题不仅角度多样、内容丰富,而且实际操作性非常强,基本上可以涵盖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众人拾柴火焰高,笔者在肯定学生收集整理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即“对此你有哪些合理化建议?”于是,一场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探究的“寻宝”正式开始了,学生集思广益,共同分享讨论收获,给出的解决问题方案更是直中要害、一针见血,对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都超出了教师的预期。第二,突出开放性,立足课本知识的同时,扩展学生思维的拓展性和创新性。设计作业时,教师在注重知识巩固的同时,也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情境,将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接轨学生的生活认知,如阐述对时事新闻事件的观点、结合身边实例表达自己的感受等。在讲授新课标《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积极奉献社会”一课时,笔者为学生设计的作业内容是“做文明校园小宣传员”,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可以采用设计宣传画、书写宣传标语、创作宣传诗歌等形式,向身边的同学进行文明校园创建宣传,做文明的小使者。各小组的作品在班级进行专题展览,同时笔者会择优向学校推荐进行推广。另外,笔者也会将此活动作为一个系列主题持续开展下去,如“走进社区,做文明城市宣传员”“关爱社会,做和谐社会小使者”等。每个阶段性任务完成后,笔者在及时进行评价总结的同时,还会提出思考问题,如“你们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作品呢?”“看到自己亲手打扫的环境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你是否还有其他志愿服务计划呢?”鼓励学生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形式投身和服务社会,让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真正有所收获和领悟,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勇于实践。教学评价是合作探究式教学实践开展的过程中常见的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有效地展开教学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同时教学评价的实践开展的过程中也是搭建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渠道。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价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问题缺陷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学习困境和实际特点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向做出针对性的调节,有效提升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另一方面通过教学评价的展开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发现他人的优势和特长,培养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也培养学生一双自我审视的眼睛,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收获更多,促进学生不断成长和发展。
结束语
合作探究作为思政课堂必不可少的“重头戏”,它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继续探索新形势下初中思政课堂发展的有效模式,让思政课既有润物无声的效果,又有惊涛拍岸的声势,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思政课堂里畅游知识的海洋,体会探索的乐趣,感受合作与竞争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