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土文化资源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2022-03-24唐致秀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乡土活动语文

唐致秀

(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中银小学 甘肃 临夏州 731100)

引言

乡土文化资源内容丰富,主要涵盖了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贴近师生实际生活的特点。这种方式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也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让乡土文化得到发扬,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培养更多接班人。也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成效,让教学植根于学生自由成长的土地上。

一、基于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主题的设定会围绕教材中的内容完成,但学习过程与知识的覆盖面会更加广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常要以收集资料、深入生活进行实践等,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这种学习活动显示出了其“综合性”,有时教师甚至只提供一个明确的活动主题,在具体活动中不会过多约束学生的行为,只是在适当的时机内提供指导等。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对于学生的信息处理、观察、沟通交流、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培养也大有裨益。当前的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跳出了语文教材的局限性,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其自身形式上也较多。围绕文化知识开展的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每个人出生后会开始接触外界事物,而最先接触和形成认知的便是家乡的文化、景色等,学生从出生便与家乡解下了不解之缘。对于许多学生来讲,乡土文化是深入内心的成分,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可为学生带来精神寄托。作为一种语文学习中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乡土文化资源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应用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发展规律,也具有诸多优势。

(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也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设计教学实践方案之时要保持多元性、灵活性,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灵活应用,使其与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得以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令学生能够树立持续的探究意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顺利推动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通常会包含综合性的知识内容,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大对综合实力的锻炼力度,让学生有能力在生活中使用学过的语文知识解决问题,逐渐丰富和具备语文修养。还要求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乡土文化,关注风俗习惯等方面,引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明确意识到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的现实意义,保证学生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站在长远角度解决当前问题,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二)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乡土文化历史

乡土文化资源是在特定环境中,根据当地区域彰显出的一些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色,也包括自然风光、地方特产等。教师的任务则是对这些教学资源加以整合与深度开发,使其自然融入到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文化素养、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可发挥出乡土文化资源真实的与人价值,让学生在从小长大的家乡中发现语文元素,能够更好地产生共情,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让教学实践更加生动,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具体实施阶段中还要关注对这些资源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当地区域的环境条件、发展情况、文化历史等,以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习热情。虽然学生从小便接触家乡的美景和特色,但很少有学生会系统整理和分析这些元素,文化内涵的感知上也较为匮乏。在基于乡土文化资源开展教育活动之时,可促进学生对其产生正确的认知和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对家乡产生的更为深厚情感,感受家乡的悠久历史。还能实现让学生意识到乡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意义的目标,从而掌握和积累相关的民族特色、文化传统等知识,不断吸收不同的乡土文化内容,实现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等优秀品质,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本土文化认同。

二、基于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践策略

(一)研究家乡的文化背景,深挖乡土文化教学资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文明古国,每个地区也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通过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教研时可发现,其中的许多篇章均涉及到了乡土文化的内容。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对家乡的情况进行了解,多收集与家乡著名景点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以及风俗习惯、传统游戏等方面的有关信息。其次要做到“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寻求不同类型的乡土文化元素,如饮食、艺术、音乐、宗教、建筑、雕塑等各个方面,深入挖掘出多层乡土文化教学资源。在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后,教师才能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学生当前的发展规律、年龄阶段等,对收集的乡土文化信息进行甄别、筛查、挑选,制定出符合教学实际情况的活动主题,促使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探讨和分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

(二)使用多媒体设备传播乡土文化知识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帮助传播乡土文化,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知识内容,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的呈现,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乡土文化内容本身便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在这种活跃的教学环境中,可加深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知识框架的扩展和充实。

例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传统节日》中,本课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文中涉及到的传统节日知识,可以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联系生活探讨自己的过节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引发民族自豪感。文中主要涉及到了七个节日,将乡土文化引入其中可基于两个层面实施。首先是基于文中提到的节日,当完成基础的字、词识记活动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每一句话思考问题,如“XX节日这天都有哪些活动?”、“你知道XX节日的其他哪些风俗?”、“当时人们的心情会如何?”、“XX节日的来历是怎样的?”等,有利于先让学生积累基础性文化知识。之后可为学生播放多媒体文件,以演示文稿的形式为学生传播带有乡土文化气息的传统节日过节方式。其中可主要包含物质性的实物图片、非物质性的风俗习惯视频两大方面,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分别向学生介绍文化知识。通过观赏演示文稿后,学生会发现节日文化如同“头脑风暴”一般拓展延伸的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的内容也近乎“无穷无尽”,此时教师便可让学生挑选最感兴趣的一个节日,选择一个领域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教师应控制好播放这些多媒体文件的时间,为进行其他活动预留出教学时间,体现出“综合性”的特征。如当时的教学活动接近端午节,学生都对饮食感兴趣,但除了粽子、茶蛋、雄黄酒这些基本食品以外又想不出其他的代表性食物,教师便可根据当地的饮食风俗习惯,为学生介绍其他端午节相关食物。如果在北京、天津,人们适逢端午节还会食用“五毒饼”,即使用绿豆和白面,加入水果、花瓣、坚果等馅料制成的酥皮饼,上面印有“五毒”形象。其中的绿豆是春、夏交替之际的清热解毒“良药”,也符合五毒饼自身的意味。“若艾草、菖蒲、雄黄酒是为了避毒虫,五毒饼则是吃掉毒虫,让它们不能害人”,这一典型的端午节思想和话语,让学生体会到了当地人的风趣和幽默。而如果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客家地区,青团则成为了端午节的另一个代表,即将艾叶蒸熟后搅碎,同糯米或粳米拌在一起捣碎成米膏,中间包裹麻糖馅料后,放入锅中蒸熟、煮熟、煎炸等。做青团虽然成本较低,但费心思和时间,制作前会想要送哪些亲朋好友,被分到的人会很开心,做的好的青团也会受他人欢迎。广东学生可从中感受到所在地区的客家人的热情好客,从而会对“客家文化”产生兴趣等。此外,如果学生对“粽子文化”感兴趣,教师可引入网上每年的舆论话题“甜咸大战”作为背景,将乡土文化层面与到传统食品文化加以结合。先让学生看一幅网友统计的粽子甜咸省份分布图,其中也涉及到了“豆腐脑”这一食物。尽管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里,南北饮食文化的明显特征是“南甜北咸”,豆腐脑的口味恰好符合这一特点,但粽子却打破了“规矩”,反而成了“南咸北甜”。教师可依照所在地区的情况介绍典型的粽子种类和相对的一方,如四川学校可为学生介绍“椒盐豆粽”,不但要按照正常流程煮粽子,煮熟后还要放在木炭上烤黄。与其相对应的甜粽子中,山东“黄米粽子”则辅以红枣,按照食客习惯搭配白糖增加甜味等。其次是基于我国其他传统节日,让学生回家通过互联网、前往图书馆等,研究一个当地节日或全国性节日的当地特色风俗文化,将资料整理好后根据一个或多个点写一篇说明文,或制作一篇演示文稿。如广西学生可能会写壮族的“三月三”,介绍了文化特征、历史渊源、主要活动等;新疆学生则可能会选择“古尔邦节”、“诺鲁孜节”、“巴罗提节”等。学生上交后,教师可组织学生一同点评,互相分享知识,让乡土文化自然充盈与课堂教学,也让学生更加热爱当地的历史财富,珍视我国传统文化。整个教学中,多媒体从视觉和听觉上,加深了学生所处地区乡土文化的印象,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当地文化的重要性。

(三)采用读写结合抒发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思路,即在阅读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文章的多个层面,在积累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活动。部分学生对于写作本身便具有浓厚的兴趣,也擅长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读写结合理念的引导下加入乡土文化资源,有利于让学生的文章更有亲切感,更加“接地气”,也能让文章更具趣味性、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师生在阅读时有强烈的代入感。

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草原》中,本课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进行联想,掌握文中“借景抒情”的行文思路与写作手法,感受草原的风光之美。在本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应重点讲解写作手法、修辞、用词用句等方面,令学生感悟到其中的精妙之处。先让学生将带有这些元素的词句进行标记,安排学生讨论这些词句的使用情况,再围绕句子的手法进行仿写。任务完成后,教师可让学生先介绍自己仿写的原句,用了哪些手法、自己使如何描写的。如果涉及到了比喻、拟人修辞,学生还要指出本体和喻体。当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对学生的句子做出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这一环节为接下来的活动埋下了伏笔,使学生通过阅读初步积累了其中的知识。现阶段,由于学生身处信息时代,更多接触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等,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身边事物缺少全方位的观察与理解,使得学生这方面的良好习惯尚未得到养成,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文章也会容易成为“空中楼阁”,内容较为生硬。因此,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前往实地进行游览,实现积累更多写作素材的目标。如去当地的公园参观、“采风”,让学生和植物有实地接触,辅助学生完成写作课题。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着重观察植物的形状、颜色、体态,闻气味或进行其他类型的“互动”等,还要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思维敏捷的学生还会直接写下体验后的感受,或者想到相关的词句等。部分公园中会设立纪念碑、具有特殊意义的雕塑作品等,这些“元素”会让乡土文化资源带有其他含义。如某公园设有“人民英雄纪念碑”,下方有纪念碑的历史意义、纪念的人物或事件等,教师需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碑文和辅助说明的部分,酝酿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将英雄设为榜样,让学生意识到当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习英雄的大无畏精神等。这种红色乡土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也会在学生的观察中得以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深处。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安排写作话题,如“游览XX公园有感”、“XX公园一日游”等为主题写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学生在写作中会动用来自《草原》一文中学到的写作手法,以及公园“采风”积累而来的写作素材,使学生不再“无话可说”。有心的学生还会在互联网上查找更多关于此公园和涉及到景物的资料,在文章中加入背景知识等,达到充实内容的目的。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或者在活动后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普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如让公园设计者谈谈纪念碑在设计上、布局方面的寓意等,能够帮助学生从专业的视角了解到更准确、更丰富的乡土文化知识。去公园收集写作素材的事件活动,主要是为了确保学生拥有具体而丰富的情感体验,令学生面对灵活写作形式之时可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将亲身经历结合自己对景物的认知和态度均融入到写作之中,依照学生描述的景色,让写作内容跃然纸上。良好的情感体验也能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能力,将富有情感的思考以文字的形式加以表达,保障文章内容的充实。整个教学中,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入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文化接触的机会,在情感经验支撑的作用下,在和谐、生动的教学环境中提高了学习成效,令学生对本地文化和传统风情拥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可以根据乡土文化资源逐渐产生其他情感、延伸新的写作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土文化资源是每个地区的象征性存在,也见证了当地的历史积淀。因此,教师在开展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要加大引入乡土文化资源的力度,寻找合适的融合渠道,将文化内容巧妙地引至教学实践中。通过研究文化背景与深挖乡土文化资源、灵活利用多媒体传播文化知识、引入读写结合模式促进学生的输出等,彰显乡土文化影响下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增进学生的乡土情感,最终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乡土活动语文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读《乡土中国》后感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