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

2022-03-24杨培瑶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诗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杨培瑶

(河北省廊坊市第一实验中学 河北 廊坊 065000)

引言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阅读能提高学生的学识与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如今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为了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应不断创新与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高,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 传统观念下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这个词语并不常见,过往的阅读教学,大都仅停留在引领同学们读课文而已。但是随着教育的深化,阅读教学越来越受重视。目前的高中学校课程一般都会设置专门的阅读课程。但是因为高中的学生们面临着高考这一大难关,所以学校把主要方向都压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阅读课等会设置的比较少。从根本来讲,留给学生们的阅读课程并不多。而阅读教学也仅停留在让学生们看看文章,做做笔记而已,实际上来讲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家长老师对学生们成绩的关注远远超过阅读能力,考试的导向问题一直让学生家长以及学校不敢放手让孩子们提升阅读能力。即便是多设置些阅读教育课程,学生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或是表达能力等等都有所提升了,但这些能力在考试的时候似乎派不上什么大用场,对学生们考试成绩的提升没有帮助。基于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不会完全大胆的放手让孩子们重视阅读课程。语文教学似乎总是高消耗,低效能的状态,而这个现象一直都存在,并且一直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困扰,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老师们对语文教学的认知和眼光有了转变。以前重视教教文章文本写法课研读析材,现在能有效的提取知识重点进行融合教育,有所教,就必须让学生有所得,否则这堂课就是失败的。有时候老师总感觉上课时间不够用,这也是教师教学方式上出现了问题。教师讲课太过于面面俱到,没有分清教学内容的主次,导致教学内容平均化,针对性不强。这样出发点是好的,想让学生们把知识都掌握到,但是容易适得其反。可能学生们什么都抓不住。

2 新课改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

2.1 促成“教”“学”互转

高中语文教师研究阅读教学的视角很丰富,立足日常课堂的深度阅读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当前以及未来的生活,这是语文教学对教材阅读本位的基本思考。阅读是一门学问,写作也是一门学问。开展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都要遵循其各自的学习规律。在深度融合的读写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教师应该把阅读看作是教学的“根”和写作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讲,教师的语文讲授课应该变成学生的阅读体验课,让他们自主地去认识社会、感受人生、吸纳信息和陶冶情操。基于读写结合的视角,就是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其次再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把学生的“读”看作是读别人的“写”,而把他们的“写”看成是为了别人的“读”。从这个角度讲,教师要协调好深度阅读学习中“读”与“写”的关系,转变课堂学习方式,把课堂学习内容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体验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写”,思考自己的“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专注于“基于深度阅读的读写结合”的实践与思考,全面落实以学生学习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将“读写结合”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作为转变教学方式的切入口,寻找“读写结合”与新课程理念的融合点,在改革实践中探索“读写结合”新策略。一方面,我们从变革过去大多将“读写结合”作为课后训练的做法入手,把“读写结合”的活动适当安排在课堂学习之前,让学生具有较为充分的独立阅读的体验过程,独立完成“读写结合”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依据学生自主篇章读写的相关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阅读学习活动,开展深度阅读学习,在潜移默化阅读学习中提升写作水平,发展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实践证明,这种基于深度融合的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有利于改善“教”与“学”的新型关系,实现“读”与“写”的高度融合。

2.2 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内容复杂,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吸收更多的知识,这就要求老师要提前把课充分备好,优化教学内容,把重点提炼出来。除此之外,高中语文要学习很多的文言文,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虽然有过接触,但是对于庞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传统观念下,都是老师把文言文带领学生一句一句的翻译出来,或者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进行翻译,这样不仅让高中语文课堂失去了灵性,没有了活力,也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感到无聊和厌倦。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抽出一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自己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含义,在下节课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几个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表演,把课本上的知识用其他的方式,灵活有趣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有人扮演项羽,有人扮演曹无伤,有人扮演刘邦等等,让学生课下把角色规划好,进行适当的排练,如此,不仅不会耽误学生的时间,相反,会因为活动的新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也会因为活动的有趣性,在娱乐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让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升。教师应该设定合理的目标,对学习成果有准确的预期,只有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够为教学提供方向,教师还应该保证教学目标设定更加的科学准确,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需要认真备课,对课文内容进行全面把握明确,不同层次的任务,同时教师需要为每一位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得到全面优化,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强对学生的指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

2.3 知人论世,感悟精神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就能促使学生理解中国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阅读,探究作者背后的社会道德表征,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深层的寓意。这样能让学生走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感悟到隐藏在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如在教学《琵琶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白居易作为朝廷命官,和琵琶女之间地位悬殊,为何会产生共鸣呢?”要想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就要基于知人论世的思想加以解析。教师可鼓励学生阅读拓展资料,了解白居易当时经历了什么,生活状态如何。学生发现:“当时发生了一件大案子,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势力派人刺杀了,而白居易则主张缉拿凶手。这样便触怒了藩镇势力,他们认为白居易擅越职分,再加上白居易经常创作一些讽刺社会风气的诗歌,就更加遭到排挤,被贬为江州司马,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发配。所以白居易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学生再结合琵琶女的生平进行对比,便能感受到白居易的内心情感:“白居易看到曾红极一时的歌女也遭到了抛弃,心情十分郁闷,他想到了自己忠君爱国,依然还是被人陷害,所以自然生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结合了作品的背景后,学生对作品中的情感有了深刻理解,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幽愁暗恨。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文字,深挖其内涵,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迅速完成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所以是一种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好方法。

2.4 策略性交流,增强学生阅读动机

策略性交流表达主要提升的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解释分析和介绍说明方面的能力。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困惑,同时也要发现学生的阅读经验,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整了阅读动机,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语言建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发展。在组织学生阅读《蜀道难》时,教师要注意策略,先引导他们展开自主预习,在预习中了解作品中的各个典故,做到能通读整首诗歌,其次还要通过赏析图片等方法了解蜀道的特点,并查询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存状态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在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学生就能在交流中有更好的表现。此时教师设定阅读目标,调控他们的阅读过程,鼓励学生围绕“作者是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作者写这首诗歌的目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展开探究。在围绕阅读目标展开讨论的时候,教师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辅助阅读的资料,如介绍胡震亨、顾炎武等人的观点,看看他们如何评论这首作品的创作目的。最后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有学生认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只是单纯吟咏蜀道,只写它艰险就可以了,为何还要特别加上劝勉他人早日回去的话呢?所以我认为这其中必然有隐喻的意义。”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强,没有完全接受他人的观点,而是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总结。在策略性交流表达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择预读策略、预测策略、复述策略等,引导学生积极认知,还要采用监控阅读过程、制定阅读目标等方法进行调控,最后要注重调整阅读时间、环境,合理展开资源管理策略。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5 基于群文阅读的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和阅读教学中的古诗词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古诗词阅读教学尤其对于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学科育人功能。

2.5.1 从“是什么”的角度出发开

展基于古代诗词的语言建构教学。在古代诗词教学中,无论议题选择还是文本组元,都可以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是什么”实际关注的是文本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层面的问题,即古代诗歌文本的“诗家语”特征,比如诗歌语言的倒装、语言的跳跃、词语的反常搭配和省略等,并由此造成的古代诗词阅读的强烈“陌生化”效应。基于“是什么”开展古代诗词教学,就是要将教学着眼点放在理解诗词语言的意义层面。一方面,教学中议题的选择要基于“是什么”来展开,我们要在教学中围绕诗词语言本身特征,设定驱动教学活动充分展开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议题,在议题统摄下组合多元文本开展教学。比如在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理倒装,读懂诗歌”这一基于“是什么”角度设计的议题,选择一组文本开展教学,在多文本组元和议题引导下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基“语言建构与运用”在阅读教学中的内化生成提供实践路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议题指引下开展促进学生学习关键能力提高的教学活动,着力通过基于“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学会阅读一类古代诗词,在古代诗词鉴赏的试题中能读懂诗家语言,读懂诗词本身传达的意思,可以在试题中得到理想的分数,提升学生学业水平和学业成就感。

2.5.2 从“为什么”角度开展提高

学生审美和传承优秀文化能力的教学。古代诗词教学无非“情景”二端,学生理解诗家语言的表层含义,教师提供多文本阅读让学生掌握古代诗词的深层次思维结构等,都是为学生体味诗人情感做铺垫。因此,古代诗词教学要在“为什么”即体味鉴赏诗人表达的情感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层面开展好群文阅读教学,为高中语文学科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之核心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达成提供实践路径。

2.6 创新散文阅读教学的模式

散文抒写的大都是作者生活中的所见见闻、感触等一系列的真实经历,字里行间描绘出来的是作者的心灵图画。教师在散文的审美性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近作者,与作者进行情感的碰撞和心灵的沟通;走进作品,将阅读和学习的过程视为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从“审感”和“审情”开始,唤醒学生某一种感觉和某一种情感。著名学者孙绍振先生极为推崇《故都的秋》在丰富学生心灵境界方面的审美价值,认为这是现代散文把悲凉、衰败乃至死亡当做美来表现的典范。具体地讲,《故都的秋》不同于老舍《济南的秋天》带给人们的清新、明净的感觉,郁达夫不同于现代作家单纯地沉浸于秋天的欢乐境界。相反,他欣赏的是残败的生命:文中的牵牛花需要加上“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衰草,扫帚的丝纹是“落寞”、“深沉”的,秋蝉是“哀弱的残声”。作者沉浸在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中,着意表现秋天的残败、悲凉之美。“悲秋”是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始,秋愁就被当成一种人生的悲苦抒写。郁达夫继承了传统的悲秋主题,但又有了一点变化,“那就是秋天的悲凉、秋天带来的死亡本身就是美好的,诗人沉浸在其中,并没有什么悲苦,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感受秋天的衰败和死亡,是人生一种高雅的境界”,如果说生命的蓬勃,激起了内心欢愉喜悦的体验,这是一种美的感受的话,那么,直面生命的衰败,沉思生命的周期所引起悲凉之感,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感受呢?因此,《故都的秋》一文正是郁达夫在体验与玩味秋天的悲凉之美,开拓出了现代散文的审美情感。在审美教育价值方面,《故都的秋》以秋天的悲凉之美、死亡之美,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境界,丰富着学生对于美的体验与感知,这种体验与感知不同于世俗世界,通常情况下生命的衰败与死亡,在世俗生活是一种负面价值,但在郁达夫这里却成为了正面价值。

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是高中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重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创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以此全面有效地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诗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诗词之页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