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和防控策略
2022-03-24蔡丽李琴
蔡 丽 李 琴
1 湖北省黄梅县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 435500; 2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高压氧室
2019年12月底,湖北武汉出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例,该疾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自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部门、机构等依法采取了患者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普通人居家隔离等系列防控措施,患者到医疗机构接受常规的疾病诊疗受到限制。4月27日武汉市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清零,湖北省内各级医院全面复诊,恢复正常工作。但新冠肺炎疫情对医院的诊疗活动影响非常明显,居民患病后出现消极就医和不理性就医行为。本文分别随机选取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湖北省黄梅县中医医院2020年5—7月门诊患者55例,共10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影响其治疗依从性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确保医院日常医疗服务有序开展,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 2020 年 5—7 月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湖北省黄梅县中医医院分别随机选取55例,共11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临床资料完整;(2)无精神障碍,理解、表达、语言功能正常;(3)知情且签署同意书。
1.2 调查方法 (1)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课题组自行编制问卷,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法,在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详细讲解量表说明并经被调查者同意后,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婚姻状况、个人月收入、治疗付费方式、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程度。(2)依从性量表:课题组自行编制的患者就诊依从性调查表,采用电话回访式调查法,由门诊服务中心护士组成调查组,护士长负责统计,该调查表共8个评分项,分别为遵医嘱及时就诊、按约定时间复诊、按挂号时间准时到院候诊、未中断治疗、未擅自停药或减药、未滥用药物、未反复就诊、作息规律适当运动,以上均符合为完全依从,有3项和3项以上不符合为非完全依从;患者就诊的关注因素,包括医院的消毒隔离措施、就诊流程、医疗水平、医疗设备、医疗收费。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EpiData3.2软件进行双机录入校对,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对新冠肺炎疫情后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婚姻状况、个人月收入、治疗付费方式和对新冠疫情的认知程度的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行χ2检验,分析患者治疗不依从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冠肺炎疫情后患者治疗现状 在调查的110例患者中,仅有31 例患者治疗依从性调查问卷 8 评分项均符合要求,评定为完全依从,分析非完全依从病例(79例),发现最主要的不依从行为包括:(1)不遵医嘱放弃治疗;(2)中断治疗;(3)推后到医院复诊的时间;(4)比网上预约的挂号时间早到或晚到;(5)未经医生允许擅自停药或减药;(6)未经医生允许滥用药物;(7)怀疑医院诊断结果反复就诊;(8)因为居家隔离生活作息不规律。
2.2 新冠肺炎疫情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单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110例患者中,完全依从31例,占比 28.1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居住地、治疗付费方式、对新冠肺炎疾病认知程度对患者治疗依从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新冠肺炎疫情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单因素分析(n)
3 影响因素分析
3.1 年龄 疫情期间,老年人及基础疾病者是易感群体,更是危重病例的高风险患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项7万余病例的研究提示,年龄≥60 岁以上的患者病死率为26.4%,年龄<60岁患者的病死率为 2.3%[2],因此,即使疫情过后,其危害性仍让老年慢性病患者心有余悸,老年患者因为担心医院内人员混杂且流动性大增加感染的风险而拒绝接受治疗。
3.2 文化程度 初中或以下学历患者治疗依从性低于高中以上的患者,钱湘云等[3]在研究中提到,当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时,患者对知识的辨别能力不足,易使遵医行为不佳,尤其是网络高速发展时期,各种媒体的信息层出不穷,他们对信息无法鉴别真伪,对于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存在不确定感,患病后害怕就医,出现模仿他人服药、反复用药等不当行为。
3.3 居住地 居住在市区、城镇的患者会借助书籍、宣传等多途径增加对疾病的了解,进而更加配合治疗,但这类人群更容易不断查看疫情相关信息而出现过度反应。Duan等[4]注意到在疫情期间全民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包括焦虑、抑郁和失眠,因此,虽然国内疫情得到了控制,但周边国家的新增病例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居民的焦虑加重,他们经常会怀疑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而去医院反复检查、就诊。
3.4 个人月收入和治疗付费方式 个人月收入低和自费患者会因经济条件差而放弃治疗或中断治疗,这与王佩等[5]的调查一致。
3.5 对新冠肺炎疾病认知 新冠肺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6]。2020年4月开始,医院逐渐恢复常态化诊疗,但医院会持续加强门诊患者的管理工作,所有人员在进入医院时需出示健康码,测量体温以及1周内的核酸和抗体检查结果,就诊时人与人之间要间隔1m以上的距离等防控措施,面对医院内穿着比平时更加严格的医务工作者和发热门诊等红色区域都会使患者对就诊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不愿按挂号时间准时到院候诊,延迟就诊或取消就诊计划。
4 防控策略
4.1 调整门诊布局 将门诊划分为3个区域,即发热门诊、缓冲门诊和普通门诊并设置不同的就诊路线[7],发热门诊为红色路线,负责接诊所有发热患者,位置安排在偏僻但通风良好的地方,设有独立的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发热门诊内设有挂号、收费、取药等地点,避免患者来回走动,造成交叉感染;缓冲门诊为黄色路线,负责接诊红色区域核酸排查安全后的患者和可能产生体液喷溅的患者(如口腔科、耳鼻喉科的患者);普通门诊为绿色路线,负责接诊一般疾病和重症取药患者。
4.2 合理防控 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有效地扼制了新冠肺炎疫情,但湖北乃至全国仍处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关键时期,各级医院门诊严格执行三级防护措施[8],普通门诊的工作人员实行一级防护,穿工作服,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严格手卫生。缓冲门诊的工作人员实行二级防护,在一级防护的同时,根据科室特点增加防护面屏、N95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实行三级防护,在二级防护的同时增加鞋套、隔离衣等防护用品。及时纠正防护过度和防护不足,降低就诊患者的恐惧心理。
4.3 优化就诊流程 增加门诊导诊人员和志愿者指导患者就医,增设老年患者就诊绿色通道,≥60岁的患者持老年证免收挂号费,改变挂号—缴费—看诊—缴费—检查—等候结果—看诊—缴费—取药的传统门诊就医模式[9],增加自助化验单印系统和自助收费系统,对于诊断明确、病情稳定且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鼓励其扫描二维码或下载APP 进入互联网医院,选择就诊科室和医生,提交就诊问题,医生和患者在线上沟通,医生根据病情开出电子处方,化验单,患者线上支付相关费用,药品线上配送,让患者居家就能获得优质的面对面医疗保健服务。非急诊患者建议网上挂号,预约挂号成功的患者,就诊前1d手机会收到就诊当日来院就诊的短信提醒,患者在按指定时间来院候诊,缩短等候时间,减少交叉感染的概率。
4.4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对于门诊量大的科室,动态调整医师人力资源,实行弹性排班,根据就诊量增加诊室和专家坐诊次数,以保证有充足的人力来应对高峰期的各项医疗活动,提高患者满意度,对门诊量低的科室可考虑抽出部分医护人员进行线上咨询。
4.5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门诊显示屏滚动播放视频,各诊室张贴疾病防控要求,开通24h咨询电话,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等多种形式进行宣教,增加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建立同病种微信群,由专科护士提醒患者来院开药和复诊时间,提高治疗依从性。
5 小结
医院管理者应根据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结合医院门诊的实际工作情况,对于受教育水平低、自费、居住在农村的老年患者,重点有针对性进行依从性宣教,一手抓疫情,一手抓医疗服务,在确保疫情防控不放松的情况下,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