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应急医疗救援组织的组建模式与管理
2022-11-28张海燕
张海燕
广东省深圳市急救中心 518035
应急医疗救援组织的组建模式不仅体现了现阶段救援体系的紧急事件协调、处理能力,还是医疗救援组织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组建一支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并施以必要医疗救援的队伍可最大限度减轻灾害人力、物力损失,促进社会生活秩序尽快回归正轨[1]。由于应急医疗救援组织需定期接受专业的应急救援培训并随时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准备,因此,有效管理应急医疗救援组织、构建完备的突发卫生事件控制及组织体系,对应急医疗救援团队工作质量及重大灾害后恢复重建能力的提升均有重要意义。
1 关于组建应急医疗救援组织
1.1 合理分配救援资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显著的复杂性,此类事件所涉及的场所、物品、事件性质、伤亡类型较广泛;此外,多数突发事件救援地点均在医疗机构区域以外,此情况要求医疗救援团队需合理控制救援人数以维持一定的机动性。基于此,组建应急医疗救援组织时应充分考虑现有医疗机构、体制的实际运作能力,保障紧急救治、卫生防疫、紧急卫生防护措施完备以及药物储备充足,充分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员伤亡特点,对救援力量进行合理划分从而满足不同类型的救援需求[2-3]。为合理分配医疗人力资源,应急救援团队成员应以医疗救援理论、实践知识丰富的专业人员为主体,抽调市级医院内科、胸外科、急诊科、骨科、脑外科、麻醉科等科室的主治医师,根据医疗救援组织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对备选人员进行严格的筛选,组建具备伤员分类效能、能够第一时间给予基础生命支持的医疗救援团队。在团队内指定2名医学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主任级医师担任救援队队长以及副队长,负责对救援组织内部人员的急救知识掌握情况、急救技能的熟练度进行考察和培训,例如正确搬运伤员、合理控制化学物品泄露风险、急救装备使用等。
1.2 划分应急救援权重 应急医疗救援组织所面对的事件多为不可逆、进展迅速的随机性突发事件,且以上事件会受地域、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此,应急医疗救援组织需在有限时间内作出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决策,遵循应急能力建设原则,将基础医疗救援专业技术转化为应急机动、全科救援技术,要求组织人员需对突发事件产生快速反应;其中救援队队长以及副队长应具备紧急事态现场组织指挥能力,结合组织可能到达的救援区域及可能面对的救援任务进行针对性救援准备,分析突发事件的规模、可控性及对周围人群生命健康的影响,启动相应的救援机制,合理调动医疗救援力量[4]。考虑到各类突发事件规模差异,应急医疗救援组织内部应抽选一定人员组成紧急医疗救援组,为24h待命救援组织;若突发事件为Ⅳ级(一般)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应配合专家对事件的影响范围、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判,由紧急医疗救援组承担一般规模事件救援工作;若本市辖区内发生高传染性、具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重大突发事件则启用应急医疗救援组织,第一时间到场对事发区域救援难度进行判断,依据人员伤亡类型及程度施以快速医疗处置、抢运[5]。
1.3 明确人员调动机制 应急医疗救援队伍的组建基本依据救援需求来建立,而部分具有叠加性的复合型公共突发事件往往需要综合性医疗救援人员实现整体合力、发挥协同效应完成联动应急救援活动。由于多数应急救援队伍均属于松散式建制,团队人员受到个人利益、责任分配、人事管理隶属不一致等情况影响,因此常出现职责不明、机制不顺等情况,难以实现统筹协调。为解决此类情况,应急医疗救援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健全救援人员经费保障机制、抢险救援津贴政策、抢救绿色通道规划,使队伍内救援人员均能够获得生命健康及医疗救治工作等方面的有效保障[6]。除了在制度方面加以调整,还需对人员调动制度进行合理规划。依据应急医疗救援组织人员抽选原则,组织人员由市级重点医疗机构轮流担任值班救援团队,值班人员需承担轮换周期内的应急医疗救援工作,根据现有医疗机构、体制的实际运作能力合理制定轮换周期,值班期间可参照一体化卫勤保障模式,协同发挥各组织机构的救治功能。其中,紧急医疗救援队需做好24h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
2 关于管理应急医疗救援组织
2.1 完善应急准备管理 顺利进行应急医疗救援的基础是预先做好应对应急行动的组织准备以及应急保障,而应急准备包括救援队伍、救援装备、所需药品、通信设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合理完善各个方面的应急准备工作,能够为救援行动的实施提供全面保障。应急准备工作中,救援人员所涉及的专业涵盖伤情控制、外伤处置、毒物检测等多个类别,而应急救援工作不仅考验救援人员的专业技术,还对其整体配合情况有较高的要求。为健全人员管理制度,应从应急管理人员结构、人员编制等方面入手,遵循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等原则进行调控,同时强化对于急救信息平台、信息系统监测程序的有效性评估,建立风险数据监测、分类、评估体系,收集突发事件关键信息,完善各救援机构与应急指挥机构之间的交流机制。除了救援人员管理,救援物资的准备工作同样需引起重视。应急救援过程中所需的医疗设备及药品应遵循统一规划、分级储备、品种齐全、急需优先等原则备案管理于指定的设备、药物贮存机构,依据救援任务设定、使用频率分类存放。此外,与伤情相关的记录文件、洗消情况记录应及时上传至网络信息记录平台。
2.2 完善应急处置管理 一旦突发事件已对社会秩序造成实质性影响,应急准备、决策、响应体系则随之启动。在突发事件持续发酵的过程中,应急救援人员需利用其高效执行力迅速响应应对机制,而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需要全面的授权。对此,应急救援机构及救援活动涉及的医疗机构应适当授权相关人员关于就诊流程、床位调配等医疗相关事宜的决策权限。同时强化统一领导,所有应急救援资源应由救援机构统一调配,尤其急需防护物资应按照贮存机构管理部门、感染管理部门制定的防护要求进行申领,物资使用记录应与排班医务人员一一对应。若发生重大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则需合理建立分类救治体系,根据伤员病症类型,将普通伤员、重伤伤员、具有传染风险者、化学中毒事件伤员分开收治,尤其重视具有传染风险者、化学中毒事件伤员的筛查及会诊工作,救援人员需充分掌握洗消技术、防护服穿戴、受污染后伤口处理等技能[7]。救援现场不仅需要充足的救援物资,还需救援人员进行正确、高效的现场组织指挥及救援配合等工作;基于此,在根据风险预警信息作出合理预案的同时可配合一定的救援流程演练,演练内容需涵盖救援人员分工、救援设备展开、伤员救治等。
2.3 持续改进管理方案 突发事件结束后,应急医疗救援机制虽可转入常态,但相应的救援记录需及时备案,其间救援队伍需总结既往救援经验从而不断提升救援水平。此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围绕应急医疗救援工作质量评估、医疗救援中决策事项分析、救援做法及经验总结来展开。关于如何完善相关管理工作,首先应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利用制度带动相关措施发展[8]。由医疗机构主管院长、医院急诊管理部门等核心职能处室人员及相关科室人员对应急医疗救援人员救援情况进行讨论和评估,根据救援人员的医疗救治能力来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同时对医疗机构应急救治机制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并加以完善。在救援队伍及相关医疗机构总结救治经验的同时,可将防护知识教育效果延伸至院外,积极对外宣传突发事件防范知识。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回归医院期间,可对院内医疗资源分配情况作一定的了解及考察,并结合应急救援经验对医疗流程的优化提出优质建议,以确保应急就诊、转诊过程顺畅。同时对应急医疗救援所涉及的各个科室就突发事件应对、感染防护标准等内容进行商讨,吸收各科室人员对于突发事件应对的意见,强化各医疗机构之间的综合协调作用。
组建应急医疗救援组织对于突发事件伤病员的及时救治、医疗机构技术力量的展现均有重要意义,而对救援队伍施以科学、有效的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医疗救援效率,顺应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切实开展有组织的医疗救援活动,为城市管理功能的发展、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完善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