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实践研究

2022-03-24王振峰

课外语文·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内涵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讲解教材中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各项能力,使学生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也就是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同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有所不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的内容较多,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3-086-03

【本文著录格式】王振峰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实践研究[J].课外语文,2022,21(03):86-88.

目前,各学科的教师都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不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不仅要在知识、价值观、情感、技能等方面有所体现,还要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技能、知识,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多个方面。教师既要根据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改进,还要丰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教学延伸,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并且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可以利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难题。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文可以看作是一门语言学科,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语言能力可以具体分为语言建构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两个方面,学生可以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各种经验和知识,然后利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来整合知识内容,进而掌握语言的规律,并且逐渐构成一个完善的学习体系,可以在不同情境中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确保学生可以顺利地与他人进行沟通,语文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奠定基础。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不论是学习其他语言,还是学习其他学科,都需要具备这项核心素养,这样才能合理利用语言进行交流,有助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与归纳,可以为自己综合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具体来说,该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积累语言材料与经验,并且通过总结归纳构建语言系统,保障学生可以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并且在语言活动中积累更多经验,并利用这些经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小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学习语文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大部分人的语言和思维都会同步发展,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这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获得语言、文学形象,在对文字内容、语言表达等内容鉴赏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想象的方式加深自己的感受,也可以使理解更加全面、深入,有助于其表达能力的增强。对学生来说,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可以使其更好地分析、归纳、概括文学形象和语文现象,进而有理有据地进行观点的表述和情感的抒发。不仅如此,思维发展也可以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包括判断分析、总结归纳等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批判性、辩证性思维,深入探索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进而产生与众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不仅是语言的塑造和应用,也是情感的抒发、思想的表达,通常体现为对美的追求。所以,学生需要具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素养,可以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赞扬美等。对语文来说,主要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品评等方面,以此体验语言艺术,强化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的魅力,促进学生學习积极性的提升,同时引导学生在文学鉴赏的过程中感悟更多道理。此外,学生还应该学会利用语言知识来创造美、表达美,使自己有更强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通过阅读理解他人的情感、思想,学生有更加开阔的眼界;通过写作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可以创新创造、抒发情感。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学科中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包括汉字、诗词、文章等,这些内容都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语文学科来说,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应该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有更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在学习的过程中,语言文字属于基础知识,也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学习语言和文字就是获取大量知识,同时利用语言文字的表达,了解中华文化并产生认同感,激发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此外,语言文字的学习也可以促进学生产生包容感,使学生可以接纳不同区域、民族、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文化多样性的观念,使学生可以吸取各种文化精华。在运用语言文字时,学生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自觉性,并且初步认知、思考国家、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身心可以健康地成长。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措施

(一)贴近生活,促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根据前文叙述内容可知,语言和文字是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也能强化学生思考、沟通、归纳等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尤其要加强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应用,做到生活即教育,同时鼓励学生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也可以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可以运用生活经验学习知识、解决问题,也促进了学生经验的积累,实现“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并且促进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触摸春天》这一课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首先,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然后进行基础的语言分析,使学生对文章梗概有初步的认识。文章描写了一个视障女孩在触摸春天的过程中,不小心捕捉到一只蝴蝶,并且产生了深深的感动,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所以,教师应该将课文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触摸春天”展开讨论,为学生安排几个需要讨论的问题: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为什么女孩要“触摸春天”;作者形容视障女孩抓蝴蝶为“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里的“灵性”是什么意思,找到与灵性有关的句子。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日常经验,包括扑蝴蝶、摘花、观赏春天等经验,然后以此为基础感受课文中女孩的情感,分析女孩的行为,并且运用语言进行表述。在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修辞手法,使学生掌握语言建构的规律,然后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来锻炼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通过联系生活的方式,学生可以将生活中与春天有关的情境与课文中的情境进行对比,然后分析课文内容和抒发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二)因材施教,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坚持科学的教育观,包括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观念,要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教师要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采用趣味灵活的教学方式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可以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各种语言和文学现象。具体包括问题导入、小组讨论、对话分析等多种方式。

例如,在《秋天的雨》这一课教授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当前的能力水平,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方式和内容。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发育、思维发展的阶段,学生对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并不全面和成熟。所以,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分析和学习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先对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雨吗?什么季节会下雨?雨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境。一些学生会回答教师:春天会下雨,下雨之后有清新的味道。同时,教师可以配合一些春雨、秋雨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更加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不同的雨景,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在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的雨”,然后思考课文表述的情感、描写的画面,并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小组同学之间交流秋雨带来的香味在课文中有哪些,并且想象秋雨里还隐藏了哪些水果的气味,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朋友的脚,常常被那香味勾住”是什么意思。通过这种思考、讨论、分析的方式,活跃学生的思维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提升。

(三)挖掘教材,培养审美与创造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道具,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利用教材中精挑细选的文章来培养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同时配合图片、视频、声音等素材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可以欣赏文学之美,并在欣赏的同时可以创造美。

例如,在《少年闰土》这一课教授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叙述的内容,还要带领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和情感之美,使学生可以正确地评价美,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泛读文章,了解课文的梗概。然后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剖析每句话作者表述的情感和运用的描写手法。在课文中“我”听到母亲提起闰土时,脑海中出现了“神异的图画”,在“似乎看到了我美丽的故乡”这句陈述后,“我”开始回忆自己的童年,并且将“神异的图画”通过语言描写的方式构建出来。作者采用简练且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通过白描的手法给人直观的感受。学生可以根据作者的语言描述来想象所谓的“神异的画面”,直观地感受作者的童年,在体会简练的语言之美的同时,也可以感受作者的情感之美——童年的纯真美好。通过对优美文章的鉴赏和分析,学生的审美能力会有所提升,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仿写文章句子或写读后感,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可以不断进步。

(四)拓展延伸,深化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文字、诗词、古文等,深入了解这些文化可以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也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有助于学生从小形成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

例如,在《草船借箭》这一课教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还可以为学生适当地延伸和拓展教材内容。在学生深入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內容、结构、内涵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草船借箭》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正处在“三国鼎立”的时期。为了使学生对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历史科普动画片《历史是一群喵》,在动画片的“三国篇”中,通过猫咪拟人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呈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教师对课内知识的延伸拓展。在经过适当的延伸后,学生对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有更多了解,进而对诸葛亮、周瑜、刘备等人物产生兴趣,会主动阅读或学习相关的文章或历史知识,使学生有更加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开阔的视野,同时对传统文学、传统文化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调动学生学习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此外,教材中的古诗、古文等内容,也呈现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可以对这些内容加以利用,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创造、文化传承几个方面,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可以终身发展,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此,教师不仅要坚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还要做到因材施教,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同时适当地进行拓展和延伸。

参考文献

[1]陈结英.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探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20(1).

[2]穆希娟.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探讨[J].神州,2020(1).

[3]黄志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困境及培养路径探索[J].小学生:教学实践,2020(2).

[4]马忠效.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探讨[J].神州,2020(1).

[5]刘海明.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路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8).

[6]董富家.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新一代:理论版,2020(6).

作者简介:王振峰,1970年生,甘肃武山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内涵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