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
2022-03-23赵海荣
赵海荣
(武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3 月18 日召开的全国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了办好思政课对培养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接班人的重要作用。[1]而高校思政课作为中国大学生的基础必修课,在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三观的塑造,人格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课的内容在不断的翻新、修订和补充,与此相应的是各种新式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手段的更新换代,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各种新式的教学模式中,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 年创立的“对分课堂”[2],由于兼顾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各类思政课教学模式实践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绝大部分使用过的思政教师的赞许和好评。学界关于“对分课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不断推陈出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万宗瓒的《对分课堂在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的实践》[3],苏镠镠的《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4],陈志超、陈瑞丰的《对分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运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探索》[5],陈瑞丰《对分课堂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改探索》[6],本志红的《对分课堂: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7]。以上各位专家在思政教学实践中通过对 “对分课堂”的使用和研究,提出的真知灼见给我们很多启发,但笔者认为仍有不足,如万宗瓒和陈瑞丰的文章对于大班授课人数过多影响讨论效果的问题没有点出并给予解决;苏镠镠的泛在学习模式没有论述学生在“对分课堂”模式下,小组讨论中老师的引导作用;本志红的论文是严格按张学新老师的对分课堂模式展开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探索,缺乏创新。针对以上各专家的研究,结合笔者“对分课堂”实践和探索研究,认为当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采用基于对分课堂理念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发挥高校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的主阵地作用,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历史中的表现
对分课堂,自2014 年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创立以来,经全国各类高校各学科教师使用后,获得广泛赞誉。这一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灌输教育,把学生由受教育的客体变成主体,最大化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老师的角色由原来的逼着学生学到领着学生学,学生在学习中既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学习和实践完美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走出校门后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对分课堂将课堂教学分成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环节。讲授环节由教师在课堂上只讲知识框架及重难点,留一半课堂时间给学生展示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成果并进行点评,改变了传统当堂讨论的模式;采用课外讨论既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让学生有一周左右时间内化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围绕问题组成的各讨论小组,查阅资料、互相讨论,互相激发,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学习和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做到既学习知识又锻炼能力。教师以每次讨论的记录和上交的讨论成果展示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最重要手段,革除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平时不学,期末考试突击背考试重点,一考定音,考完全忘记的弊病。把对学生的评价机制移到教学日常,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把学习任务均匀分配到每周,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是对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变。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授课方式虽然有很大的进步和优势,但单一的对分教学模式并不能圆满完成思政课教学的全部任务。思政课具有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和应用性强等特点,将一半课堂时间对分给学生讨论和展示讨论成果,大大压缩了教师讲授教材内容的时间,在学生课前没有对所讲内容提前预习的情况下,老师课堂只讲授知识框架和重难点,对缺乏知识储备的理工科学生、艺术生等来说,根本跟不上讲授的节奏,无法完全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这必将影响学生课后知识的内化吸收和小组讨论的开展。针对此情况,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使用对分课堂,应配合使用翻转课堂的先学后教模式,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8],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框架和重难点有更好的理解和吸收。在讨论环节的设计上,针对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大班授课、合班授课的特点,讨论不宜安排在课堂上进行。一方面同一小组的学生并不方便都能坐在一起,另一方面由于人数众多,空间有限,教师不易掌控整个课堂讨论,声音嘈杂不但影响讨论效果和课堂秩序,教师也无法对小组讨论开展有效指导。讨论环节只能由小组成员在课余合理安排时间和地点单独进行。因此高校思政课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法应该适当修正,吸纳各种新式教学法之长,不断完善,形成以对分课堂理念为基础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是以对分课堂为基础,融合翻转课堂、问题链专题教学法、“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法、“网络+课堂”教学法、“导客为主”教学法、“全员互动”式智慧教学法[9]和“线上线下”教学法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教师利用翻转课堂“先学后教”,提前一周把要讲授的内容以专题和问题链的形式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包括教学视频、PPT、教学辅助材料和参考书、专题和问题链内容等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课前预习,在预习完成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讨论过程中小组每位同学必须发言并做好记录,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经过讨论,形成初步讨论意见,小组成员带着自学和讨论知识到课堂听取老师对本章内容基本知识框架和重难点讲解,就知识盲点和困惑向老师请教,在知识内化吸收后再进行第二次小组课后讨论,形成最终讨论成果,做成PPT 或其他展示形式,连同讨论记录一起上交老师,老师从上交的展示成果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让小组上台展示并点评。二节连排的思政课,前一节对分给学生展示上一次课的小组讨论成果,起到对知识的回顾和总结作用,后一堂课讲授新一章的重难点和知识框架,如此循环往复。
二、以对分课堂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展示
以笔者讲授的2020 级食品安全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为例,采用对分课堂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全方位展现和检验这一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一)课前准备
2020 级食品安全1-2 班共105 名学生。开学初,全班同学以自愿组队的方式组成5 人一组的固定讨论小组,共有21 组。小组成员在一学期要共同完成史纲十章内容共十次的问题讨论和成果展示,讨论记录和成果展示人每次由不同学生担任,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二次锻炼和展示的机会。以史纲第二章“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例:本章包括三节,涉及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三方面的内容,按教学进度安排,只有两个课时,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至少得六个课时,采用对分课堂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法后,根据本章基本知识框架和重、难点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有哪些?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有哪些?”。在讲完第一章内容后,老师布置第二章的问题链,让每组学生按报名顺序选取问题,每个问题平均五组同学选择,问题选取后,老师依托学习通教学平台,将相关资料上传到学习通上,包括史料(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洋务运动文献汇编》《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等)、教材和专著(如罗尔纲《太平天国史》、陈舜臣《太平天国兴亡录》、史景迁《太平天国》、张鸣《天国梦魇》、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邢超《致命的倔强: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夏东元《洋务运动史》、丁俊贤《洋务运动史话》、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汤志钧《戊戌变法史》、杨天石《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等)、论文(包括马勇、雷颐、茅海建、桑兵、罗志田等的研究论文)、影像资料(包括各类历史纪录片和中国大学MOOC 武汉大学主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和北师大李松林教授主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国家精品课),以及教学PPT 等,方便学生使用移动终端随时进行线上学习。
(二)课程展开
学生在接收课前预习任务后,围绕以上四个问题,先行学习第二章全部内容,然后再重点学习和回答本小组选取的问题,由第二章讨论成果展示人主持召集第一次讨论。小组成员根据自学心得回答本组选取的问题,就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向本组同学请教,小组成员间互相回答和启迪,由讨论成果展示人记录讨论结果。各同学带着讨论中仍未解决的疑惑进入课堂,待老师讲授完本章内容后向老师请教。在两节连排的课程安排下,第一节课由老师选取第一章问题讨论成果展示的小组先进行展示,展示完后由教师一起点评,并就第一章的内容“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做总结回顾。第二节课讲授第二章内容,主要讲授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三大运动的基本知识框架和重、难点,不涉及具体的史实细节。由于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全部内容,对老师的讲授更易接受和理解,答疑互动更有针对性。课后学生对照老师讲授的内容和自己的预习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小组成果展示人主持第二次讨论,记录第二次讨论结果并完善和修订小组讨论成果,做好成果展示,连同讨论记录一起上交老师,第二章内容共收集到21 篇小组讨论记录,每篇记录有二次讨论的详细记载,包括讨论时间、地点及内容,字数均超过1500 字以上。收集到21 组讨论成果展示作品,包括PPT 课件10篇、读书报告5 篇、演讲稿4 篇、话剧剧本2 篇。笔者根据讨论记录和成果质量决定每类选一组作为下次课堂展示的代表,并将选中的小组名单反馈给同学,让其做好成果展示的准备。展示时间规定在10 分钟内,各小组展示完后,笔者就每组展示进行点评,并对第二章的内容进行全面回顾总结,彻底扫除知识盲点。
(三)课程总结
通过一个学期的使用后发现:学生在后期的讨论记录明显在深度和广度上优于前期,展示的小组成果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对纲要课的核心问题“二大任务”和“四大选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部分以前比较腼腆的学生变得更大胆,更敢于在课堂上问问题和公开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班级的凝聚力和学风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了思政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启示
基于对分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教学方法,它集各种教学方法之长,并能紧跟时代,做到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高效率思政课教学方法。这一综合教学方法的特点是集合了翻展课堂的课前预习,先学后教,保证和提高了教师课堂授课效率;吸纳了“导客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精华,让学生从教学的客体变成学习的主体,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进了教学效果;利用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完美诠释了“网络+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前和课后的二次小组讨论,是对“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最好发挥,而小组各位同学都必须全程参与预习、讨论、成果展示、讨论记录等各个环节,杜绝学习中搭便车现象,就是“全员互动”式智慧教学模式的实践;课前预习线上教学资料和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基本知识框架和重难点内容,也是当下流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呈现。
作为一种综合教学法,它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老师、教研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内在要求。它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体,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它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并能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用最短时间给学生厘清要讲述的内容;它要求教研室各位老师集思广益,互相砥砺,相互提升和修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不断共同完善这一综合教学法。
(一)对教师综合能力和水平要求更高
该教学法将原来由老师课上讲授内容的一部分移到课外由学生自学完成,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课堂授课任务和压力,却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重新规划和设计,把原来由两节课讲完的内容压缩到一节课,并保证学生能基本掌握课程内容的知识结构框架及教学重难点。这意味着老师要花更多的备课时间精心钻研教材,确定基本知识框架和重难点,围绕重难点设计教学专题和问题链,作为学生课外预习、自学和讨论的中心和指导。确保学生的自学既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又能围绕关键问题,掌握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课前上传的各种预习资料,直接决定学生的预习效果和小组讨论的成果质量,这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熟悉学术前沿、本领域原始材料、权威专家的专著、论文、影像资料和教学视频等。思政课政治性和时效性强,还要求教师有灵敏的政治触角,能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和政治前沿,在预习材料的选取和问题的设计上必须做到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对一些过时了的观点以及与现实政治有抵触的说法要及时清除和正确引导,防止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走偏方向。学生每次课前上交的小组讨论成果和讨论记录,教师要认真仔细地逐份批阅,并给出成绩和反馈,选定成果展示的小组名单。由于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方式多样,学生的思维方式发散,还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综合专业素养和鉴别能力。所有的这些都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要求更高
和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相比,思政课教学中采用对分课堂式的混合教学方法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上课只要认真听讲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即可,大班授课与教师互动的机会不多,平时主动学习动力不足,甚至部分学生平时根本不学,期末考试根据教师划的重点突击复习几天,考试及格即可。采用对分课堂式混合教学方法后,把对学生的成绩考评分布到每次课。学生按固定小组每周都要完成预习和讨论,且讨论小组人数严格控制在五人之内,防止人数过多讨论流于形式和搭便车的现象;而且要求召集、主持讨论和讨论成果展示人必须轮流担任,保证了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实践锻炼机会,杜绝小组内一人包干的现象。每次小组讨论由专人记录,防止讨论变成应付。这迫使每位学生必须去自学和互相学习,杜绝平时不学,考前抱佛脚。由于每位同学都有主持讨论和展示讨论成果的任务,这提供了锻炼全体学生组织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师通过讨论记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课堂上进行思想引导,加强了思想教育的即时性和有效性。
(三)对集体备课,共同研讨要求更高
思政课教学中采用对分课堂式的混合教学方法,将一大部分教学任务由课堂转移到课外由学生自主和合作完成,学生预习式的自学和相互讨论不是自由开放、天马行空的,而是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和指定的专题模块和问题链的范围内的自学,针对性强、目的性明确。为保证学习材料的选取、知识框架和重难点的设计、专题模块和问题链的确定更加科学完善,教研室必须课前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就以上内容进行集体研讨、反复打磨、力求精益求精,以求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知识水平与能力。课后互相反馈教学效果;互相观摩对分课堂式混合教学方法的使用进展情况;取长补短,就遇到的突发情况和问题进行研讨;共同寻找改进的方法和对策;集思广益,不断提高各自运用这一教学法的能力和水平。
四、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法遇到的问题和思考
因传统的对分课堂教学法和其他各种新式的教学法均有各自的优缺点,为应对不断变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任务,笔者通过试验以对分课堂为主、集各教学方法之长的综合式教学法后,发现其能较好的应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困境和问题,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效果俱佳,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明显。但在使用这一教学方法实践中依然遇到一些问题:如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准备不够充分、讨论不深刻、浮于表面;学生的成果展示形式大于内容;学生抱怨课前预习和小组讨论占用时间太多,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加重了学习负担;除少数对历史知识感兴趣的小组外,部分小组存在应付现象,部分学生在其不是讨论召集、记录人及成果展示代表时对小组讨论兴趣不足和准备不充分,没有深入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动力。所有这些都影响到小组讨论成果的质量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针对以上问题,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小组讨论的监督指导,对学生上交的讨论记录详细批改后逐个反馈,一旦发现小组讨论不深刻或应付过关的现象将责令退回重新讨论;学生成果展示要求重内容轻形式,尽可能清楚明确的阐释问题;对学生反映的任务过重,占用时间太多影响专业学习的问题将适当减少各小组负责的问题数量,做到少而精,重质量,重效果。真正让学生通过讨论和解决问题学会互相学习、共同协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和终身学习提供思路和奠定基础。对小组成员在自己不是成果展示人时应付讨论现象将采用小组成果综合评分和个人分别打分两种方式来考评学生,杜绝个别学生应付的现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相信这一教学方法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将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