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2017-11-25潘秀云
潘秀云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潘秀云
通过文献法,总结和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小组讨论的研究概况和主要成果,分析了我国在过去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今后各学科研究和使用小组讨论法提出了建议,提供了参考。
小组讨论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取向
一、核心概念的梳理及评论
随着16、17世纪班级授课制的普及,共同讨论的缺陷得到克服,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到20世纪,教育改革家开始试图把一个班级拆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互相探讨、学习。而我国随着课程改革的一次次推行,大家也把目光放到研究小组讨论上。
国内对小组讨论研究颇多,但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很多学者没有划分两种取向的明确意识。这两种取向分别是:作为教学方法的小组讨论和作为教学内容的小组讨论。尽管他们想去触及作为教学内容的小组讨论的本质,实际上大多数学者直接从现有经验的角度出发,对小组讨论的定义仅仅停留在教学方法上。
(一)作为教学方法的小组讨论
所谓教学方法取向,指研究如何运用小组讨论这一方法进行教学,即要成功地完成教学目标该如何去运用小组讨论。国内外学者都有从这一方面入手的。
例如国外的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教授就认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小组,互相分享、批判各自的想法,在此过程中保持适度的严肃与嬉闹。
我国施良方教授认为:班级内的讨论是班级成员之间的一种互动方式,他们交流观点以形成对某一问题较为一致的理解、评价或判断。李秉德教授把小组讨论定义为: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钟启泉教授认为:课堂讨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探究与解决问题,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也有其他学者认为:小组讨论法指围绕某个看法不一致的主题,组织学生参加讨论,要求学生即兴或有准备、有计划地发表个人见解的训练方式。这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方式。
(二)作为教学内容的小组讨论
所谓教学内容取向,就是从小组讨论本身出发,探究小组讨论是什么,探讨小组讨论本身的一些构成要素。例如国外学者唐纳德•R•克里克山克认为:讨论是一个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通过交谈来分享信息、观念或观点,或者通过共同工作来解决某个问题。国内专家王志凯、王荣生教授认为:讨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就某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研讨的一种活动,在现代社会中,它是人际交往常见的一种形式。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它可以使信息得到多向交流,启发人多角度思考问题。
目前,把小组讨论作为教学内容研究的远远没有把小组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研究的学者多。事实上,更多研究者并没有区分两种取向的意识,一方面,他们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探求的却是“小组讨论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小组讨论;另一方面,他们剖析小组讨论的本质,但也仅仅停留在对一种方法的分析之上。事实上,作为方法的小组讨论和作为内容的小组讨论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两种取向,相反,这两种取向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如果把这两种取向的小组讨论分别比作科技和生产力的话,那么作为教学内容的小组讨论就是科技,而作为教学方法的小组讨论就是生产力。我们都知道,科技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且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需要一个过程。作为教学内容的小组讨论也是一样,它对小组讨论教学法也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小组讨论教学法也是由作为教学内容的小组讨论一点点转化来的,并不是偶然出现的。例如,把小组讨论定义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学者,一般都要限定小组讨论的规模、组织形式等,而这恰恰是小组讨论本质的组成部分,只不过在教学过程中,已经被作为一种方法,得到了实践而已。
所以,教学实践中大家广泛运用小组讨论法,然而用不好,归根结底不是小组讨论这一方法本身不好,而是大家对“究竟什么是小组讨论”这一问题认识不清,对小组讨论缺乏足够的认识,自然也就谈不上有效使用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了。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国内随着几次课改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小组讨论,也一点点在深入。国外涉及到小组讨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以来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其中有一些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一)国外小组讨论研究方向及思路
国外关于小组讨论的研究绝大多分布在关于传播、沟通、交流、会话、对话、倾听等的研究之中,相关书籍很多。大多数研究没有局限在某一学科领域,而是深入日常生活的口语交际,进行本质的研究。例如科里•帕特森主编的《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营造无往不利的事业和人生》就是研究一种特殊的“讨论”,即当双方观点迥异、出现激烈情绪时的讨论。只是针对小组讨论法的某一方面展开研究,事实证明,这不是毫无意义的,现实课堂中确实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这一研究有助于解决课堂中关于小组讨论法带来的冲突问题。例如斯马蒂•布朗斯坦是的《有效沟通》、安德鲁•D•沃尔文的《倾听的艺术》等,这些著作往往是结合不同的情境去分析问题,分析问题中存在的细节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议。而这些详细的建议往往是我们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也会遇到的,如果只是单纯研究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肯定是永无止境的,而这些永无止境的问题其实就是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的一些细节因素。
也有从教学上研究小组讨论,比较著名的是StephenD. Brookfield和StephenPreskill编著的《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全书从民主政体中的讨论讲起,定义了小组讨论,认为现实情境中讨论、对话以及交谈是混用的。对于这些概念的区分,实际上是把小组讨论作为一种教学内容在研究。紧接着作者总结并论述了小组讨论的15点好处,详细地阐述了讨论教学法的流程,如何进行分组以及保证小组讨论顺利进行的各种策略。这一部分是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去分析的,基于他对小组讨论本质的认识,这部分实际上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小组讨论转化为作为教学方法的小组讨论的成果。随着这种实践的丰富,理论本身也不断被丰富,于是作者在2011年重新编纂的第二版《实用讨论式教学法》中又结合了互联网+时代的“在线学习”,提出了“在线讨论”的动力因素、条件,更加丰富了小组讨论的本质,即作为教学内容的小组讨论。
也有一些学者在研究具体的学科教学时,会涉及小组讨论的研究。例如海伦娜•柯和卡罗尔•安•达尔伯格在《美国中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指南(第四版)》中提到了小组讨论,书的前两部分分别在讲小组讨论的构成要素之一:学习者,以及小组讨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概念:沟通。后面是几个章节才是关于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与教学研究。
所以,不难看出国外研究的重心放在探讨小组讨论的本质上,力求在探讨本质的基础上,有效地使用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从这个角度讲,值得我们借鉴。
(二)国内小组讨论研究方向及思路
国内关于小组讨论的研究是随着新课改逐步深入的,由最初对小组讨论重要性研究,到研究如何有效使用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到如今的结合具体学科去各个击破课堂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笔者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对2006~2017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通过搜索主题含有“讨论教学”、“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文献,发现无论是相关的硕博士论文还是期刊,数量都十分庞大,并且每年都在稳步增长,可见成果十分丰富。
笔者发现我国现阶段的研究大多想解决小组讨论教学法在各学科中遇到的问题。检索知网,2016年最新的硕博士论文,诸如《“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实践研究》《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些研究者绝大部分在结合具体学科探讨如何使用小组讨论来提高课堂效率,无一例外都论证了小组讨论教学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之后尝试着找出具体的学科教学中这一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再尝试提出解决策略。众多研究者针对不同学科做出最大努力的研究,然而存在一个矛盾:似乎这一教学方法对每门学科的影响都差不多,使用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也都类似。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就是研究者没有区分两种取向的意识。
但笔者还惊喜地发现,近几年,开始有学者意识到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问题,有学者开始尝试寻求小组讨论的本质。
例如徐继存、成晓莉等主编的《讨论教学》,该书较为详细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对小组讨论进行了研究,理论方面包括小组讨论的含义、理论基础、目的、优缺点等,本质上都是属于教学内容的研究。实践部分对学科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包括小组讨论的模式分析、具体实施,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本书整体研究框架很详细,也能看出作者初步的取向意识,想概括出小组讨论的内涵,也想把这些内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方法。类似的期刊也有很多,很多学者已经开始接近小组讨论的本质。
然而由于相关理论知识的不完备,作为教学内容的小组讨论研究并不具体,而作为教学方法的小组讨论部分,仅仅是理论转化为实际的一些部分教学方法。例如:小组规模、组织形式、分工、遇到的问题及部分问题的解决…小组讨论本身包含的要素极多,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大家使用的部分,不过是我们对它本质理解过程中转化的极小部分要素,所以研究这极小一部分,远远不足以达到对小组讨论本身的理解和认识。
这层思路理清之后,发现我国当务之急是要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要研究清楚小组讨论的本质。
幸运的是小组讨论作为一种教学内容,是语文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讨论是口语交际教学内容之一,语文学科可以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突破口。语文界研究者已经尝试解决,例如王荣生教授的文章《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研究》,就把讨论界定为一种形成性的课程内容,针对这类课程内容该如何进行活动设计。于永正主编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就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提到了此类方法的具体使用。一些硕博士论文,例如王春丽的《中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构成》中,就把小组讨论作为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结合具体的课例,分析了它的构成要素。章雪莲的《初中生口语角能力培养探究》也是结合具体课例把小组讨论作为教学内容来研究的。研究清楚了小组讨论的本质,对于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就不难了。
所以,教师正确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前提,学生正确厘清这两种取向,也可以有效地使用其进行合作学习。研究小组讨论第一步是要研究清楚小组讨论这一教学内容本身。
三、结语
本文对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进行了厘清,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归根结底,目前我国各学科用不好小组讨论这一教学方法,是因为关于小组讨论本质的理论不多,一线教师还没有形成两种取向的意识,对小组讨论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只有充分掌握了小组讨论本身,才有可能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举一反三地使用。目前,能针对小组讨论本身进行教学的,有且只有语文。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多从真实的交际环境出发研究小组讨论,应该在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就小组讨论本身展开教学,应该加强语文口语交际训练的小组讨论研究,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王文秀等译.[美]StephenD.Brookfield,StephenPreskill.实用讨论式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唐睿等译.[美]海伦娜·柯顿,卡罗尔·安·达尔伯格.美国中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指南(第四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徐继存,张茂聪,成晓莉.讨论教学[M].山东:青岛出版社,2006.
[4]王荣生,王志凯.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潘秀云(1991-),女,汉族,江苏泰州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