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学习在法律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2-03-23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组内成员法律

詹 锴

(河南省民政学校,郑州 450000)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目前现代化教学要求,尤其法律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教育创新性,需要从根本处解决问题。将合作学习法作为核心依据,也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法律的课程教学互动性,为学生提供诸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机会。合作学习是现阶段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在不断加强法律类课程教学建设过程中,应将教学改革和创新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既要注重培养诸多高素养和高能力优秀人才,也要保证法律类课程教学工作与现代化教学要求相符。以小组形式为主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法律类课程教学新颖性。合作学习基本要素具体包括合理分组、互相依赖、责任到人、活动合作、多元评价等多项内容,在满足学生法律知识学习要求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后续学生更好地从事法律职业岗位创造条件。

1 合作学习概述

1.1 内容 从不同角度对“合作学习”的概念进行分析,会得到不同的内容,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形式为主,积极组织开展学生互动和问题探讨活动,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高效学习知识,不仅非常注重小组成员个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强调了学生共同活动的目的是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不仅如此,合作学习还能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依据整体小组的具体成绩获取相应的奖励、学习课堂知识。通常状况下,教师会将学习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讲解知识内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法律类课程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用合作学习法,始终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自身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做好分组工作同时,加强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后续创新法律类课程教学模式提供新思路。

1.2 意义 在我国教育改革工作全面开展的背景下,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应用在法律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高效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教师就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创新教学模式,在考虑学生长远发展要求同时,为学生高效学习营造良好氛围。法律类课程教师通过高效应用合作学习法,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理论,积极探索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保证实际开展的法律类课程教学工作具有系统性和完善性。在此基础上,法律类课程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特征和要求进行分析,严格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合理运用合作学习法,不仅要将合作学习放入实践操作层面,也要保证高效开展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工作,满足新课改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个方面提出的合理要求。

“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是学生现阶段学习和后续工作过程中,不能缺少的基本素质,法律类教师在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之后,充分利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方法进行分组,最大程度上保证组内成员处于取长补短的状态[1]。这样组内学生能够针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相互帮助,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这就要求法律类课程教师在应用合作学习法期间,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分工,让学生明确自身在组内的职责;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积极性,提高法律知识讲解效率和质量,保证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法律类课程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学生互动,不仅要及时发现学生合作学习期间具体的问题,也要结合具体状况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意见,在保证合作学习具有较强可操作性之后,满足用人单位在合作精神和法律素养等方面提出的要求。

2 合作学习的基本素养

2.1 合理分组 法律类课程教师在应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想要保证合作学习有序开展,前期阶段就要做好合理分组这项工作,如严格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进行划分,不仅要充分考虑组内成员在性别、学习能力、爱好、性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也要保证具有优势互补的特征。与此同时,还要保证组内成员分配组合状况具有相似性,不能出现小组之间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差别过大的问题,否则难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

比如:法律类课程教师为每个小组分配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三名学困生,在合作学习期间要求优等生和中等生帮扶学困生。既要不断巩固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也要调动组内每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2]。对于教师而言,要在组内成员互动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后续还要结合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表现情况进行分析,合理调整小组成员结构。不仅要保证所有学生都具备沟通交流的机会,也要满足差异化教学要求,为后续提高法律类课程整体教学水平创造条件。

2.2 互相依赖 “互相依赖”这一基本要素,要求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主要因为每个学习小组都是一个“小的整体”,所以组内成员应相互帮助,在合作探讨和共同努力之后完成教师设定的群体目标。在做好这项工作之后,法律类课程教师应用合作学习法教学,能够进一步提升组内成员凝聚力,使组内成员具备精诚合作基本素养,为后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奠定基础。此外,为了保证法律类课程教师能够高效应用合作学习法开展教学工作,还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评价奖励机制方式,达到建立互赖关系的目的,如在小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各自任务且实现小组目标之后,结合实际状况对小组成员进行奖励;如果只有个别的小组成员表现良好或取得个体成功,没能完成小组目标,就会出现无法获得奖励的现象。基于此,教师要求小组间的成员处于积极互赖状态,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积极主动帮助进展缓慢的学生,同时还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但是需要格外注意不能出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独揽所有教师布置任务的问题。

2.3 责任到人 法律类课程教师在应用合作学习法期间,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组内成员的学习要求,不仅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也要要求学生高效完成个体任务,为后续与其他学生齐心协力完成小组整体任务提供保障。因此,法律类课程教师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每位组内成员都能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活动,对组内成员角色进行合理分配,真正做到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和相互帮助。严格遵循责任到人原则,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合理设置一位组长,主要负责组内整体合作交流任务的分工和安排;结合组内学生的意愿合理分配其余职位,如合理设置监督员,主要负责小组内成员合作学习交流、个人任务完成情况的监督工作;合理设置记录员,主要负责小组内成员发言情况记录工作,并要保证归纳和整理工作有序开展;合理设置记分员,负责记录组内成员的个人评分和小组整体评分。

保证责任到人和责任分工等工作有序开展非常重要,小组内成员如果人数过多,还要合理设置一名副组长,主要负责协助组长所有工作[3]。不仅如此,小组内各个岗位都要定期轮换调整,主要目的是保证组内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对于提高学生换位思考能力和团结互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法律类课程教师在应用合作学习法期间,保证角色分配和任务分工等多项工作高效开展,让每一位成员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防止产生学生逃避个体责任的现象,为后续提高学生法律知识学习效果提供保障。

2.4 互动合作 法律类课程教师应用合作学习法的最终效果会受到多项因素的影响,如组内成员之间积极互动状况就是不能忽视的一项影响因素。如果互动只是简单地停留在讨论层面,难以保证小组成员积极有效沟通与合作,这就要求每位成员在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将自身观点展现出来,同时还要勇敢地接受其他成员的质疑,如通过积极讨论不断完善自身观点。互动合作是合作学习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基本要素,组内成员需要全面掌握并共享有效资源,通过沟通、讨论、质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在高效完成教师设计的合作任务之后,进一步加强沟通,防止产生合作学习过于注重形式等问题,便于提高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

2.5 多元评价 法律类课程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工作时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将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不仅存在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的问题,也会产生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平时表现的现象。在此种状况下,为了保证合作学习活动有序开展,法律类课程教师应做好多元评价工作,如全面结合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和质量、课堂发言表现状况、合作学习活动参与积极性等内容做好过程性评价,同时还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全面结合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比如:法律类课程教师在对小组进行评价时,一定要将整体作为评价对象,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个别学生进行评价[4]。通过科学合理地将个人评价转变为小组评价,可以获取真实可靠的评价结果,有利于小组成员团结一致为小组目标努力。对于教师而言,除去要做好多元评价这项工作之外,还要充分利用个人自评、小组互评、组间互评等方式,保证评价结果具有真实可靠性。

3 法律类课程教师应用合作学习法的重要举措

3.1 满足教育改革要求,精准确定教学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法”应用在法律类教学过程中具备多种优势,一般以改革传统教学要素为主,不断创新和完善法律类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教学素材、确定的教学内容、选用的教学方法,在营造具有较强积极性、活动性、动态性学习氛围之后,提高法律类课程教学新颖性和有效性。基于此,法律类课程教师为了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深刻了解法律知识,将提高学生司法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如让学生在开放式和探索式的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学习,保证学生出勤率符合要求,不断丰富学生法律知识体系。

不仅如此,法律类课程教师还要结合现代化教育改革要求,精准确定合作教学目标,认识到合作效果信息反馈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等多项工作的重要性。这样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内外实践活动,既能不断强化学生对法律职业岗位的认识,也能着重培养学生法律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为后续顺利就业提供保障。

3.2 合理分配小组,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实际上合作小组形式比较多,具体包括课堂中正式的、课后非正式的、实训环节中比较稳定的合作小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学习环节得到锻炼[5]。为了进一步提高合作学习法在法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教师应高效落实课堂座位编排和课后小组整合工作,不仅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也要积极建立具有相互信任和团结互助特征的合作小组。

比如:法律类课程教师在讲解《盗窃罪》知识期间,合理分配小组,保证合作小组内成员数量在8~10人,并为每一个小组设置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组员、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既要保证小组讨论、交流、合作中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也要要求学生勇敢地表达自身想法,在调动学生《盗窃罪》知识学习积极性之后,保证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

除此之外,法律类课程教师在合理分配小组过程中,还要全面结合学生的性别、能力倾向、学业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分析,正确安排小组成员,保证具备取长补短和异组同质特征的基础上,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相应机会。在此期间,法律类课程教师应做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关系处理工作,明确合作学习这一环节非常关键,具体表现为将个人独立学习作为基础性依据,不断升华独立学习。实际上合作学习情境具体包括个体性、合作性、竞争性三种类型,不仅着重强调集体荣誉,也非常重视个人责任。这就要求法律类课程教师在应用合作学习法中精准把握时机,选择具有合作价值的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在积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之后,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良好机会。

3.3 合理设置合作形式,创新合作交流模式 利用小组情境表演合作学习法,合理设置法律知识合作学习情境。“模拟法庭”是法律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为了提高合作学习法在其中的应用效果,教师积极组织开展情境表演活动,如教师从学生法律知识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后续模拟法庭提供充足材料;正确展示法律知识产生发展的背景,帮助学生积累法律知识经验,在让学生全面掌握法律知识内容的基础上,真切地体会到法律知识的成形过程[6]。

在此期间,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在大屏幕上将小组法律任务分配、分配小组成员撰写调解方案、现场模拟调解等内容展示出来;要求各个小组对律师事务所、法庭、公司等多个场景进行设置;精准确定律师助理、法官、法律服务者;严格按照处置训练步骤,结合情境案例进行表演等。除此之外,法律类课程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小组法律辩论合作学习法、小组知识竞赛合作学习法、小组知识竞赛合作学习法等,在强化学生法律意识同时,创新法律知识讲解模式。

综上,在我国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改革工作有序开展的背景下,法律类课程教学工作备受关注。传统形式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标准要求,法律类课程教师将合作学习法应用其中,主要以小组交流、探讨、合作的形式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法律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后续顺利从事法律职业岗位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从多个角度出发,合理设置合作教学目标、合理分配学习小组、高效设计合作学习模式,使合作学习最大程度上发挥应用价值,达到提高法律类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猜你喜欢

组内成员法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