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智融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2-03-23王宝安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情境

文∣王宝安

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校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各地纷纷建设智慧化校园。智慧化校园实现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实现了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共享。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相融合,简称教智融合。它利用云平台、大数据技术,结合移动教学、混合式教学等理念,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互动教学平台和教学数据分析平台(简称智慧平台)。在教智融合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由课堂延展到课外,师生皆读、处处能读、时时可读已经成为可能。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这是在教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课前阅读,走近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相互之间的对话。其中,重点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学生阅读文本。如果学生要顺利阅读文本,就需要有一定的语文阅读知识和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积累、积极习得。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将与阅读理解该文本的相关资料制作成文本资源包放到智慧平台上。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信息设备,学生可以在智慧平台上看知识小视频,或听博客讲解,或搜索作者简介、背景资料、作品评价,等等;学生可以在智慧平台上有选择地阅读学习,也可以反复阅读学习自己需要的部分。

例如,朱自清散文名篇《春》,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所在的语文教材第一单元,一共收录了三篇写景抒情散文。教材编者在该单元导语中指出,“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师在智慧平台上提供朱自清的相关介绍,如人物经历、主要作品、创作特点、人物影响、人物评价等。带着对朱自清的初步了解,学生走进课堂阅读该文本时,与文本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通过学习,学生还初步了解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当学生走进课堂阅读文本时,在教师的引领下揣摩品味文本语言的妙处,再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效果,相对而言,就能掌握得更好。

再如,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篇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在网络上搜集整理关于闻一多的资料,比如,闻一多的简要生平经历;诗人闻一多;民主战士闻一多;学者闻一多;闻一多先生与臧克家;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等等,并要求学生将资料上传到智慧平台,供阅读交流。

二、课堂阅读,走进文本

(一)引入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可见,课堂教学之初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尤为重要。可以说,它的成败甚至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采用恰当形式,引入学习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积极走进文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引入学习情境的形式多样,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采用适合的形式。口头表达简明扼要,而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极为形象生动。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它表明了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学习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反应,引领学生初步走进课堂,走进文本阅读。

例如,《散步》是作家莫怀戚的一篇散文,表现了家庭成员间的真挚感情。这篇散文以“我”为中心人物,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师从该文本的主题角度出发,使用信息技术引入学习情境。教学之初,教师播放了公益广告“妈妈洗脚”片段。这个广告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孩子看见自己的妈妈在给他的奶奶洗脚。在妈妈辛苦一天下班回家的时候,这个孩子学着妈妈的样子,也端着一盆水,摇摇晃晃地来到妈妈身边,对妈妈说:“妈妈洗脚。”不少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看完广告后,教师提问:我们看完这则广告后,想到谁?想到关于她的什么事情?这则广告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这则广告通过孩子给母亲洗脚这样一件普通的事,告诉我们要关心父母、孝敬长辈,由此调动学生进入文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再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记叙了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表现了他们的伟大胸怀。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感受家国情怀。但是,这篇文章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对文章的陌生感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播放关于抗美援朝的影像片段,引导学生回到战争年代,重温烽火弥漫的朝鲜战场,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为学生走进文本打下基础。

(二)创设任务情境

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能引起他们的联想,启发思考,从而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经验。真实的“任务情境”,就是基于完成具体任务而创设的相对真实的情境。具体来说,就是指教师为了能够驱动学生思考而创设的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有社会现实意义的、相对“真实”的社会环境。可以说,真实的任务情境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也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骆驼祥子》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以下教学任务情境:“联合国于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捧起心爱的图书,我们常常会被它精彩的封面和精美的腰封所吸引。请你根据自己对《骆驼祥子》的阅读感受,给这本名著设计一个封面和腰封,在课堂上展示,并加以解说。”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完成任务,教师提供了关于腰封的“知识小贴士”。信息技术体现出它在时空延展性方面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在设计前,学生可以了解名著封面和腰封创作的原则、要求、方法等;设计后,学生可以在智慧平台上展示自己的设计。可以说,在这个教学任务情境完成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既是查阅资料的工具,也是展示学生成果的平台,还是语文思维的载体。成果展示,就是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形象地输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三)搭建学习支架

学习支架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它是指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暂时性的支持,帮助他们完成自己不能完成的任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搭建学习的支架,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解决学生阅读中的问题而搭建临时而有效的辅助和支撑。它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特别是突破学习重点和解决学习难点。

1.突破学习重点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常常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如何突破这些重点,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师适时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学习支架,有时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为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将抽象化为形象,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视听,去理解、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部编版语文教材编选的诗歌很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古诗“诵读的评价”,重在“加深体验和领悟”。体会诗歌情感自然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传统教学突破教学重点的方法主要是学生诵读、教师讲解。如果适当地融合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将会比较明显。例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茅屋漏雨如注和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的博大胸襟,因为他宁愿“吾庐独破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让“天下寒士俱欢颜”,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如何体会诗人这些崇高的情感?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出一幅画面:诗人杜甫身后茅草在空中乱飞,头上茅草屋顶已破并且露出天空,他躲在床上一角,却身穿一袭长衫仰望苍穹。这个画面比较直观地表现了诗人杜甫胸怀天下,忧国忧民之情。这既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又有利于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此时,再次利用信息技术,补充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重点突出他的经历。在这些学习支架的帮助下,通过读、品、看、思等多种途径,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体会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从而把握诗歌主旨。

2.解决学习难点

信息技术,有时可以传达出教师无法或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概念、信息以及一些远离我们生活的事物本相,能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变难为易。教师适时提供学习支架,能够帮助学生突破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难点。

以建筑物类说明文为《凡尔赛宫》例,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难点。文章第二段有这样几句话:“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这几句话从几何图案、平顶形式、人物雕像三个方面说明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到过也没有见过凡尔赛宫,他们不了解凡尔赛宫。凡尔赛宫究竟是什么样?巴罗克的圆顶是什么样?法国传统的尖顶又是什么样?平顶形式呢?这些问题只靠教师当堂解说远远不够,一方面,教师未必能够解说清楚;另一方面,即使教师能解说清楚,也需要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这时,教师融合信息技术教学,在计算机上直接多维呈现凡尔赛宫的外观、巴罗克的圆顶建筑、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和平顶建筑等,适当穿插一些讲解,学生很快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

(四)增加阅读数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阅读的评价,“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这句话指出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拓展学生阅读面和增大学生阅读量。部编版语文教材在设计时就强调1+X阅读、群文阅读、主题阅读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学生在阅读上数量的不断增多,到一定程度将会发生质变,阅读能力将会大大提升。

对于一些写实类文本教学,可以适当拓展,对比阅读。它既有利于文本教学,又能增加学生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例如,《邓稼先》《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纪念白求恩》等,这些文本的故事距离学生的年代较久远,难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老山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一篇课文。它通过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时克服种种困难,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师教学《老山界》时,采用对比阅读,引领学生感悟文章主旨。首先选取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呈现红军夜晚燃着火把行军的片段。然后,选取了《翻越夹金山,意外会亲人》,呈现红军行军时遇到恶劣环境的片段。在与《老山界》相应片段对比阅读后,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坚强乐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一些文言类文本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与文本相关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材料可以是同一作家的,也可以是同一题材的,还可以是同一写法的,等等。很多浅显的文言文材料篇幅短小,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直接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给学生阅读。例如,教学文言文《咏雪》结束后,教师呈现《世说新语》中有关谢安的其他小故事进行人物拓展阅读。学生不仅全面了解谢安,还在掌握材料重点字词、理解材料句意、把握材料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阅读文言短文的能力。

三、课后阅读,走出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课堂上文本教学完成了,并不意味着该文本教学完全结束。课后对该文本的进一步阅读、展示、反思、评价都是必需的,因为它们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素养。信息技术为学生成果展示与交流、反思等提供了平台。学生可以向智慧平台上传关于该文本的各种学习成果,以期展示、交流、反思、评价、提高。学生带着文本阅读收获走向阅读成果展示、交流反思、相互评价等,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小石潭记》教学结束后,教师在智慧平台上向学生推荐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石渠记》《石涧记》,这几篇组成了“1+X”群文学习资源。教师也可在智慧平台上向学生推荐明代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清代袁枚的《峡江寺飞泉亭记》,这几篇组成了唐明清不同朝代、不同作家的山水游记群文阅读群。这样,学生从课内文本《小石潭记》走出来,由课内到课外,走进更为广阔的游记散文天地。有的教师还请学生将阅读课外文章后写的批注上传到智慧平台,大家一起展示、交流、评价。学生不仅增加了阅读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还提升了阅读自信。

在智慧平台上,有的教师特别重视指导学生跟帖评价,指导学生分析跟帖的意见类型和主要看法。学生在与同学、教师对话的过程中,可以完善或修正自己的观点。教师还从多方面制订线上评价指标,如学生参与度、价值导向、发言内容、回复语言、回应技巧等。这些线上评价标准包括:学生在智慧平台上跟帖的数量多少,与他人互动的频率高低,观点的价值导向是否积极向上,内容是否有说服力和文化底蕴,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流畅,回复的内容是否有理有据。这些评价指标,大多基于对学生在语言素养和思维素养的要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思维素养。

由此,学生从课堂学习的文本中走出来,又走进了课外文本的阅读,还走进了与同学、教师的相互交流评价。在这些交流评价中,学生在文化自信、语言应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方面的语文素养都得到有效的实践与提高。

教智融合是必然的。但是,教智如何融合,教智融合到怎样的程度,融合中的教智是怎样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探讨。例如,学生长时间连续观看课件,易产生视觉疲劳,进而易导致近视发生。这就需要适时、适量、适度、适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再如,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件精美,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并没有改变知识传授和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相信,随着以上问题的解决,基于教智融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将会获得更长足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护患情境会话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