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项基于表面肌电检测技术的神经—骨骼肌教学实验改革

2022-03-23孙岑岑梅汝焕于晓云高铃铃王梦令厉旭云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6期
关键词:肌肉疲劳肌电握力

孙岑岑 梅汝焕 于晓云 方 瑜 郑 燕 高铃铃 王梦令 厉旭云

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动物实验是医学、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手段,长期以来高等医学院校生理学实验教学亦以动物实验为主。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我国实验教学亦不断进行改革,逐步减少动物实验,提高人体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的比例,以动物实验的3R原则(Reduction-减少,Replacement-替代,Refinement-优化)为指导,逐步与国际接轨。而人体实验的增加亦可增强生理学实验与临床应用的联系,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1]。

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的兴奋收缩实验是经典的生理科学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刺激因素对肌肉收缩的影响,用实验方法验证神经兴奋到肌肉的机械收缩的过程[2]。但该实验的实验标本为已处死蟾蜍的离体或在体神经—骨骼肌标本,电刺激直接作用于神经,而在临床应用中,往往需要对人体进行检测,因此该实验课检测方法并不适用。为了进一步加强实验课与临床应用的密切结合,迎合实验教学改革趋势,笔者对神经—骨骼肌实验进行改革,从传统的动物实验,转变为无创人体实验,利用表面肌电检测技术对神经—肌肉兴奋收缩过程进行一系列测定。

1 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选取2018级临床专业学生420名作为观察对象,年龄19~21岁,性别不限。

1.2 方法

1.2.1 项目一: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利用NDI-097肌电图机(上海海神医疗电子仪器有限公司),刺激腕部正中神经,检测并记录手部大鱼际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具体如下:(1)阈刺激测定:刺激电极置于腕部中央,刺激强度由0逐渐增大,通过肌电信号变化,测定阈刺激。(2)神经传导速度测定:采用两点刺激法,分别在腕部中央和肘部中央附近用超强刺激刺激正中神经,采集并记录动作电位,计算得到神经传导的平均速度,最快速度、最慢速度。

1.2.2 项目二:握力与肌电的关系测定。利用WP100型握力传感器(成都仪器厂)和RM624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成都仪器厂),检测不同握力强度下,肌电信号的变化。具体方法如下:记录电极置于桡侧腕长伸肌肌腹表面,分别记录握力达到最大握力(MVC),20% MVC,40% MVC,60% MVC和80% MVC相对应的肌电信号。利用RM6240生物采集信号系统分析软件,测定每一握力对应的肌电积分和肌电频率。

1.2.3 项目三:肌疲劳的测定。利用RM624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检测肌肉疲劳状态下的肌电信号。具体方法如下:记录电极置于肱二头肌肌腹表面,受试者被测手缓慢抓取一定重量的哑铃,并保持姿势不变直至力竭,采集并记录肌电曲线。利用RM6240生物采集信号系统的分析软件,计算肌电积分和肌电频率的变化趋势。

1.2.4 学生课程评价调查:课程结束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选修该实验课的所有学生对本实验内容的满意程度、对本实验的建议等。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显著性差异通过two-tailed Student’st-test进行分析计算。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体神经—骨骼肌实验结果 利用表面肌电检测技术结合神经—肌肉兴奋收缩相关理论知识,设置神经传导速度、握力与肌电关系及肌肉疲劳3个实验项目,均可得到理想实验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性好,并可利用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解释。具体如下:(1)项目一: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如图1所示,利用表面肌电图仪可测得正中神经的阈刺激和超强刺激强度,且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合两点测定法,通过数据分析可分别得到神经纤维的最快、最慢、和平均传导速度,且三组数据差异显著(P<0.01)。这一结果符合神经干、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特点。见表1。(2)项目二:握力与肌电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随握力增大,肌电积分和肌电频率均随之增大,具有正相关但非线性关系。该结果符合不同类型肌纤维特点和肌肉收缩原理。如图2所示。(3)项目三:肌疲劳的测定。如图3所示,随着肌肉持续收缩,肌电积分不断增大,肌电频率逐渐减小,符合肌肉疲劳特点[4]。

图1 人正中神经—大鱼际肌兴奋收缩的表面肌电图

表1 正中神经的阈刺激强度及神经传导速度

图2 握力与肌电的关系

图3 肌肉疲劳的肌电变化情况

2.2 教学满意度评价 本实验已在我校18级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理科学实验中开展,为获得学生对该实验反馈的第一手资料,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并分析了学生对本实验的满意度评价。结果显示,95%的学生对该实验感兴趣,无学生对该实验不感兴趣;所有学生均对实验设计的合理性表示认同; 对课程的建议方面,63.8%的学生希望课前获得更多的参考资料,31.8%的学生希望得到更多的实验指导。见表2。

表2 学生对人体神经—骨骼肌实验的评价(%)

3 讨论

与传统经典的蟾蜍神经—骨骼肌兴奋收缩实验相比,改革后的人体神经—骨骼肌实验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包含知识点更多,内容涉及从神经兴奋到肌肉收缩再到疲劳整个过程,如项目一涉及神经干、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特点,可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项目二可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肌纤维的特点及肌肉收缩原理的认识;项目三可帮助学生对肌肉疲劳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扩充对肌疲劳现象及产生机制的了解[3]。而传统经典的神经—骨骼肌实验对神经传导速度、不同肌纤维类型及肌疲劳等方面的知识并未涉及。第二,与临床密切相关,表面肌电图在临床诊断中亦不可或缺,故其更有利于基础医学实验与临床的衔接,有助于学生由理论向实际应用的过渡。第三,减少动物实验,符合3R原则,迎合国家基础医学实验教改趋势,与国际接轨。此外,改革后的人体神经—肌肉兴奋收缩实验还具有以下特点:(1)为无创实验,安全性高;(2)对实验设备要求不高,表面肌电图仪和RM6240均为常规实验设备;(3)操作简单,学生容易掌握。故该人体神经—骨骼肌实验开设难度不大,易在实验教学中广泛开展。

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和认可程度较高,很多学生建议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实验指导,反映出学生对该实验具有较高的兴趣,亦说明新的人体神经—肌肉兴奋收缩实验可激发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总之,新的人体神经—骨骼肌实验涵盖更广的理论知识内容,与临床联系紧密,符合国家教改趋势,开设难度较小,且推行后学生反馈较好,因此值得推广开展。

猜你喜欢

肌肉疲劳肌电握力
巧练握力益康寿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基于体检人群构建中国成人握力下降的诊断切点*
儿童握力弱,未来健康差
BMI对拉力作业肌肉疲劳的影响研究
不容忽视的握力
高温高湿环境长时间运动后神经肌肉疲劳类型与PAP的关系
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与肌电研究
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及肌电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