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多维路径研究

2022-03-23尚艳青谢纳泽

河南教育·高教 2022年2期
关键词:创建

尚艳青 谢纳泽

摘 要: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高校有效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神圣职责,助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打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思想认识基础,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骨干队伍,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情感归属,系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精神纽带,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群众基础,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科学化水平,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路径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和根本利益,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选择。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党和国家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一项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是立足国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起来,创新方式载体,推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等”。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高校要强化使命担当,站在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助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打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思想认识基础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正确回答“为什么创建”和“敢不敢理直气壮地创建”的问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学习进步,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各民族学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对于高校有效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神圣职责,助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都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身的政治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来培养人的。我国的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高校必须锚定新时代新使命,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為重要政治任务,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谋划,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宣传和学工以及保卫等部门通力合作,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的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格局。

高校要旗帜鲜明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坚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结合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民族融合史、民族发展史,深入学习我们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深化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铸牢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起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二、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骨干队伍

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而言同样如此。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交往交流交心最多,是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也是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基础工作力量和骨干队伍。高校要着力打造一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意识坚定、热爱各民族学生的辅导员队伍。

由于特殊的角色身份和工作内容,在学生眼里,辅导员“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有很强的示范性,对学生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乃至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辅导员自身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认知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效。高校要坚持育人者先育己,教育者先受教育,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辅导员培训内容体系,确保辅导员正确理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使其具备执业所必备的政治敏锐性、政治判断力和政治领悟力;要引导和启迪辅导员通过读书学习、专题探讨、文化调研、实践锻炼、理论研究等途径,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政治理论素养,铸牢自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能力。河南大学“守望之家”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室作为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依托河南大学培育建设的辅导员工作室,持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服务导向,定期举办工作室成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从理论高度、思维深度、实践广度等多方面对辅导员自我发展和日常工作进行有较强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可操作性的指导,搭建了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实践锻炼和能力提升的良好舞台,有效服务和促进了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的职业成长。

三、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情感归属

情感是开启心灵的金钥匙,是感动人心的良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有血有肉的、有情绪的、有情感的,因此,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多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工作,多做解急救困、雪中送炭的工作,多做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工作,以心换心,以情共情,以感动促行动。

读书学习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专业发展是学生的求学初心,事关学生职业发展和根本利益。高校要回归常识,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把服务少数民族学生专业学习放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重要位置,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有效服务少数民族学生专业发展,让他们学有所获、业有所成,切身感受到集体的关心和温暖,增强其情感归属。河南大学“守望之家”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室,针对来自预科班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需求,实施“一人一方案”的个性化培养,分别成立若干个专业课程学习帮扶小组,每个小组有1名来自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少数民族学生、至少1名汉族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由内地新疆高中班少数民族学生担任组长,帮助预科班少数民族学生解决专业课程学习中听不懂、不会学、学不会的问题,架起任课老师与预科班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桥梁。这样既激发了预科班少数民族学生刻苦学习、主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也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学习成绩持续向上向好,实现了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进步、共同发展成长。

同时,高校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机融入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全过程,本着既提供帮助又不搞特殊的原则,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把人文关怀、凝聚人心贯穿育人各环节,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习俗和生活习惯,在规范管理的同时,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及时回应少数民族学生关心的问题,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交友等过程中的操心事、烦心事,不断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温度,增强亲和力、感染力。

四、系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精神纽带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种特殊的育人精神力量。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的,却是最深沉、深远而持久的。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都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是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本质。以文化认同构建起的共有精神家园,蕴含着各民族共有共享的记忆、情怀、支撑、寄托以及希望,是中华民族产生内聚力、向心力的深层动因。同时,文化认同还蕴含着各民族的价值认同,各民族对共有价值目标的认同。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必须积极推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师生人心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共同塑造的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情操、凝心聚力、催人奋进,对学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启迪、调适和服务作用。高校要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特色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各民族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综合性、包容性,强化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实效;要丰富形式载体,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主题教育,凝聚各民族的价值共识,打造各民族学生共有精神家园,让学生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河南大学“守望之家”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室,依托学校百余年深厚的文化积淀优势,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涵和主题融入校园文化生活的点点滴滴,设计开展的“好好学‘习’”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发挥潜能、增强自信、出色出彩、提升素质的公平机会,营造了多元一体、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了各民族学生的情感认同和精神归属感。

五、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群众基础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最大的底气。人心向背、力量多寡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做争取人心的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也曾说,所谓政治,就是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也应该秉持这种理念,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机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后勤服务等育人全过程、各环节,支持各级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开展经常性的民族团结联谊融情活动,搭建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促进各民族学生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铸牢师生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意识,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群众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纲”,是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力量和重要支撑。少数民族具有绚丽、独特的民族风情,少数民族学生大多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具有特殊的优势,是一种重要的成长资源。高校要善于开发这种资源,扬长补短,搭建少数民族学生彰显才艺、展示个性、拓展视野的舞台,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文艺活动、交流联谊活动、班级(团支部)集体活动,搭建各民族学生真诚沟通、理解信任、互尊互帮互学的良好平台,引导各民族学生在活动中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河南大学“守望之家”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室,通过组建个性化专业课程学习帮扶小组,举办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艺术节、“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定期召开各民族学生“互鉴互学会”,开办少数民族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班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载体,促进了各民族学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画出了各民族学生心中的最大同心圆,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

[2]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3).http://www.xinhuanet.com/2018-

05/03/c_1122774230.htm.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6]谢纳泽.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发展多维路径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董慧,王晓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现实挑战及铸牢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

[9]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责编:泰 来

猜你喜欢

创建
新华社是党的新闻事业的摇篮
论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实施
绿色饭店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校武术文化俱乐部创建途径与方法探析
企业创建幸福团队的策略探讨
践行“两学一做” 培育文明风尚 推进全国文明单位创建上台阶
梦平安和谐班级
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创建高效课堂
浅谈书香校园的创建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