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名著教学的四种方法

2022-03-22陈利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古典名著草船借箭诸葛亮

文|陈利娟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名著阅读为主题,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习写读后感”。乍看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教师难免会陷入迷茫: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有很多,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又分别节选自“四大名著”,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学习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阅读绝招”呢?带着疑惑,我再次细读每一篇课文前后编者的话语与设置的练习,终于发现了编者意图——通过本单元的阅读实践,提高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提炼人物特点的能力、猜读能力以及阅读感悟能力。

一、观主要内容

在阅读后迅速提取重要信息,尝试概括名著章节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阅读这一单元时需要练就的基本能力。教材在课后练习中也有着一系列的编排。

《草船借箭》中提出的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这难不倒学生,因为在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麻雀》《爬天都峰》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学会这一方法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虽然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但经过了改写,文本的语言表达是学生所熟悉的白话文,所以,他们阅读起来并不难,大部分学生只要用心把课文读上一两遍,就能梳理出整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继而概括出这一系列的关键词:周瑜心怀妒忌—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实施草船借箭—成功向曹操“借来”十万多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循着这些关键词,《草船借箭》这一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容易多了:这篇课文讲了周瑜因为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所以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在一个大雾天成功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支箭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特点。

《景阳冈》选自施耐庵的《水浒传》,它的文字非常接近原著,选入教材时只做了一些删减,因此,学生阅读起来会比《草船借箭》难一点。教材编者在本课课后练习中设计了“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的题目。这样的阅读支架,给学生的信息提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当学生连看带猜地读过课文就会发现,这篇课文主要是写武松打虎,也有起因、经过、结果,而且地点变换的特点也很明显。根据“喝酒”这一提示,学生自然想到“喝酒”的是武松,他接下来还做了哪些事呢?当然是继续赶路、看到榜文、遇到老虎、打死老虎、挨下冈子。这个练习一共提供了三个空,学生在比较、推敲中删繁就简,接着“喝酒”这一小标题,继续将下文概括为“上冈、打虎、下冈”。有了这样的线索,他们就可以很轻松地讲故事的主要内容了。

《猴王出世》一文中安排了“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这一阅读提示,显然,教材编者是想告诉学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两点——出世和当王。课文对于孙悟空的出世讲得比较简单,大概就是“仙石在日月滋润下育成仙胞,产出石卵,化作石猴”。而对于孙悟空如何成为猴王讲得比较详细,从他“大胆寻找水的源头、和众猴分享水帘洞、让众猴履行承诺”这些事情,学生能很好地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红楼春趣》阅读起来是四篇课文中最吃力的,但也不会难倒学生,因为文中很多陌生的词语都是一些事物的名称,对于提取重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不会产生多大影响。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前面的阅读提示进行阅读思考,学生大体可以知道,本文讲的是“宝玉和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展开提取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实践,在反复实践中提高学生捕捉信息和概括的能力。这是重要的阅读策略之一,同时也符合小说这一文体教学“梳理好故事情节”的要求。

二、识人物特点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小说体裁。对于小说的阅读,需要关注的是环境、人物、情节。在这一单元里,写环境的文字不多,《草船借箭》中大雾天的描写,《石猴出世》中对花果山、水帘洞的描写,基本都是为描写人物而写的。而故事的情节,学生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就已经体悟到了。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词句,揣摩人物特点。这一方法的实践,在课后练习中也有重点安排。

《草船借箭》的课后练习是围绕诸葛亮爽快答应周瑜三天造十万支箭的话语,启发学生有意识地去思考、发现人物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对“诸葛亮主动立下军令状”和“周瑜很高兴”的原因进行思考,学生就能很快发现诸葛亮胸有成竹、智慧过人的特点,而周瑜自认为阴谋得逞而得意的模样也跃然纸上了。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较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按照人物的行为、语言等,去揣摩他们的特点。如鲁肃替诸葛亮保密,可以看出他有正义感,憨厚老实,讲信用。而曹操不敢出兵,只是防守,正体现出他性格多疑的特点。

《景阳冈》这篇课文出现的主要人物只有两个:店家和武松,而武松又是课文重点描写的对象。与《草船借箭》一文所不同的是,武松在课文中的表现非常丰富,如武松在酒店里胡吃海喝,常人3 碗,他前后却喝了18 碗,可见其酒量过人;酒家告诉他景阳冈上有老虎出没,劝他晚上不要过冈时,他却认为是骗他住宿,谋财害命,可见他的多疑、固执;当他看到真正的官司榜文后,想过返回,但又怕人嘲笑,决意继续过冈,可见他极好面子,也很自信;当他真的遇到老虎时灵活躲闪,机智应对,使尽力气打死老虎,可见他有胆有识,力大过人;最后,他一步一挨地走下山冈返回山下,又显示出他的果断,不再顾及面子。这样一读,武松的好汉形象就丰满起来了。

同样,读《猴王出世》和《红楼春趣》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人物的言行,概括出他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更好地阅读文章,揣摩人物特点。

三、练猜读能力

读古典名著,学生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语言问题。因为古人的语言和现在的语言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对于这一点,本单元给出的策略就是猜读。

猜读的方法,在《景阳冈》一文中提示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来猜。如“梢棒”,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就可以知道,这是武松随身携带的防身武器,是一种不算长的木棒;“筛酒”是喝酒时需要过滤掉杂质;“榜文”就相当于现在的告示。

《石猴出世》中所给出的方法是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去试着理解。如“仙石”可以从下文的描述中猜到是“有灵性的石头”;“拍手称扬”就是对瀑布飞泉的称赞、赞扬。

《红楼春趣》中给出的猜读方法是不一定要全部理解通透,有时只要大体了解即可,如文中出现的关于风筝的一些物品。

跳过不影响阅读理解的词,结合生活经验解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样的阅读能力是阅读古典名著必不可少的方法。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读,合理猜读,从而让他们的阅读兴趣不受影响。

四、谈阅读感悟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教师离不开真实的语言实践。教师要用心创设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切实提高学生品味、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在本单元的阅读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的特点谈自己的感悟,从作者的写作顺序、谋篇布局上去发现写作的方法,从具体的语言描写中感受、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当然,这样的实践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体验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尝试运用语言文字将这种体验表达出来并与他人交流,从而在“品+说”的序列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水平。

以《红楼春趣》为例,如果从民风民俗的角度去读,就会感受到古人放风筝去晦气的风俗,这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也可以验证。而且,课文中众人最后都剪断了线,真正放飞了风筝,也是对传统风俗中一些做法的改进。如果从语言品味的角度出发,就会发现课文中的动词运用得非常生动形象,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写得活灵活现。不同的阅读视角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悟,将这些感悟通过文字记录、表达出来,并与他人交流,这也是读好名著的方法。

阅读名著的方法千万种,通过对教材编者意图的解读,在教学时,教师应聚焦“观主要内容、识人物特点、练猜读能力、谈阅读感悟”这四个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猜你喜欢

古典名著草船借箭诸葛亮
初中语文古典名著教学探讨
关于研读古典名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指导运用研究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缩写《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阅读古典名著在中心校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论阅读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缩写《草船借箭》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