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在校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2022-03-22许良梅高雨濛谢伦芳
许良梅,王 蕾,李 星,高雨濛,刘 佳,谢伦芳*
(1.安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安徽 合肥 230041)
当今世界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力量。《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2019年第三季度)》显示[1],医疗与健康位列第一,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健康资源已成为越来越多网民的主动和首要选择。获取和利用网络健康信息已成为公民必备的重要技能。Norman等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提出电子健康素养(e-Health Literacy)概念,即个体通过互联网检索、获取、鉴别以及评价网络健康资源,并用其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2-4];于2006年设计了电子健康素养量表(eHealth Literacy Scale,eHEALS),已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版本应用于不同人群。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电子健康素养不仅能够促进公民对网络健康资源有效利用,还有利于改善其健康行为和生活质量,提高自我管理能力[5]。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探索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现状,但对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结果进行定量整合,比较不同特征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差异,以期为制订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研究中的Meta分析严格遵循系统评价和元分析的首选报告项目(PRISMA)指导原则[6]。
1.1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网(VIP)、PubMed、Springer Link 数据库、考克兰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Wiley Online Library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 Direct数据库、EBSCO数据库,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收录的与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现状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检索采用自由词和主题词相结合的方式,中文检索词:“大学生”或“本科生”或“硕士”或“研究生”或“博士”或“高校”和“电子健康素养”。英文检索词:“college”or“university”or“university students”or“college students”or“graduate”or“undergraduate”and“ehealth literacy”or“electronic health literacy”。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2)研究类型:横断面研究;(3)研究工具:电子健康素养量表;(4)结局指标:电子健康素养量表总分的均值和标准差;(5)若文献样本来源相同,仅纳入样本量最多的文献。
排除标准:(1)重复发表或同一研究文献;(2)非中、英文文献;(3)信息不完整、无具体数值导致无法提取数据的文献。
1.3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交叉核对。如果存在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三方协商解决。文献筛选时先阅读题目,剔除明显不相符的文章后,进一步阅读摘要以及全文,最终确定是否纳入。资料提取内容包括第一作者、调查时间、调查地区、调查人数、抽样方法、电子健康素养量表得分以及得分水平划分标准等。
1.4 文献质量评价
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7]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评价标准,该标准共11个条目,分别用“是”“不清楚”和“否”作答,“否”和“不清楚”为0分,“是”为1分。8~11分、4~7分、0~3分分别为高质量文献、中等质量文献、低质量文献[8]。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臂研究合并效应值为平均数,各效应量均提供其 95%CI,双臂研究效应量的计算采用标准化均数差及其95%CI[9]。用I2指数评估异质性,当P≥0.1,I2≤50%时,认为同类型研究具有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反之,则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通过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探讨异质性来源。采用Begg’s秩相关法检验发表偏倚,若P>0.05表示不存在发表偏倚。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检索到国内外在校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现状相关文献742篇,其中中文133篇,英文609篇,剔重和筛查题目、摘要后,获得文献44篇;阅读全文,根据文献纳排标准去除不符合的文献后,最终有16篇文献纳入分析,共9 809名大学生(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
2.2 文献纳入情况
纳入的16篇文献发表于2013—2020年,单项研究的样本量为107~1 866人,调查了中国、日本、韩国、美国等7个国家共9 809名在校大学生的电子健康素养水平。16篇文献的质量评价得分为5~8分,均处于中、高质量水平(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异质性检验 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I2值为98.3%(P<0.1),提示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因此,本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由于Norman等在量表开发过程中未对电子健康素养量表得分进行界定,所以不同研究者对电子健康素养等级的划分标准存在差异。本研究参照解超英等[17]对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划分标准,将>32分定为合格。结果显示,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量表总均分为(28.47±5.79)分(95%CI=27.56~29.38),为较低水平。
2.3.2 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量表各条目得分差异的Meta分析 5项研究[11,19,21-22,25]的 Meta 分析结果显示,条目 8“我能够区分网络上高质量和低质量的健康资源信息”得分最低,为2.94分(95%CI=2.74~3.15);条目1“我知道从网络上可以获取的健康资源信息有哪些”得分最高,为3.61分(95%CI=3.39~3.84),见表2。
表2 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量表各条目得分差异的Meta分析
2.3.3 亚组分析 结果显示,男性、医学专业、城镇、独生子女、身体状况较好、学习压力较小的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女性、非医学专业、农村、非独生子女、身体状况较差、学习压力较大的学生,见表3。
表3 亚组分析结果
2.3.4 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生源地、学习压力、身体状况均为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见表4)。
表4 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2.4 敏感性分析
对纳入的16篇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无文献对本次Meta分析结果造成很大干扰,本次研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见图2)。
图2 在校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水平的敏感性分析
2.5 发表偏倚
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发表偏倚检测,Z=0.68,P=0.499,表明不存在发表偏倚(见图3)。
图3 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水平的发表偏倚
3 讨论
3.1 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水平不高,需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干预
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其健康问题备受关注。本研究结果显示,9 809名在校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量表总均分为(28.47±5.79)分,低于合格标准。这可能与学生对网络健康资源的信任度以及关注度不高有关[26]。需要注意的是,条目1“我知道从网络上可以获取的健康资源信息有哪些”得分最高,说明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上网和信息检索能力。但条目8“我能够区分网络上高质量和低质量的健康资源信息”得分最低,表明对网络健康资源的鉴别与应用是薄弱环节,与以往同类研究结果一致[27]。网络环境复杂,健康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28],以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出现的快餐式网络文化,阻碍了大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深层次思考,导致其鉴别能力不足[29]。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至关重要,要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干预。例如,加强信息鉴别相关理论学习、掌握科学鉴别方法、优化网络环境等,提高大学生网络健康资源鉴别能力,使他们获取高质量的电子健康资源并从中获益。
3.2 改善农村网络资源环境,使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育
本研究显示,我国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镇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学生。这可能与城乡经济、医疗水平差异有关。城镇学生享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网络信息资源,评判及运用网络健康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强,电子健康素养水平较高[30]。因此,要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将学科教育与健康教育有机融合,为农村学生创造更多利用网络获取及运用健康信息的机会。
3.3 提高身体素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水平
本研究发现,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电子健康素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身体状况越好的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水平越高。有研究指出,身体状况显著正向预测电子健康素养水平[31],身体状况好的学生健康意识强,更愿意主动搜索、利用网络健康资源,提升自身健康水平,电子健康素养水平也就越高。但也有研究报道,高水平电子健康素养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正向健康行为[32],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从而改善自身健康结局[33],两个因素互为因果。建议:一方面,从中小学阶段就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对身体状况较差的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电子健康素养培训。
3.4 减轻学习压力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水平
本研究还发现,不同学习压力的学生电子健康素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习压力越小的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水平越高。学习压力大的学生由于心理负担重,会将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没有时间关注相关健康信息[34]。有研究指出,学习压力大的学生往往会出现意志消沉等负面情绪,并容易网络成瘾,从而影响其电子健康素养水平[12]。因此,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同时密切关注学生形成心理变化,提高学生搜索、获取、理解及利用网络健康资源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生活习惯。
3.5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1)未对小语种文献进行系统检索,且多数文献未对研究可能存在的偏倚及其解决办法进行探讨,因而本研究无法知晓数据的偏倚情况;(2)仅纳入使用e-HEALS作为评价工具的文献,对使用其他量表的文献未加以分析和研究。
4 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外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水平亟待提高,特别是网络健康资源的鉴别与应用能力,可开展针对性的电子健康素养培训项目,注重学生压力的疏导和身体素质的提升。同时,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将学科教育与健康教育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