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思政方法探索
2022-03-22黎燕,曹慧,叶泰,袁敏,徐斐
黎 燕,曹 慧,叶 泰,袁 敏,徐 斐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张黎声教授在研究分析上述文件政策的基础上,将专业课程思政目标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包括党和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职业精神、专业认同、“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2)培养学生的个人品格:①道德情操,包括社会、个人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正确的“三观”等;②健全的人格,包括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心理等;③智力能力:包括观察、想象、思考、判断、思维等能力。(3)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包括认识论和方法论,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品质,创新思维,学术诚信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定义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1-2]。2019年,上海理工大学成为第一批“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笔者主讲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成为精品改革领航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是系统性阐述食品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重点介绍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以及食品质量检验技术和方法等,在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培养与时俱进将管理学理念内化为思维习惯的能力。通过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成为“专”才,更要成为一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较好道德情操和修养的人。本文以“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与工具”课堂教学为例,探讨课程思政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式。
1 课前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
1.1 梳理思政育人思路
通过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与工具概念的解析,以PPT演示、案例分析、问题讨论和启发式教学等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寓德于教,润物无声[3]。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质量管理人的基本素养和职业底线,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用客观求实的数据说话”。在“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与工具”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质量管理循证决策的基础就是要客观、科学地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找出质量波动规律,并把正常波动控制在最低限度。然后通过对相关图、排列图、因果图的概念、原理的讲解,结合案例分析、讨论和PPT动态演示,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特点,树立大局观和全局意识,建立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思维以及多维度立体网状逻辑思维。启发学生将解决具体问题与促进企业发展、行业进步及提高国家食品产业竞争力相结合,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以及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思想品德。
1.2 确定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课程思政主要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和全局意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思维以及多维度立体网状逻辑思维。
2 课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本课程主要采用探究—参与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为目标。
2.1 大局观和全局意识培养
在相关图教学过程中,通过生产实践中的实际案例分析,先给学生提供未分层的一部分数据,让他们自己作图(见图1),再给出分层后的数据作图(见图2)。待学生作图结束后,展开10分钟的课堂讨论,分析两个图的差异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后,教师进行归纳点评:若将x的范围只局限在中间的那一段,则在此范围内看y与x似乎并不相关,但从整体看x与y关系比较密切。在这一知识点教学中融入大局观和全局意识等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习数理知识的同时建立全局与整体观念。
图1 未分层处理的相关图
图2 局部与整体的相关图
2.2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思维培养
主次因素排列图又称帕累托图(Pareto),用于分析影响质量的主要问题和关键问题。课堂教学以该方法发展历史导入,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排列图最早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用来分析社会财富的分布状况,他发现少数人占有社会上的大量财富,而绝大多数人处于贫困状态。这是少数人左右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即所谓“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后来,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uran J M)把“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这个原理应用于质量管理中。教师给出一个生产实践案例,让学生按照步骤作图(见图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评总结: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即A类,累计百分数在0%~80%,应重点加以解决;影响质量问题的次要因素,即B类,累计百分数在80%~90%;影响质量问题的一般因素,即C类,累计百分数在90%~100%。并与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原理相结合,让数理基础成为HACCP方法的理论基础,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图3 XXX产品不合格项目排列图
在此知识点讲解中融入唯物辩证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支配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但是,随着事物的发展主要矛盾不断解决,次要矛盾不断转化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方法论上,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要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同时统筹兼顾次要矛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专业知识升华为职业素养和思维习惯。
2.3 多维度立体网状逻辑思维培养
因果图也叫特性因素图、鱼刺图、石川图,在质量管理中常用于探究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抽丝剥茧、层层解剖的数理分析工具。首先给学生展示形象化的鱼刺图(以造成过波峰焊接虚焊多的原因分析为例,见图4),通过概念的讲解启发学生思考:质量问题是什么?大原因可能是哪些(人、机、料、法、环、测等)?中原因可能是哪些(基于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寻找)?原因在哪里(谁可以解决,怎么解决,怎么证明问题解决了)?通过思维导图式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质量问题的产生往往不是一种或两种原因影响的结果,而是多种复杂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要从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中找到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必须要进行系统、有序、全面的分析。然后,引入生产实践中的真实案例“鲜奶卫生质量差”,PPT动态演示作图要点,制作因果图(见图5)。将立体网状思维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脉络清晰地显示出“原因—结果”“手段—目标”的关系,促使学生在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步建立多维度立体网状逻辑思维。
图4 虚焊多的原因分析鱼刺图
图5 “鲜奶卫生质量差”的因果图
3 课后评估知识教学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的达成情况
首先,强调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考查与评价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的变化,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程度,分析和点评每位学生课堂及课后作业情况,凸显其中体现的思政元素。其次,要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思政元素与教学目标是否匹配,课堂教学中要在讲解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引入最新的管理思维、数学方法和工具。通过本章节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拓展知识领域,培养自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最后,通过“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与工具”课堂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质量管理的各种数学方法以及常用工具的特性、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还要领会背后蕴含的思维模式和管理理念。
“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与工具”课堂教学的思政育人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真实的生产实践为案例,强调依靠数据找出质量波动的规律,消除系统性原因造成的异常波动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切用数据说话”,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基本素养和职业底线培养与知识教学目标匹配。通过案例分析,将相关图、排列图、因果图的概念和原理讲解清楚,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特点,树立大局观和全局意识、建立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思维以及多维度立体网状逻辑思维与知识教学目标匹配。启发学生将解决具体问题与促进企业发展、行业进步及提升国家食品产业竞争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思想品德与知识教学目标匹配[4-5]。
总之,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情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将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全过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多种社会资源融合作用下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