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鲁毗连地区方言声调的读音类型、分布与演变*
2022-03-21许井岗
许井岗
南通大学文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提要 文章以苏鲁毗连地区的47个方言点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舒声调系统、古入声的读音类型、分布与演变,并对官话方言交界线上的存古与创新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舒声调系统有南京型、芜湖型、徐州型、济南型、扬州型5种读音类型,其中,南京型、芜湖型、徐州型、济南型的声调系统经历了链式变化过程。古入声有江淮(古)型、江淮(新A)型、江淮(新B)型、中原(古)型、中原(新A)型、中原(新B)型、中原-冀鲁过渡型、冀鲁型、冀鲁-胶辽过渡型、胶辽型10种读音类型。由江淮(古)型到江淮(新A)型是调值上的变化,由江淮(古)型到江淮(新B)型兼具调类和调值的变化。由清、次浊入与全浊入两分变为中原(古)型,再变为中原(新A)型或中原(新B)型反映了古入声消失的过程。官话方言交界线上的方言兼具创新和保守两种特性。
1 引言
苏鲁毗连地区牵涉到山东南部4个地级市以及江苏北部3个地级市。《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汉语方言卷把该地区方言划归为中原官话(兖菏片和徐淮片)、冀鲁官话(石济片聊泰小片和沧惠片莒照小片)、江淮官话(洪巢片)、胶辽官话(青莱片青莲小片)(见下页图1)。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看,以往学界多从省域或方言分区的角度来进行,如钱曾怡(2001)、岳立静(2005)、苏晓青和许井岗(2017)、冯青青(2018)等。笔者考察发现,苏鲁毗连地区方言声调的读音类型多样,其演变的过程和方式非常复杂,而且,官话方言交界线上的语音现象也很有特色。因此,文章打破行政区划和方言分区两种界限,研究苏鲁毗连地区方言舒声调系统、古入声的读音类型、分布与演变,并对官话方言交界线上方言的存古与创新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文章选取47个方言点进行研究(见下页图1),其中33个点的语料为笔者调查所得,具体地点如下:1)郯城*:沙墩办事处沙墩村三组;2)沂南*:大庄镇河村二组;3)日照涛雒:日照国际海洋城涛雒镇涛雒三村;4)日照两城:两城街道殷家庙;5)日照黄墩:黄墩镇孙蒲汪村;6)日照奎山:奎山镇街道;7)日照陈疃:陈疃镇东陈疃村;8)莒县*桑园:桑园镇桥头河村;9)莒南*团林:团林镇街道;10)五莲*许孟:许孟镇许孟村三组;11)蒙阴*:坦埠镇故县村七组;12)临沭:青云镇韩村;13)滕州:东戈镇楼里村二组;14)微山:经济开发区夏镇街道;15)邹城:北徐镇小北村六组;16)连云港*:连云港开发区猴嘴街道新南街;17)灌南:新安镇镇中村七组;18)沭阳:扎下镇分水村五组;19)赣榆石桥:石桥镇石东村;20)赣榆墩尚:墩尚镇王疃村;21)宿迁:宿迁市开发区双河庭院(小区);22)新沂时集A:时集镇时集村2组;23)新沂时集B:时集白科欢墩组;24)新沂阿湖:阿湖镇鸣九村九组;25)泗洪瑶沟:瑶沟镇胡三村六组;26)泗洪金锁:金锁镇沈庄七组;27)泗洪上塘:上塘镇向阳村;28)睢宁:睢城镇石土庙村(金城社区);29)泗阳:众兴镇城厢居委会;30)泗水:圣水裕镇西裕村;31)邳州:陈楼镇圈子村三组;32)铜山(原徐州市铜山县):铜山新区二堡镇武村一组;33)丰县:梁寨镇小王楼村蒋楼西队。(1)后加“*”号者为已有系统性字音语料的方言。下文提到以上方言点时一律径称县市名。14个点采用已有语料,具体的出处如下:1)沂水县:张廷兴(1999);2)苍山县:王晓军等(2012);3)莒县:石明远(1995);4)枣庄市:王希文(1986);5)东海县,6)赣榆县,7)灌云县:苏晓青(1997);8)徐州市:李申(1985);9)费县:田静(2010);10)平邑:李面锋(2009);11)莒南:逯全秀(2010);12)临沂:孙号龙(2008);13)沛县:袁长会(2010);14)五莲洪凝:于丹(2015)。
图1 苏鲁毗连地区方言点示意图
2 声调概况
苏鲁毗连地区方言声调的数量从4个到6个不等,声调调值差别较大,具体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
表1 调类、调值情况表
苏鲁毗连地区方言声调的读音可以概括如下:从调类的情况来看,有入声的方言大多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5个调,只有泗洪瑶沟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A、入声B六个调;没有入声的方言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调。从调型、调值的情况来看,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分别有3或4种调型,调值多样;入声有长、短之别,调值不一。
从古今对应的情况来看,古平声、古上声、古去声的今读较为一致:古平声按声母的清浊分为两类,清声母平声今读阴平调,浊声母平声今读阳平调;古上声按声母的清浊也分为两类,清声母和次浊声母上声今读上声,全浊声母上声今读去声;古去声不论清浊基本读为去声,但鲁南一些方言点有少量古去声读阳平的现象。古入声的今读存在较大的分歧:36个方言点入声调已消失,入声分派情况多样;11个方言点保留入声调,其中,泗洪上塘、赣榆石桥全浊入声今读阳平,清入、次浊入仍读入声,泗洪瑶沟分化为A、B两个入声调。保留入声调的方言都有入声舒化的现象。
3 舒声调
3.1 舒声调系统的读音类型与分布
平山久雄(2005:220-221,289-290)指出,“调值变化环流”是为声调调值历时演变的主要途径所假设的一种环形模式,即“一个调位的调值从高平调出发,经过降调、低平调(或低凹调)、升调(或中平调),最后又回到高平调”的调值环流式变化的过程。(2)平山久雄有关声调调值变化的论文自1975年以来登载在各种学术刊物上,文章引用都依据平山久雄(2005)。岩田礼(2009)认为,“环流式的变化至少是官话方言声调调值变化中的一个主流”,并从语言地理学的角度证实这一点。
依据平山久雄(2005:198-208),苏鲁毗连地区方言舒声调系统可以分为5种读音类型:南京型、芜湖型、徐州型、济南型、扬州型。(3)环流之说一般不提起入声调值的变化,因为入声调值的变化途径与舒声不同。
表2 舒声调系统的读音类型(4)(i)表中的斜线用于区分调值;(ii)加括号表示该调值属少数;(iii)加横线用于突出各读音类型的区别特征。
从下页图2可见,扬州型分布在东南角的连云港、灌南、灌云和沭阳4点,南京型只有南部的泗阳1点,芜湖型分布在泗洪和新沂境内,其他地区都是徐州型和济南型的分布范围。
图2 舒声调系统读音类型分布图
3.2 舒声调系统的演变
岩田礼(2009)根据南京、徐州、济南3种读音类型在苏北、鲁南、河北东北部以及天津等地区的ABCBA式分布,认为三者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声调系统的“环流式”变化,其中,南京型最古老,徐州型次之,济南型则是最为新兴的读音类型。
从图2可见,济南型、徐州型、芜湖型、南京型自西部、北部向东南呈连续型分布,而且这四种读音类型之间合乎一种链式的变化(参见下文),因此,苏鲁毗连地区方言舒声调系统之间经历了如下演变关系:南京型→芜湖型→徐州型→济南型。而扬州型在地理分布上偏于一隅,舒声调系统的变化应该是内部自立的变化,与其他读音类型没有演变上的关系。
下面从调值出发讨论舒声调系统的链式变化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四种声调系统读音类型内部各调类之间的链式变化。如果以南京型舒声调系统为参照,芜湖型舒声调系统经历了一次链式变化过程。
泗阳 新沂阿湖
去声:*55 > 51
阴平:*31 > 212
上声:*13 > 224
阳平:*35 > 45
南京型取代表点泗阳,芜湖型取新沂阿湖。以南京型为参照,芜湖型的链式变化过程为:去声55先开始降调化,而阴平31相应变为低降升调212;阴平的这种变化又使上声13的调值升高为224,阳平35也随之升高为45。
以芜湖型为参照,徐州型舒声调系统经历了一次链式变化过程。
新沂阿湖 徐州
去声:*51 > 42
阴平:*212 > 213
上声:*224 > 35
阳平:*45 > 55
芜湖型取代表点新沂阿湖,徐州型取点徐州。以芜湖型为参照,徐州型的链式变化过程是:去声51低降化为42,而阴平212相应变为213,阴平的这种变化又使上声由224变为升调35,阳平45也随之变为高平调55。
以徐州型为参照,济南型舒声调系统经历了一次链式变化过程。
徐州 泗水
去声:*42 > 312
阴平:*213 > 24
上声:*35 > 55
阳平:*55 > 53
徐州型取代表点徐州,济南型取点泗水。以徐州型为参照,济南型的链式变化过程是:去声42低降化为312,而阴平213相应变为低升调224,阴平的这种变化又使上声由升调35变为高平调55,阳平55也随之变为高降调53。
2)四种类型方言之间各调类的链式变化。
南京型、芜湖型、徐州型和济南型的去声、阴平、上声、阳平的调值都发生了链式的变化。
泗阳 新沂阿湖 徐州 泗水
去声: 55 > 51 > 42 > 312
阴平: 31 > 212 > 213 > 24
上声: 13 > 224 > 35 > 55
阳平: 35 > 45 > 55 > 53
南京型、芜湖型、徐州型和济南型仍选取泗阳、新沂阿湖、徐州和泗水四个方言点,四种读音类型的差异反映了各调类的链式变化:去声:55>51>42>312;阴平:31>212>213>24;上声:13>224>35>55;阳平:35>45>55>53。
如果把更多的方言拿来比较,可以更清晰地表现出舒声调系统读音类型各调类的链式变化,如表3所示。
表3 舒声调系统读音类型各调类的链式变化
从表3可见,9个方言点舒声调系统内部各调类之间的链式变化为:当去声调值由55(泗阳)变为51(新沂阿湖、赣榆青口、邳州),42(徐州),31(丰县)、312(临沭、泗水)时,阴平调值则由31(泗阳)变为21(新沂阿湖)、213(赣榆青口、邳州、徐州)、214(丰县、蒙阴)、13(临沭)、24(泗水);上声调值则相应地由213(泗阳)变为324(新沂阿湖、赣榆青口)、24(邳州)、35(徐州、丰县)、45(蒙阴)、55(临沭、泗水);阳平调值则相应地由35(泗水)变为45(新沂阿湖)、55(赣榆青口、邳州、徐州)、54(丰县)、53(蒙阴、临沭、泗水)。
换个角度观察,从左列的南京型到右列的济南型,9个方言点之间各调类的链式变化为:去声调值链式变化过程为55>51>42>31>312;阴平调值链式变化过程为31>21>213>214>13>24;上声调值链式变化过程为213>324>24>35>45>55;阳平调值链式变化过程为35>45>55>54>53。
4 古入声
4.1 古入声读音类型与分布
按照古入声的有无可以把苏鲁毗连地区方言分为有入声、无入声两大类,根据古入声的今读可以把有入声方言分为4个次读音类型:江淮(古)型、江淮(新A)型、江淮(新B)型、中原(古)型;无入声方言分为6个次读音类型:中原(新A)型、中原(新B)型、中原-冀鲁过渡型、冀鲁型、冀鲁-胶辽过渡型、胶辽型。古入声读音类型如表4所示。
表4 古入声读音类型
从图3可见,有入声方言的分布在东南部地区,其他地区都是无入声方言的分布范围。就有入声方言来说,江淮(古)型、江淮(新B)型都分布在有无入声的分界线上,江淮(新A)型分布在距离交界线较远的灌南、灌云等地区,中原(古)型分布在赣榆北部的石桥一点;就无入声方言来说,中原(新A)型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冀鲁型、胶辽型都分布在鲁南中东部地区。其中,中原(新B)型分布在赣榆南部的墩尚一点,正好处于有无入声的交界线上。中原-冀鲁过渡型(费县)处于中原官话(如苍山、枣庄等)与冀鲁官话(如沂南、蒙阴等)方言点之间,而冀鲁-胶辽过渡型(莒县城阳、日照黄墩)处于冀鲁官话(如沂南等)与胶辽官话(如沂水等)方言点之间。
图3 古入声读音类型的地理分布
4.2 古入声读音类型的演变
4.2.1 无入声方言的入声归派类型与演变
以《方言调查字表》中约500多个常用古入声字为考察对象,(5)清入字:答搭踏鸽喝塌溻磕插夹裌掐甲胛鸭押压接折褶摄跌帖贴法涩执汁湿级濕吸揖擦撒割葛渴八札杀瞎鳖薛蜇蝎子~人设浙揭歇蝎憋撇铁切屑楔结噎拨泼钵脱撮括聒豁挖刷刮雪索说发诀缺血笔匹缉~鞋口七漆悉膝质室虱失一不猝窟戌忽畜~生出橘屈博讬托作各郭阁搁胳恶善~雀鹊削脚却约廓扩霍藿剥驳桌卓琢啄握北得德则塞瓶~逼刻克黑即鲫息熄媳侧测色织职识饰国百柏伯拍魄拆窄格客摘责策册革隔戟僻积迹脊惜昔只赤尺适释劈的滴踢剔绩戚锡析击激吃扑速谷哭屋督福幅蝠复腹肃宿竹筑畜缩祝粥叔曲蓄郁足促粟烛嘱触束捉觉知~角确壳彻撤秃劫胁给别区~卒兵~爵毕必戳骨嫡锔急吉察哲节洁拙决酌菊塔眨郝朴饺仆乙乞卜榻恰妾怯泣萨轧泄恤阔率~领蟀讫错朔瑟绰塞~外啬忆亿抑迫栅扼碧璧式斥壁赫吓酷炙益沃;次浊入:纳拉捺抹抹~桌子捏捋篾腊蜡聂镊蹑猎叶页业立笠粒入辣灭列烈裂热末沫劣悦阅袜月越曰密蜜栗日律没率速~物寞摸诺落烙骆酪洛络乐略掠若弱虐疟药钥跃岳墨默肋勒匿力域陌额麦脉觅木鹿禄目穆陆绿录獄欲浴膜抹辱拽逸幕翼粤杌勿莫逆亦译易液腋溺历疫役孽鄂牧六肉育褥玉;全浊入:泊涉鹤辑屐辟夕浊镯逐突缚雹寂淑蛰惊~沓一~纸杂十拾合盒闸炸用油~狭峡匣叠碟蝶谍协穴乏集侄习袭及拔达铡辖别离~辙舌特折弄~了杰截夺活滑猾绝伐筏罚掘橛疾实勃核佛薄铎踱凿昨嚼着睡~勺芍学术贼直值殖植食蚀极籍藉白泽择宅席石笛敌狄犊族独毒伏服秫轴熟俗赎局捷帛读牍蜀属洽弼秩剧射或惑获划瀑曝续述倔掷。清声母、次浊声母、全浊声母入声字在无入声方言中的归派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古入声分派比例(%)对照表(6)(i)由于语料所限,莒县城阳方言考察了484个古入声字,其中清声母入声字258个,次浊入声字108个,全浊入声字118个。(ii)由于一些方言点古入声字有异读情况,使得清声母字的个数稍有出入,从289到295不等。例如,沂水方言清声母入声字个数为295个,次浊入声字个数为118个,总数为534个。(iii)临沂、五莲洪凝摘自孙号龙(2008)、于丹(2015)的统计结果。(iv)赣榆墩尚文白异读较多,统计时只考虑白读音。
从定性的角度看,中原(新A)型清入、次浊声母入声字主要归入阴平,全浊声母入声字主要归入阳平。其中,清入归阴平的比例从76.1%到88.6%不等,即使是比例最小的临沭(76.1%),也超过了四分之三。次浊入声字归入阴平的比例从66.1%到82.6%不等,即使是比例最小(66.1%)的临沭方言,也达到了三分之二。全浊入声字归入阳平的比例从71.1%到80.5%不等,即使是比例最小的新沂阿湖(71.1%),比例也基本达到了四分之三。冀鲁型清声母入声字主要归入阴平,次浊声母入声字主要归入去声,全浊声母入声字主要归入阳平。其中,清入归阴平的比例从68.4%到76.6%不等,即使是比例最小的平邑(68.4%),也达到了三分之二。次浊声母字归入去声的比例除了平邑,其他方言点从77.4%到87.0%不等。值得注意的是,平邑次浊声母入声字除了51.3%归入去声、20.9%归入阴平之外,还有23.5%归入阳平,实际上,这是平邑的“去声部分字今读阳平”导致的(平邑去声今读阳平的字大多数是次浊入声字)。如果把这些字放到去声字重新计算次浊入声字归入去声的比例,就会发现平邑与其他7个方言点无异。全浊入声字归入阳平的比例从67.4%到90.2%不等,即使是比例最小的日照陈疃(67.4%),也达到了三分之二。胶辽型清声母入声字主要归入上声,次浊声母入声字主要归入去声,全浊声母入声字主要归入阳平。其中,清声母入声字归入上声的比例从61.8%到78.5%不等;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入去声的比例从82.6%到89.6%不等;全浊声母入声字归入阳平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70.3%、74.8%不等。中原-冀鲁过渡型(费县1个点),次浊入声字61.7%归入去声,33.9%归入阴平。冀鲁-胶辽过渡型(莒县城阳、日照黄墩两个点),清入字分别有51.6%、39.6%归入阴平,36.4%、38.2%归入上声。中原(新B)型清入、次浊入22.2%、27.6%归入阴平,59.7%、44.0%归入上声,全浊入75.2%归入阳平。
从定量的角度可以看到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清、次浊入声字分派的地理渐变性。我们自西向东选取邳州、郯城、临沭、莒南十字路、莒县城阳和五莲许孟6个方言点来观察清入字、次浊入字分派到阴平和去声的情况,可以看出,从邳州到五莲许孟,清入字归入阴平的比例呈渐减的趋势:84.5%>79.4%>76.1%>69.4%>51.6%>4.9%,与清入字相反的是,次浊入声字归入去声的比例呈渐增的趋势:17.4%<18.7%<30.4%<86.1%、77.8%<89.6%。二是古入声字分派比例的波动跟普通话的影响程度也有关系。例如全浊入声字归入阳平的比例在表5的36个方言点尽管没有地理上的渐变性,但不同方言点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从65.6%到90.2%不等。这一比例的波动与归入去声的比例呈反比关系。实际上,这是由于普通话影响导致的:普通影响越大,全浊声母入声字归入去声的比例越高,归入阳平的比例也就越低,反之亦然。
4.2.2 江淮型之间的演变关系
江淮(古)型、江淮(新A)型、江淮(新B)型之间的演变关系如下:
江淮(古)型到江淮(新A)型是调值上的变化,由短促的高调变为升调:5>45/13/34/35,5为高短调,45调值略升,时长稍长,13/34/35调值为升调,时长更长一些。从5变为45再变为13/34/35,这是入声舒化的一种方式。
江淮(古)型到江淮(新B)型兼具调类和调值的变化。据《江苏省志·方言志》(1998:28),“泗洪的入声字有150个左右脱离入声,调值由5变为13,向阴平调靠拢,形成一个过渡性调类”。伍巍(2006)、冯青青(2018:198-202)都赞同这一观点。冯青青(2018:201-202)还认为这个过渡性调类最终会归入阴平调。我们可以把江淮(新B)型的两个入声调称为入声A和入声B,A是舒调,B是促调。下面穷举泗洪瑶沟AB两个入声的辖字如下页表6所示。
从下页表6可见,甲类韵母次浊入字都归在入声A;清入字既归入声A也归入声B,以归入声A为主;全浊入字i、u、y归入声B,既归入声A,也归入声B,以归入声B为主。乙类韵母除ʊ韵母有两个次浊入声字归入入声A外其它都归入入声B。因此,江淮(新B)型入声A是自身舒化演变的结果,江淮(新B)型原来只有一个带喉塞尾的入声调,后来有部分字舒化成了另一个调。这种舒化有以下两个语音条件:一是韵母条件,即甲类韵母大部分字都已舒化,而乙类韵母只有个别字发生了舒化。从音值上看,主元音低的韵母()入声字更容易读为舒调,主元音高的韵母(iʊ、ye)入声字更容易保留促调。、i、u、y的主元音都是中、央的元音,这些韵母的入声字因为有、无介音而读为舒调、保留促调有别。至于如何从音理上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二是声母条件,从古音的条件看,甲类韵母的次浊声母字都发生了舒化,乙类韵母发生舒化的个别字也是次浊声母字。
表6 江淮(新B)型古入声分化情况表
4.2.3 中原型之间的演变关系
中原型方言古入声演变的关系如下:
由清、次浊入与全浊入两分变为中原(古)型,再变为中原(新A)型或中原(新B)型反映了古入声消失的过程:全浊入先行归入阳平,随后清、次浊入归入阴平或部分归阴平、部分归上声。
中原(新B)型古入声消失,但清、次浊入的归派方式比较特殊,大多数字阴平与上声自由变读,少部分字只有阴平或上声一种读音。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古入声在舒化时与阴平、上声调值上的接近形成的。苏晓青(2011)调查了罗阳、太平两镇的方言:老派入声、阴平和上声三分,古入声字今读的结果稳定;中派口里的阴入字部分或全部归入上声或阴平,呈摇摆状态;新派则古入声消失,以归入阴平为多。苏晓青(2011)还用实验方法比较了罗阳、太平两地老派发音人口中的阴平、入声和上声的调值。
图4 罗阳阴平、上声、入声基频图 图5 太平阴平、上声、入声基频图
从图6可见,罗阳方言、太平方言入声调值与阴平、上声调的调值非常接近,这是入声舒化后部分归入阴平调、部分归入上声调的音值上的条件。另外,老中新三派的差异反映了罗阳、太平方言阴入词汇扩散式派入阴平或上声直至消失的过程。
图6 罗阳、太平两地阴平、上声、入声的基频重叠对比图
文章调查点赣榆墩尚(刁疃村)在原来的罗阳乡境内(现在罗阳与墩尚两个乡镇合并为墩尚镇),与苏晓青(2011)的调查点的直线距离不到2公里。根据笔者的听感,中原(新B)型(赣榆墩尚)阴平和上声的调值很近似,因此,可以推测文章的调查点老派也是保留入声调,后来由于这个入声调与阴平、上声的调值接近,使得古入声归入阴平和上声两个调,且形成了大多数的入声字两个声调自由变读的情况。
5 方言边界线上的存古与创新
从图2可见,南京型、芜湖型、徐州型、济南型自东南向西、向北呈连续性分布,再考虑到这四种舒声调系统的链式变化,可以推测,声调的演变先是在西部、北部开始,然后向东南扩散,最终形成现在的分布状况。从图3可见,有入声方言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地区,有入声方言、无入声方言之间的界线分明。就有入声方言来看,江淮(古)型、江淮B)型都分布在有无入声的分界线上,而江淮(新A)型距离交界线较远,中原(古)型仅分布在赣榆石桥1点;就无入声方言来看,中原(新B)型分布在赣榆墩尚1点,正好处于有无入声的交界线上,另外,中原-冀鲁型、冀鲁-胶辽型也分别处于中原-冀鲁、冀鲁-胶辽的分界线上。
古入声读音类型的地理分布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方言交界线上兼有存古和创新类型:中原(新A)型、中原(新B)型、江淮(古)型、江淮(新B)型都集中分布在入声有无的交界线上,另外,作为创新型的中原-冀鲁、冀鲁-胶辽两种过渡型则分别处于中原-冀鲁、冀鲁-胶辽的分界线上。二是古入声读音类型在方言交界线地区的集中分布:仅赣榆、泗洪境内就分别有三种读音类型,新沂境内也有两种读音类型。另外,岩田礼和苏晓青(2004)报告的矫枉过正现象,Iwata(2006)报告的混淆形式也都是方言边界线上发现的语音现象。
那么,这些存古或创新现象为何恰恰保留在方言边界上?实际上,交界地区的方言兼具创新和保守两种特性:由于不断地受到邻接方言的影响,故总有变化的趋势(创新),但当发生变化时总有与此抵抗的力量起作用(保守)。古入声读音类型在交界线上的集中分布说明交界线上方言兼具创新和保守两种特性,而入声读音类型在泗洪、赣榆等边界地区的集中分布说明交界地区方言音变的剧烈性。
6 结语
文章以苏鲁毗连地区的47个方言点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舒声调系统、古入声的读音类型与演变,并对官话方言交界线上的存古与创新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舒声调系统有南京型、芜湖型、徐州型、济南型、扬州型5种读音类型,其中,南京型、芜湖型、徐州型、济南型的声调系统经历了链式变化过程。古入声的今读有江淮(古)型、江淮(新A)型、江淮(新B)型、中原(古)型、中原(新A)型、中原(新B)型、中原-冀鲁过渡型、冀鲁型、冀鲁-胶辽过渡型、胶辽型10种读音类型。江淮(古)型到江淮(新A)型是调值上的变化,江淮(古)型到江淮(新B)型兼具调类和调值的变化。由清、次浊入与全浊入两分变为中原(古)型,再变为中原(新A)型或中原(新B)型反映了入声消失的过程:全浊入先行归入阳平,随后清、次浊入归入阴平或部分归阴平、部分归上声。古入声读音类型在交界线上的集中分布说明交界线上方言兼具创新和保守两种特性,而古入声读音类型在泗洪、赣榆等边界地区的集中分布说明交界地区方言音变的剧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