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陕晋方言的“鱼入支微”与唐五代西北方音*

2022-03-21李华斌

语言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代用广韵开平

李华斌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提要 “鱼入支微”指中古的鱼虞韵读如止摄开口三等韵。这种现象不仅存在西南官话、江淮官话、湘语、吴语、客家话、赣语、徽语等,也存在甘陕晋方言中。追溯历史,唐五代西北方音也有这种现象。从唐五代方言地理考察,现今方言的“鱼入支微”现象不是单一源头的,而是多起源的。今吴语、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的“鱼入支微”现象和唐五代西北方音无继承关系。鱼部字与之部字读同是“鱼入支微”的根本类型,“虞(部分)入支微”和“鱼虞入齐祭”是扩展类型。鱼部字有两个层次,一个是通语层次,以官话为主,它的主元音先高化、圆唇化,再撮化;一个是方言层次,以西北方音、吴语等为主,它的主元音高化,其中少数字的高元音再复音化。

1 引言

汉语方言学界通常把中古止摄合口三等韵读如遇摄合口三等韵的语音现象称为“支微入鱼”,闽语、湘语、吴语、徽语、江淮官话、西南官话、赣语以及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不少方言中都存在这种现象。(1)吴语的这一现象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清《嘉定县志》:“归、龟呼为居,晷、鬼呼为举。”张光宇《吴闽方言关系试论》(《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顾黔《通泰方言韵母研究》(《中国语文》1997年第3期)提及吴语、闽语、徽语、老湘语和江淮官话有“支微入鱼”的现象。侯精一和杨平《山西方言的文白异读》(《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王军虎《晋陕甘方言的“支微入鱼现象”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报告了山西、陕西、甘肃方言有此现象。与“支微入鱼”相反的是,中古的鱼虞韵读同止摄开口的现象,仿前面的术语,暂称为“鱼入支微”。《韵补》:“古资雌疵思词一类,多与鱼虞等韵叶用。”(2)这些止摄开口字与鱼虞韵字叶用的情况中,既有“鱼入支微”,如西北方音;也有“支微入鱼”的现象,如闽语。见后分析。(吴棫1987:13下左)西南官话、江淮官话、湘语、吴语、客话、赣语、徽语等都有这种现象,如“娶麌”武汉白读hi(3)由于声调与本文的研究关系不大,所以各地方言都不标调型、调值。、苏州tshi、温州tsh、长沙hi、梅县tshi、双峰白读hi,“书鱼”温州s、阳江ʃi(王福堂2003:121-136);“去御”扬州kh,济南、西安、绩溪、万荣hi,南京、贵阳、崇明、khi,梅县hi(李荣2002:869-872);“女语”贵阳li,崇明i,银川、西宁mi(李荣2002:424-427);“梳鱼”贛语永修、修水、新干、莲花读s(孙宜志2007:182)。“鱼入支微”主要集中在舌齿音和喉音字上,唇音字很少有这种现象。甘陕晋的方言的舌齿音和喉音字也有这种现象,且可追溯到唐五代的西北方音。

2 甘陕晋方言的鱼入支微

2.1 甘肃方言

据张盛裕(1985)的敦煌方言调查,今老敦煌人说的敦煌城关话方言的“去御”白读hi。据李蓝(2014)的甘肃方言调查,甘肃除沙州、酒泉、民乐、西峰四个点外,其余的肃州、安西、玉门、张掖、武威、兰州、天水等20个点的“女语”“去御”的韵母为i。

2.2 陕西方言

陕西方言的这种现象在清朝就有记载。《同官县志·风土·方言》:“去御曰弃至。”(清·袁文官1969:197)。据张维佳(2005)的关中方言记载,鱼韵字如“去御”韩城白读、蒲城兴镇、铜川、商州、宝鸡、岐山、陇县的韵母是i。(详见张维佳2005:298,301,304,306,309,312,314)。“去御”西安白读i(王福堂2003:136)。

据王建领等(2019)的渭南方言调查,临渭渭北、临渭塬区、华州下庙镇、华州大明镇、华阴、富平、蒲城、白水、潼关、合阳、大荔沙底村、澄城良周村、澄城南社村的“去御”读hi。(详见王建领等2019:9,67,84,141,160,222,283,348,409,472,519,591,645)

据王建领等(2018)的宝鸡方言调查,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凤翔、扶风、眉县、岐山、太白城关的“猪鱼”“柱麌”“主麌”读、“除鱼”“初鱼”“锄鱼”读h,“书鱼”“鼠语”“竖麌”“树遇”读ʂ、“去御”读hi;凤县、麟游、陇县、千阳的“去御”读hi。(详见王建领等2018:7,64,124,185,242,305,341,397,457,518,582,640)

2.3 山西方言

据侯精一和温端政等(1993:28)的山西方言调查,沁县的“梨脂=驴鱼”,高平“梨脂”“驴鱼”“鱼鱼”的韵母为i”。据乔全生(2008:171)的晋方言调查,临汾、洪洞“去御”“与语或御”的韵母为i。

3 唐五代西北方音的鱼入支微

今甘陕晋方言的“鱼入支微”主要集中在白读中,表明它不是新出现的,而是存在已久。那么,它是什时候出现的?敦煌石室发现的汉藏对音、敦煌佛经音义、敦煌俗文学和愿文的别字异文等出土文献材料都表明,“鱼入支微”在唐五代的西北方音中已发生。

3.1 敦煌汉藏对音

从汉藏对音来看,中古的鱼韵对u和i,其中《大乘中宗见解》大部分对u,少部分对i,如“於”·u或·i;《阿弥陀经》大部分对i,如“诸”ci、“於”·u或·i;《金刚经》为i,如“诸”ci、“於”·i(罗常培2012:68)。藏文音译《寒食诗》残片的鱼韵字大部分对u,少部分对i,如“去”khi,“取”tshu,“如”zhu(高田时雄2005:54)。

3.2 敦煌佛经音义(4)敦煌佛经音义的用例包括页码和行数来自张涌泉《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支鱼互注4例

绮去(第5206页1行):绮《广韵》墟彼,支开上;去《广韵》丘倨,鱼去。

羇居(第5237页7行):羇《集韵》居宜,支开平;居《广韵》九鱼,鱼平。

羲虚(第5462页4行):羲《广韵》许羁,支开平;虚《广韵》朽居,鱼平。

恕施(第5667页12行):恕《广韵》商署,鱼去;施《广韵》施智,支开去。

(2)脂鱼互注4例

稚除(第5205页18行):稚《广韵》直利,脂开去;除《广韵》遟倨,鱼去。

贮至(第5206页1行、5634页15行):贮《集韵》展吕,鱼上;至《广韵》脂利,脂开去。

机去(第5237页2行):机《广韵》居履,脂开上;去《广韵》丘倨,鱼去。

咀至(第5276页5-6行):咀《广韵》子与,鱼上;至《广韵》脂利,脂开去。

(3)之鱼互注13例

俎值(第5205页11行):俎《广韵》侧吕,鱼上;值《广韵》直吏,之去。

懅其(第5237页3行、5238页10行):懅《广韵》强鱼,鱼平;其《广韵》渠之,之平。

拟语(第5238页17行):拟《广韵》鱼纪,之上;语《广韵》鱼巨,鱼上。

豫已(第5276页4行):豫《广韵》羊洳,鱼去;已《集韵》羊吏,之去。

豦记(第5462页4行):豦《广韵》居御,鱼去;記《广韵》居吏,之去。

忌巨(第5586页5行):忌《集韻》巨已,之上;巨《广韵》其吕,鱼上。

懅己(第5634页8行):懅《集韵》其据,鱼去;己《广韵》居理,之上。

储之(第5634页12行):储《广韵》直鱼,鱼平;之《广韵》止而,之平。

跱助(第5667页6行):跱《广韵》直里,之上;助《广韵》床据,鱼去。

虑里(第5705页3行):虑《广韵》良倨,鱼去;里《广韵》良士,之上。

(6)《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第5709页注11)认为“是熙的增旁俗字”。虚(第5705页3行):熙《广韵》许其,之平;虚《广韵》朽居,鱼平。

峙筯(第5724页1-2行):峙《广韵》直里,之上;筯《广韵》遟倨,鱼去。

(4)微鱼互注1例

脪(7)《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第5629页注376)认为“疑脪为晞或睎的讹俗字”。虚(第5590页18行):晞、睎《广韵》香衣,微开平;虚《广韵》朽居,鱼平。

(5)齊虞互注1例

3.3 《开蒙要训》的直音 (8)《开蒙要训》的直音用例见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41-142页)。

(6)之鱼互注6例 (7)脂鱼互注5例

颐(之平):馀(鱼平) 姨(脂开平):馀(鱼平)

厕(之去):楚(鱼上或去(9)楚《广韵》疮据、创举切,有上、去二读。) 痍(脂开平):馀(鱼平)

(之去):巨(鱼上) 梳(鱼平):师(脂开平)

(鱼上):志(之去) 贮(鱼上):至(脂开去)

锯(鱼去):己(之上)

(8)支鱼互注3例 (9)微鱼互注2例

(支开平)(10)《广韵》郎奚切,《集韵》鄰知切,《唐五代西北方音》(第142页注2)“今从《集韵》”。:驴(鱼平) 机(微开平):居(鱼平)

绮(支开上):驴(鱼平) 稀(微开平):虚(鱼平)

翅(支开去):鼠(鱼上)

3.4 敦煌俗文学的别字异文 (11)敦煌俗文学的别字异文见《邵荣芬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31-235页)。

(10)之鱼代用15例 与(鱼上):以(之上)

而(之平):如(鱼平)(12)“而如代用”和“如而代用”邵荣芬算2例。语(鱼上):以(之上)

之(之平):诸(鱼平)(13)“之诸代用”和“诸之代用”邵荣芬算2例。(11)支鱼代用7例

疑(之平):鱼(鱼平) 儿(支开平):如(鱼平)

诸(鱼平):之(之平) 枝(支开平):诸(鱼平)

如(鱼平):而(之平) 知(支开平):诸(鱼平)

於(鱼平):而(之平) 诸(鱼平):知(支开平)

於(鱼平):以(之上) 诸(鱼平):支(支开平)

喜(之上):虚(鱼平) 如(鱼平):尔(支开上)

已(之上):如(鱼平) 汝(鱼上):儿(支开平)

已(之上):与(鱼上)(14)“已与代用”和“与已代用”邵荣芬算2例。(12)微鱼代用2例

以(之上):与(鱼上)(15)“以与代用”和“与以代用”邵荣芬算2例。於(鱼平):依(微开平)

喜(之上):许(鱼上) 於(鱼平):衣(微开平)

与(鱼上):而(之上)

3.5 敦煌愿文中的别字异文 (16)敦煌愿文中的异字别文用例见李海玲《敦煌愿文别字异文材料所反映的语音问题》,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67-69页。

(13)之鱼代用10例 (14)脂鱼代用3例

於(鱼平):医(之平) 二(脂开去):如(鱼平)

而(之平):鱼(鱼平) 如(鱼平):二(脂开去)

以(之上):鱼(鱼平) 吕(鱼上):利(脂开去)

於(鱼平):以(之上) (16)微鱼代用4例

去(鱼去):起(之上) 虚(鱼平):希(微开平)

起(之上):去(鱼去) 於(鱼平):依(微开平)

与(鱼上):以(之上) 依(微开平):於(鱼平)

与(鱼上):已(之上) 衣(微开平):於(鱼平)

与(鱼上):矣(之上) (17)之虞代用3例

而(之平):如(鱼平) 其(之平):惧(虞去)

(15)支鱼代用6例 试(之去):树(虞去)

诸(鱼平):支(支开平) 树(虞去):似(之去)

如(鱼平):儿(支开平) (18)支虞代用3例

诸(鱼平):知(支开平) 知(支开平):珠(虞平)

除(鱼平):池(支开平) 殊(虞平):施(支开平)

支(支开平):诸(鱼平) 知(支开平):主(虞上)

知(支开平):诸(鱼平)

罗常培(2012:59、143)认为鱼半在i韵,半在u韵,在k组跟l母的后面多数读作u韵。邵荣芬(2009:235):“或者说鱼一部分字作-i,一部分字作-u,找不出条件,说明对音不一定可靠。不过如果我们把鱼韵字一律假定读作-y或-iu或其他什么音,又有什么办法解释这里鱼韵既同止摄开口相通又同虞韵相通的现象。”上述大量的鱼韵字读如止摄开口三等字,表明这绝非或然,应有实际语音基础。这并非对音不可靠,而是鱼韵字有文白两个层次,一为通语层,一为方言层,就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平山久雄(1995):“与其把这看作是同一种汉语语音(例如-y)的两种写法,不如认为它反映着当时西北方音中鱼韵字的文、白两种读音:-u代表文言音-y(与虞韵字同音),是从长安 一带借过去的;(17)是否从长安借过去值得商榷,因为今西安话的鱼韵字如“去”白读的韵母为i。如果认为它从通语中借过去,就更恰当。-i则代表白话音-i(或类似的音)。”

4 甘陕晋的“鱼入支微”与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关系

由上可知,今甘陕晋方言仅部分鱼、虞韵字转入止摄开口,涉及的鱼韵字甘肃有“去”“女”,山西有“驴”“去”“与”,陕西有“猪”“除”“初”“锄”“书”“鼠”等字,涉及的虞韵字陕西有“树”“柱”“主”“竖”等字;而唐五代西北方音的鱼虞韵与止摄开口互注、代用有92例,涉及的鱼虞韵字多,分布较广。王军虎(2004)认为晋陕甘方言的止摄合口三等字读如遇摄合口三等字与唐五代西北方音有继承关系。与此类推,是否“鱼入支微”也有这种继承关系?

首先,今甘陕晋与唐五代西北的“鱼入支微”的方言地理范围基本相同,语音特征相似,都以转入支微的鱼韵字为多,而虞韵字相对较少。其次,唐五代关中、太原等地的诗韵也有这种现象,可与敦煌遗书互证。

据储泰松(2002)对关中文人的用韵研究,唐五代时期,关中文人有鱼韵叶止摄开口的现象,如李瓘(?-747年,唐高宗孙)《乐九成赋》叶“子止水旨视旨沮语美旨”,李庾(生卒年不详,(18)马积高考证作于830或831年。李唐宗室)《两都赋》叶“居鱼基之”,白居易(772-846年,曾祖迁居陕西下邽(19)白居易祖籍太原,曾祖迁居陕西下邽,生于河南新郑。虽然出生在河南,受家庭的影响,但带有关中方言音的可能性较大。)《和自劝二首之二》叶“水旨起止子止女语纸纸史止止止死旨”,杜光庭(850-933年,长安人(20)(宋)陶岳撰《五代史补》卷一《梁杜光庭入道》云:“杜光庭,长安人。”杜光庭的籍贯还有天台、括苍、处州等说法,如(宋)陈耆卿《赤城志》卷三十五《人物(四)》云“杜光庭字圣宾,天台人或曰括苍人”,(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二云“广徳先生杜光庭,处州人”。杜光庭是否为长安人,存疑。从储泰松,暂列为关中人。)《生死歌诀》叶“止止义寘炁未泪至起止指旨去御”。

据丁治民(2006:51)对唐末的太原人唐谚谦(?-893年)的用韵研究,他有鱼虞韵叶止摄开口的情况,例如:《采桑女》二十7680叶“蚁纸嘴纸女语雨麌”,又叶“时之迟脂胥鱼丝之”;《咏葡萄》二十7680叶“栩麌雨麌起止”。

由于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塞,人口流动大,加之战争、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今敦煌方言与唐五代西北方音已有很大不同,这种继承关系就存在或然性。鉴于陕、晋大范围的“鱼入支微”现象与唐五代关中、太原等的诗韵相合,这就表明这种继承关系并非偶然。因此,从方言地理、语音特征等多点偶合推测:今甘陕晋方言的鱼韵读如止摄开口是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直接后裔。今甘陕晋“鱼入支微”的现象明显比唐五代西北方音要少,主要由千年来的语言接触造成,强势的官话影响致使曾经相对普遍的方音现象如今斑驳点缀在白读层中,且逐渐变少的趋势明显。

5 其他各地的“鱼入支微”与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关系

李如龙和辛世彪(1999)认为“现今南北方言中的‘全浊送气’的特点都应该说是有源流关系的,换言之,都是从古代秦晋方言承传下来的”。与此类推,是否现今南北方言的“鱼入支微”的现象是从古代秦晋方言承传下来?以唐五代时期吴语区的鱼虞与“止摄开口和齐”叶用的情况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皇甫冉(717-770年,润州丹阳人)《赋得檐然》叶“意志驶止去御”(孙婕和尉迟治平2001)。戴叔伦(732-789年,润州金坛人)《松鹤》叶“细霁去御”(刘根辉和尉迟治平1999)。褚遂良(596-659年,杭州钱塘人)《唐太宗皇帝哀策文》叶“閟至宇麌”(鲍明炜1986:96)。王周(五代,明州奉化)《自喻》叶“器至志志赋遇意志试志味未地至据御寄寘辔至畏未避寘沸未纬未讳未喻遇虑御致至庇至媚至悴至智寘”(陈海波和尉迟治平1998)。

止摄开口与鱼韵叶用反映的是“鱼入支微”(鱼韵读i)或“支微入鱼”(支脂之读u),《老学庵笔记》卷六:“四方之音有讹者,则一韵尽讹……吴人讹鱼字,则一韵皆开口。”(陆游1997:77-78)从陆游的记载看,吴语区的止摄开口与鱼韵叶用反映的是“鱼入支微”的现象。

总之,通过抽查唐五代时期的韵谱等,发现“鱼入支微”除了有西北方音外,还在吴语中存在,因而它是多点分布,因而可推测:其他各地“鱼入支微”的现象并非是从唐五代西北方音传承下来的。

另外,唐宋时期鱼虞与止摄开口和齐的互叶还有蜀、益阳、庐江等地。如苏轼(1037-1101年,眉州眉山人)《王定国砚铭二》第一韵段叶“雨麌似止”,李道传(1170-1217年,隆州井研人)《谒和靖先生虎丘祠堂》叶“知支之之持之斯支幾微厘之梯齐为支驰支归微词之渝虞”(刘晓南2012:123),齐己(863-937年,潭州益阳人)《喜彬上人见访》叶“师脂虚鱼居鱼疏鱼蕖鱼”(徐朝东2019),许坚(晚唐五代,庐江人)《题胡氏华林书院》叶“居鱼书鱼庐鱼欺之”(徐朝东2019)。(21)《题胡氏华林书院》:“尽说灵踪好画图,幽奇高尚义羣居。山林总是神仙隐,礼乐爰修周孔书。解驾十年惟壮士,担簦千里结名庐。功成霄汉非常事,对此那堪不我欺。”徐朝东把“庐”字归入模韵,因而认为首字“图”入韵。其实“庐”字为鱼韵字,可能首字“图”不入韵。至于它们反映的是“鱼入支微”还是“支微入鱼”,目前材料缺乏,还不易确证。

6 “鱼入支微”的顺序及音变模式

从唐五代的方言地理考察,“鱼入支微”的现象不是单一源头的,而是多起源的,时间越往后,“鱼入支微”的类型越多。中古时期的鱼入支微是基本类型,鱼入齐祭是扩展类型。但透过“鱼入支微”的复杂形式,可发现上古的鱼部字与之部字读同是“鱼入支微”的根本类型。从《王力上古三十韵部常用字归部表》看,上古的鱼部字包括中古的鱼韵、虞韵字(如“雨父于宇无武”)等,因而它在中古的表现是鱼虞(部分)与之韵的元音相同。

从上古韵部看,之部与鱼部近,与支、脂、微部远。《诗经》就有之鱼合韵的现象,如《墉风·蝃蝀》叶“母之部雨鱼部”,《小雅·巷伯》叶“谋之部者鱼部虎鱼部”(王力2004:28)。两汉时期,《淮南子·俶真》叶“野鱼部圄鱼部宇鱼部雨鱼部父鱼部女鱼部志之部”,司马相如(蜀人)《子虚赋》叶“虚鱼部駼鱼部骐之部”,王襃(蜀人)《洞箫赋》叶“子之部父鱼部”,枚乘(淮阴人)《七发序》叶“处鱼部母之部父鱼部所鱼部厚侯部暑鱼部”,堂溪协(颍川人)《开母庙石阙铭》叶“治之部隅(22)“隅”字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77页)归侯部。鱼部祺之部之之部”,罗常培和周祖谟(2007:81)认为“推想汉代四川和江淮汝颍之间之鱼两部的元音可能比较接近”。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鱼虞混同,一些非上古鱼部的虞韵字如“主取树”在方言中就与之韵混同;“(北人)以紫为姊”,支、脂混同,吕静《韵集》、夏侯咏《四声韵略》的脂、微大乱(23)《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的韵目“脂”下注“吕、夏与微大乱”,见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1983年,第537页。,《广韵》的第五支下注“与脂之同用”,因而鱼虞在方言中就与支脂之微逐渐混用起来。隋唐及以后,止摄三等韵与齐祭韵混同,因而齐、祭韵字和止摄开口字在方言中就开始与鱼虞韵字读同,如戴叔伦《松鹤》叶“细霁去御”(刘根辉和尉迟治平 1999)。

从《诗经》的“鱼之合韵”来看,上古的墉等地就存在这种现象,因而唐五代鱼虞韵读如止摄开口韵呈现多点分布的状态,现代方言多点分布的范围更广。上述问题的核心涉及鱼部字的历史音变。鱼部字有两个层次:一个是通语层次,以中原官话等为主,它的主元音先高化、圆唇化,再撮唇化,即a>>o>u>y;一个是方言层次,以西北方音、吴语、湘语等为主,它的主元音高化,即a>>ʌ>>>>i(潘悟云2000:203)。“驴”等少数字的高元音再复音化,如i→ei。(24)今晋方言的武乡、和顺、临县“驴”读luei(见《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第28页),滋生了合口介音,这与声母发音特点有关。一般来说,声母辅音阻塞部位越后,合口u的特点越明显,即唇音<舌尖音<舌叶音<舌面音<舌根音<小舌音<喉音。唇音可开可合,l是舌尖中音,发音部位紧随唇音,因而在方言中有时也可开可合,开口如“虑”长沙、阳江读lei(见《汉语方音字汇》第132页)。

7 余论

止摄开口与遇摄叶用的情况另有“支微入鱼”的现象,需加以区别。闽语有止摄开口的精组字读u或y的现象,“子”厦门、建瓯的文读tsu,福州文读tsy;“斯”厦门、建瓯su,福州sy(王福堂2003:57-59),这样它就可以与模鱼虞韵相押。其实宋代就有这种现象,如邓肃(1091-1132,南剑沙县人)《进花石诗状》之十叶“禹麌此纸子止”,高登(1104-1148年,漳州漳浦人)《东坡像赞》叶“履旨子止古姥死止”,林亦之(1136-1185年,福州福清人)《(祭)林斯容》第三韵段叶“此纸耳止苦姥”(刘晓南1999:182)。《韵补》:“事,本仕吏切,古有一音,如今世俗所读与御遇相叶。”(吴棫1987:86上左)吴棫是福建武夷人,他把所有止摄开口字与遇摄叶用都说成是止摄字另有一音,与闽地的俗音相同,这是他用自己的方音来猜测止摄开口字的读音,部分有误。“鱼入支微”的音变形式是鱼虞韵读同止摄开口,“支微入鱼”的音变形式有止摄合口读如鱼虞韵、止摄开口读如鱼虞韵的两种。总之,从音变形式来看,“鱼入支微”和“支微入鱼”受制的音变规律是止摄与遇摄三等读同。

猜你喜欢

代用广韵开平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代用币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研究——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
明代韵书《并音连声字学集要》又音考察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代用茶中铅含量检测分析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古镇开平
从《离骚》看《楚辞补注》与《广韵》反切注音的差异
犊牛代用乳的选择及应用
采用混兑油料作为液压油代用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