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代用币
2021-08-24张亚威北京
张亚威 (北京)
18 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给人类历史带来巨大变革。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将人力、畜力从生产中解放出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生产,并由此推动了资本、劳工和管理的系统化和合理化应用。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除了抽水马桶、蒸汽机车和轮船,还有一枚枚小巧精美的代用币。代用币(token)和法定货币的硬币(legal tender coin)最大的不同是:代用币通常由非官方的团体、组织和个人发行,流通和使用范围有限,发行量较小;法定货币则由政府机构发行,可自由兑换商品。代用币的种类繁多,用途各不相同,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商人和企业发行,用于日常交易的称为贸易代用币(trade token),正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代用币产生的原因
英格兰使用代用币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亨利四世统治时期的1404 年,下院就向国王请愿“发行铅质代用币来解决硬币不足的问题”,亨利五世(1509-1547)时期也有文献称“私人代用币通常用于补充银币的不足”。到了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时期,人们抱怨私人代用币已经多到泛滥的地步。这些代用币以铅、锌、铜锌合金甚至皮革制成,粗劣的材质有损王权的形象。但是小额硬币短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当时最小的流通硬币是银质的半便士(halfpenny),这种银币太小、不便携带,用于日常交易却又价值过高。1613 年,詹姆士一世命哈灵顿勋爵发行“足够的铜法新代用币(Farthing Tokens of Copper)”[1]。此举让贵族获利颇丰,据估计,仅哈灵顿勋爵的总净收入就有2.5 万镑。但哈灵顿的代用币仅3 克重,制作粗糙,极易伪造。市面上随即出现大量假币,商人不愿使用,人们开始想办法自己生产代用币。
商人开启了非官方代用币的先河。他们用黄铜或青铜制作代用币,形状五花八门,有圆形、矩形、八边形甚至心形,面值以半便士和法新为主。他们在代用币上打上自己的戳记,这个做法很快流行开来。据不完全统计,全英国有12000 种各式代用币,仅在伦敦一地就有3500 种[2]。这些以基本金属制成的代用币当年被伊丽莎白女王认为有损王室高贵形象,此时却在日常交易中广受欢迎。有很多代用币流传至今,反映着当时的生活面貌,成为历史的见证。
哈灵顿勋爵发行的铜法新代用币
阿平厄姆路特兰郡1688 年的半便士代用币
随着代用币的广泛使用,问题也随之而来。代用币只在特定的地区使用,对商人非常不方便。另外,一些不法分子发行代用币后旋即潜逃,商人无法将手中的代用币兑换为可使用的银币。这种诈骗行为在伦敦和其他大城市尤为普遍[3]。无节制发行带来的滥用、作伪和减重问题正在动摇人们的信心。1672 年,英国枢密院下决心整治不法行为,官方发行了带有君主头像的法新和半便士,这些铜币在一段时间内将代用币排挤出流通领域。1672 年后的国家政策坚持铜币必须足重,这意味着铜币的价值基本等于金属的价值加上制造成本,而不是“名义价值”。这种政策从另一方面鼓励人们将铜币剪切、熔化,做成更轻的假币。政府不得不频繁重铸铜币,对铜的需求增加导致铜价上涨,将铜币熔化、出口变得有利可图。
问题并不止这些,这种新铜币的投放不均造成了日常使用的不便,当局并不想进一步解决小额硬币不足的问题。经济学家T.S.阿什顿认为“法定货币的供应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的扩张,硬币短缺问题在支付薪水和零售交易中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社会的不和谐。向财政部负责的皇家造币厂应该承担部分责任,它保留了斯图亚特时代特权企业的很多特点。”[4]然而对造币厂厂长来说,生产金银币远比小额硬币利润丰厚。造币厂没有自己的分销系统,将数目庞大的硬币运送到英国各地耗资巨大,特别是偏远地区,还要提防劫道的山贼流寇。
此外,还有一个让造币厂对生产铜币兴趣寥寥的原因,那就是在18 世纪人们普遍认为铜不适合制作硬币。1757 年,化验员约瑟夫·哈里斯(Joseph Harris)在《钱币和硬币》一文中指出:“铜不适合用来制作钱币,但可以作为代用币使用,以取代切割成小块的银币,也可用于国内的小额交通费。”[5]
小额硬币长期供应不足导致的一个后果是一些工厂主不得不用临时凭证、记工分甚至实物冲抵等方式支付工资,统称非货币工资制(truck system)[6]。它有两个特征:其一,用这些替代形式支付的工资,其价值往往低于用现金支付的工资;其二,工人并不愿意接受非货币工资,因为他们不能自由地处置自己赚来的钱。比如,工人用临时凭证只能在工厂所属的商店购买商品,而价格往往高于市场价。工人们对此多有抱怨。[7]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货币短缺引起的,但是当货币充足时,这种工资制也没有终结,一直延续到19 世纪。
假币的泛滥
正面文字是“George Reigns”的代用半便士
大量发行的半便士和法新在17 世纪最后几年满足了公众的需求,1702-1717 年间造币厂没有生产新的铜币。随着经济稳定缓慢的发展,对铜币的需求持续增加。从1718 年开始到1754 年(1725-1728 年除外),造币厂再次开工生产,每年生产额在1000-10000镑。但这并没能阻止假币的泛滥,据估计,在1753 年流通中的铜币只有不到40%是真的。1742 年之后又出现了一种所谓“代用半便士”(evasion halfpenny)。根据当时的法律,只有和法定货币的君主头像面一模一样的才称为假币,除此之外都算代用币,不受法律制裁。作伪者只需要将法定货币稍加改动既可。举例来说,政府发行的乔治二世半便士正面文字为拉丁文“Georgivs II Rex”,而高仿半便士的文字通常是英文“George Rules”“George Reigns”或“George Sus-Sex”。这种代用币的接受程度很高,一方面是因为铜币匮乏,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文盲率很高,大部分人不识字,只要长得和官铸币差不多就分辨不出来[8]。
宽松的法律刺激着私铸、盗铸行为。1780 年,市面上的官铸币数量仍然低于50%;到了1787 年,只有不到1/3 的流通币是官铸。皇家造币厂决定将生产铜币的业务转交给私人,马修·博尔顿就是其中之一。博尔顿来自伯明翰,那里是英格兰的制假中心之一,币坯在伯明翰制作完成后运往伦敦压印图案。18 世纪80 年代中期,博尔顿的索霍工场(Soho Manufactory)开始涉足铸币业务,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生产铜币,但是他拒绝生产假币,尽管假币产业利润丰厚。他说:“我会尽一切努力整治伯明翰铸币产业的弊端,但绝不会指控告发某些人。”[9]1788 年,博尔顿成立了索霍造币厂(Soho Mint)。
最早比较正式铸造的代用币可能是来自西兰开夏Halsall 山谷中的棉花工厂,工厂主是查尔斯·莫尔当(Charles Mordaunt)上校。1783 年,他的助手约翰·穆恩(John Moon)提议发行1 便士和2 便士铜币以解决支付工资的问题,现在存世的只有1 便士[10]。Halsall Penny 一面是纹章,另一面是面值,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信息,我们无从得知发行时间、雕刻师和造币厂。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是博尔顿的索霍工厂生产的,因为1783 年他还没有成立造币厂。不过索霍工厂倒是从1775 年就生产砝码,硬币和砝码差别不大,亦或是索霍厂雕刻了模具由其他工厂生产?我们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Halsall Penny 开启了18 世纪代用币的黄金时代[11]。
莫尔当上校的Halsall Penny
代用币的黄金时代
博尔顿与改良蒸汽机的詹姆斯·瓦特合作开办企业。机器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钱币生产的效率。1787 年,急剧增长的铜价让皇家造币厂打消了恢复生产铜币的想法。此时距上一次生产铜币已经过去了14 年。市场对铜币的需求依然旺盛,各种代用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大企业发行的贸易代用币因制作精良且重量足,信誉良好,被人们广泛接受。制造者将赎回地址铸在边铭上,人们可以到指定地点兑换银币。而那些不太著名的小企业发行的代用币认可度较低,流通范围也小得多。一些不太负责任的厂商发行的代用币没有严格的标准,他们只想盈利。这些质量较低的代用币几乎不能保证赎回,也很少有足重的。商人们携带各种代用币穿梭于英国,商店店主根据发行者分类储存代用币,以便商人兑换和赎回。
代用币的浪潮席卷英国,一时间涌现出各式各样的代用币,有的甚至连发行者和发行时间都无从考证。代用币的流行还催生了一批收藏家,他们痴迷于收藏真品或初铸版。从这时候开始,代用币和钱币(coin)、纪念章(medal)、勋章奖章(order and decoration)一起构成了币章收藏的四大门类。看到了商机,代用币厂家开始成系列地制作代用币,彼得·肯普森(Peter Kempson)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肯普森原是制作纽扣的,后来成为代用币生产商,他发行了一系列建筑题材的代用币,包括教堂、公共建筑、大学的学院等。肯普森的产品设计美观,工艺精湛。
代用币根据直径大致可以分成三类:法新(21mm)、半便士(29mm)、便士(34mm)。这些代用币题材广泛,本文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为大家介绍。
工业
铜矿主托马斯·威廉姆斯(Thomas Williams)在1787 年开始生产自己的代用币。威廉姆斯在安格尔西有自己的铜矿,他生产的代用币制作精美,正面是德鲁伊头像,以橡叶环绕,背面是公司名称的花体字母PMCo(Parys Mine Company)。威廉姆斯共生产了约3000万枚代用币,重约300 吨。
然而,威廉姆斯代用币尚不能代表英国的工业化进程,钱币的图案没有展示他们的工作地点和生产工具。其后发行的代用币则为人们展示了工业技术的进步。
工业大亨约翰·维尔金森(John Wilkinson)也在1787 年开始生产代用币,他将自己的头像放在正面,整体布局与带有君主头像的官铸币非常相似,想借此表明自己就是“钢铁世界的国王”。背面的图案是一名正在锻造钢铁的工匠。维尔金森发明了一种精密镗床,可以将铸铁锻造成圆柱形,这项发明助力了世界上第一座铁桥和第一艘铁船的建造。博尔顿和瓦特的蒸汽机部件也从中受益。博尔顿在伯明翰也帮维尔金森生产了一些代用币[12]。
威廉姆斯的矿业代用币
维尔金森的工业代用币
英格兰北部麦克斯菲尔德的查尔斯·罗(Charles Roe)也发行了很多带有自己头像的代用币,背面手持钻头和齿轮的女性形象显然是在刻意模仿不列颠尼亚女神。罗拥有纺织工厂和铜矿,当地的教堂里有他的纪念碑,记述了他的贡献。
矿场是代用币使用大户,除了维尔金森和查尔斯·罗所在的安格尔西矿场,还有威尔士的卡马森钢铁厂。卡马森代用币的设计者是汉考克,他设计的是工厂内部场景,透视场景通过高超的雕刻技术表现出来,墙面上的每一块砖和屋顶的横梁都清晰可见。工人们正在用新技术冶炼钢铁。
另一个展现工业技术革新的杰作是位于爱尔兰的都柏林轧钢厂代用币。两名工人正在向轧辊输送钢条,后面是巨大的飞轮。
都柏林轧钢厂代用币
斯塔福德郡Withymoor Scythe Works 工场的代用币设计也非常美观,主图案是锻造间的横梁蒸汽机,巨大的杵锤正在使钢材成型。
查尔斯·罗的代用币
卡马森的钢铁厂代用币
Withymoor Scythe Works 工场的代用币
肯普森发行的带有索霍工厂建筑外景的代用币
博尔顿的索霍工厂也出现在肯普森的建筑系列代用币上。很多大工厂主将他们的工厂设计成贵族宅邸的样子,蓄水池被巧妙掩盖成人工湖。
什罗普郡发行了纪念科尔布鲁德尔铁桥的代用币。正面的文字是“公元1779 年竣工,跨度100 英尺”。背面是凯特利运河的斜面,这个斜面的作用是方便煤矿装货卸货。今天,在铁桥博物馆里仍然记载着建造者亚布拉罕·达尔比(Abraham Darby)和他同事们的光辉业绩。
同时期桑德兰的维尔茅斯铁桥也非常著名。这座建于1776 年的铁桥耗资4 万镑,跨度236英尺(72 米),高度100 英尺(30 米),耗费260 吨铁。
工业技术的革新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很多工业题材的代用币都显示出勃勃生机。
肯特的阿普尔多尔代用币正面图案是农民背着一袋谷物走向风车,背面图案是狮子和羔羊卧在一起,环绕的文字是“和平无邪且丰裕”(peace innocence and plenty)。
诺里奇、普利茅斯和黑弗里尔等地的代用币则以传统的织布机为主要题材。这枚普利茅斯的代用币正面是老式的手工织布,背面是改良后的织布机。
什罗普郡的铁桥代用币
桑德兰的维尔茅斯铁桥1 便士代用币
肯特的工业代用币
普利茅斯的代用币
黑弗里尔的代用币也是织布图案
社会与政治
在18 世纪末的社会变革中,代用币成为了活动家们最好的宣传政治理念的工具。当时最著名的莫过于托马斯·斯宾塞(Thomas Spencer)了。1750 年,他生于纽卡斯尔,20多岁时就热衷于政治活动。他不满于社会不公平现状,沉浸于乌托邦式的幻想中,主张废除土地和财产私有制。1793 年他创办了《猪肉》杂志[13],他还在英国重印美国革命家托马斯·潘恩的《人权论》。斯宾塞制作了很多种代用币宣传他的思想。图案的主要设计者是查尔斯·詹姆斯(Charles James),斯宾塞的朋友托马斯·比伊克(Thomas Bewick)也提供了无私的帮助。斯宾塞的代用币大约使用了68 种不同的模具,图案有上百种组合。
斯宾塞的“猪肉”半便士代用币
斯宾塞的半便士代用币,正面图案是手脚被绑住的人
斯宾塞的“痛苦的终结”代用币系列之一
其他社会团体则用另一种方式缓和阶级矛盾,增进社会和谐。坎特伯雷是罗马天主教会在英国最早的落脚点,英国国教—英格兰圣公会的最高主教所在地即坎特伯雷座堂。坎特伯雷发行的这枚代用币正面是教堂外景,环绕文字“同心、和好、睦邻,善待所有人”,背面是坎特伯雷的城徽。
诺里奇发行的代用币正面是一艘帆船,背面是不列颠尼亚女神,环绕文字“祝老英格兰繁荣”。
London Corresponding Society 发行的代用币正面是一捆木棍和四个人,寓意人们要团结,背面是衔着橄榄枝的鸽子。
坎特伯雷的半便士代用币
诺里奇的半便士代用币
London Corresponding Society 的半便士代用币
交通
运河、公路和铁路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以交通为题材的代用币却很少。詹姆斯·布林德利(James Brindley)没有受过教育,却修建了连接曼彻斯特和沃尔斯雷的运河。这枚代用币正面是一个背着棉花的人,背面的文字是“航行成功”(Success to navigation)。此外,格洛斯特-伯克利运河、泰晤士-塞文运河以及斯托特航道都成为了代用币的题材。这些小小的代用币彰显了开凿运河先行者的伟大功绩。
布林德利的运河代用币
泰晤士-塞文运河半便士代用币
反映公路交通题材的是约翰·帕尔默(John Palmer)的邮件马车代用币。正面图案是一辆飞奔的马车,下方文字是“为了拓展业务和保护财产”(TO TRADE EXPEDIN &TO PROPERTY PROTECTION),背面是公司名称的花押。这家公司的口号是“邮件业务通达全国”。
伦敦的“双颈鹅”马车旅店老板威廉·沃特豪斯(William Waterhouse)发行了带有自己公司标志的代用币,这家公司以“速度、规范、安全”(Speed,regularity and security)作为座右铭,1867 年停业。
帕尔默的马车代用币
沃特豪斯的“双颈鹅”马车代用币
商人
工业革命催生了繁荣的商品经济,店主和小零售商纷纷发行代用币作宣传,这也是最早的广告雏形。伦敦的书商詹姆斯·莱金顿(James Lackington)自称卖的是“全世界最便宜的书”,他有大约10 万册书的库存,他的经营场所以“缪斯神庙”著称。莱金顿发行了大约70 万枚代用币,是伦敦商人中最多的。
马具商凯利(Kelly)的代用币正面是佩戴整套挽具的马和驯马师,背面是骑手的装备,下面还有一把雨伞。雨伞是18 世纪中期乔纳斯·汉韦(Jonas Hanway)从波斯引进的。然而当时的车夫认为雨伞对他们的职业是个威胁,因为雨天会带来更多的生意,有了雨伞,人们就不会再坐车了。
莱金顿的书店代用币
凯利的马具代用币
还有很多代用币是纪念奴隶贸易改革家约翰·霍华德(John Howard)的。朴茨茅斯发行的一种代用币的正反面分别是霍华德的头像和他的纹章。他一生致力于研究英国和世界的监狱。1777 年他出版了《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国家监狱》一书,影响深远。
巴斯也发行了纪念霍华德的代用币。正面是他的头像,背面主图案是一个慈善的形象指引着孩子走出监狱,孩子手持巨大的钥匙,光芒中出现“走出去”(Go forth)字样。边缘环绕文字“别忘了监狱里还不起债的人”(Remember the debtors in gaol)。这引起了对监狱里穷苦人的关注。这些人无法还清债务,就要在监狱里度过余生。
约西亚·韦奇伍德(Josiah Wedgwood)在1786 年设计了一枚反对奴隶贸易的代用币。这枚币的正面是一个作祈求状的黑奴,手脚被铁链锁着,环绕文字“我难道不是人和兄弟吗”(Am I not a man and a brother)。背面是两只握紧的手。这枚代用币作为“反对奴隶贸易协会”的徽章卖出了几千枚。
在煤气普及以前,鲸油一直作为照明材料。工业革命使煤气得到了普及,但并没有完全取代鲸油。原因是使用煤气要铺设管道,成本高昂,煤气一般只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使用,而人口稀疏的市郊和乡村仍然依赖鲸油。伦敦的鲸油商人约翰·富勒(John Fowler)发行了一枚鲸油代用币。18 世纪的捕鲸业是个危险的行当。正如这枚代用币所表现的,捕鲸人挤在一条小船上,与巨大的鲸搏斗,另一面突出描绘了捕鲸人的粗犷外形。
零售商们也挖空心思在代用币上做文章,宣传自己的产品。萨默赛特郡巴斯的M.Lambe &Son 杂货店用骆驼、印度等东方元素宣传自己的商品。这枚代用币的正面是一只在烈日下跋涉的骆驼,环绕文字“茶叶、咖啡、香料和糖”,背面是一幢印度风格建筑。
M.Lambe &Son 发行的半便士代用币
经营动物园的皮德科克(Pidcock)为动物博览会发行了一系列动物题材的代用币。这些代用币两面都是动物的形象。
朴茨茅斯发行的纪念霍华德半便士代用币
巴斯发行的纪念霍华德的代用币
韦奇伍德的反对黑奴贸易代用币
富勒的捕鲸代用币
皮德科克博览会的动物代用币
代用币浪潮来的快去的也快,18 世纪晚期铜价的上涨和战争的迫近导致大量足重的铜币被熔化。痴迷于收藏代用币的人越来越多,也导致市面上伪品猖獗,人们开始思考代用币的真正价值。局面的恶化让财政部终于下定决心。1797 年,马修·博尔顿接到了财政部的一大笔订单:他的索霍造币厂负责铸造1000 吨铜币,这就是著名的“车轮”铜便士。铜币缺乏的问题暂时得到解决了。然而好景不长,1805 年,铜价的突然上涨让博尔顿难以承受,大量车轮便士回炉熔化[14]。代用币的黄金时代结束了,虽然在19 世纪又有一个小高峰,但种类和数量都少了很多。
19世纪的代用币
劳工阶层的壮大使得民众对铜币的需求再次增加。从1811 年开始了一波新的代用币高峰。其中最大的代用币发行者是“钢铁大王”萨缪尔·费尔代(Samuel Fereday),他的企业有5000 名雇工。在他发行的200 多万枚代用币中,最多的是1 便士,这也反映了战争导致的通货膨胀。这一时期的代用币反映出了工业技术的进步,图案更多是高大的厂房和冒着浓烟的烟囱,萨德伯里铁厂、谢菲尔德的凤凰铁厂和罗斯科地方发行的代用币都采用了类似的设计,其中罗斯科地方代用币的厂房有14 个烟囱—这是当时英国最大的厂房之一。康沃尔的Scorrier House 代用币直白地说明了自己的三种产品:鱼、铜、锌,背面是煤矿工作设备,包括一台纽科门蒸汽机和一台卷绕机。
罗斯科地方1 便士代用币
康沃尔的Scorrier House 1 便士代用币
费尔代1812 年发行的 1 便士代用币
19 世纪代用币的另一个特点是银币的出现。英国自从1758 年就没有再铸造银币,除了1787 生产了5.5 万镑小额银币。银价长期居高不下,导致银币的命运和铜币一样:回收、熔化、出口。
1797 年,英格兰银行进口了370 多万枚西班牙银元,交给索霍造币厂打上乔治三世头像的戳记[15],当做流通币使用。这种打戳币易于仿造,因此很快被召回。博尔顿只好重新雕刻币模,新设计的图案完全覆盖原来西班牙银元的正反两面,这就是“英格兰银行银元”(Bank of England Dollar),面值5 先令。这种银元的生产从1804 年持续到1811 年(模具一直使用1804 年份)[16]。
1804 年“英格兰银行银元”
投放到市场的银币被少数人贮藏起来,造成了人们使用的不便。1811 年开始,英格兰银行计划发行66 便士、18 便士和3 先令三种银质代用币(66 便士未发行)。银币短缺问题暂时缓解了。当局认为大量有缺陷的小面额银币和铜币一旦宣布停止流通,穷人会非常不方便这会带来很大的麻烦。这就解释了1797 年为什么只发行1 便士和2 便士,而没有半便士。一开始,当局希望车轮便士能逐步淘汰流通中有缺陷的铜币,但它们体积过大,更好的方案是发行体积小的钱币。小巧的3 先令和18 便士银质代用币广受欢迎,这也激发了人们对非官方银质代用币的兴趣,为后续私人发行代用币铺好了路。
加盖乔治三世头像的西班牙银元
1811 年约克郡的1 先令银质代用币
1814 年英格兰银行3 先令代用币
代用币的尾声
私人发行的银质代用币成色较低,减重现象普遍,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贬值,人们不愿使用,转而将外国银币切割用于日常交易。对私铸代用币的抱怨和要求官方加强管理的呼声从纽卡斯尔蔓延至全国。1812 年,国会决定收回非官方银质代用币的许可。与此同时,皇家造币厂在博尔顿的指导下更新了设备。他提供了蒸汽机和一大批新设备,甚至还有技术过硬的质检员监督生产过程。1817 年,装载着造币厂生产的新版官铸币的货车,在军队的护送下,从伦敦驶向全国各地。至此,工业革命时期的代用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1812 年英格兰银行18 便士代用币
注释:
[1] 半便士(halfpenny)和法新(Farthing)是英国实行十进制以前的货币单位。詹姆士一世时期的半便士银币重约0.3 克,直径约10 毫米。法新是四分之一便士。公元10 世纪左右的盎格鲁-萨克逊人难以做出比1 便士更小的银币,人们在日常交易中不得不将银币切割使用。在将1 便士四等分之后,表示“第四部分”的词写作feorthing,后来变成古英语fourthling,最后变成farthing。大约从1297 年开始,爱德华一世为补充小面额流通硬币的不足,下令铸造1 法新银币。
[2][3] Peter Seaby,The Story of the English Coinage,London:B.A.Seaby Ltd.,1952,74.
[4] Jim Newmark,Trade Token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Shire Publications,1981,5.
[5] Peter Mathias,English Trade Tokens,London:Abelard-Schuman Ltd.,1962,14.
[6]“truck”在这个语境里是一种古老的用法,是“以物易物”“物物交换”的意思。truck system 通常指的是用非货币工资欺骗、利用工人的具体行为。
[7] George Selgin,Good Money:Birmingham Button Makers,the Royal Mint,and the Beginnings of Modern Coinage,1775-1821,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8,25.
[8] http://www.thecoppercorner.com/history/evasions_hist.html
[9] Samuel Smiles,Lives of Boulton and Watt,London:John Murray,1865,179.
[10] 约翰·穆恩写给博尔顿和瓦特的信原文如下:“先生们,尊敬的莫尔当上校的棉花工厂日益繁荣,我们却常常因好的铜材流失而难以给工人支付工资。上校命令我写信给你们,希望能提供铸造铜币的模具,面值分别为1 便士和2 便士……模具的一面是彼得斯堡(Petersbourgh)的纹章,另一面是Halsall 字样。既然你们熟悉新技术,我希望你们可以为上校制作这些模具。敬上。约翰·穆恩。”
[11] http://sohomint.info/halsall.html
[12] Peter Mathias,English Trade Tokens,18.
[13] 取名为《猪肉》的原因是埃德蒙·伯克在《法国革命感想录》中称呼平民为“一群猪猡”,斯宾塞用“猪猡”来讽刺伯克。
[14] Maberly Phillips,Token money of the Bank of England 1797 to 1816,London:Waterlow and Sons Limited,1900,20.
[15] J.R.S.Whiting,British Trade Tokens:A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New York:Drake Publishing Inc.,1972,25.
[16] http://sohomint.info/boedollar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