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的编排缺陷及教学建议

2022-03-21安幸幸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名著诗歌教材

安幸幸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板块的编写顺应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响应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呼应了核心素养的号召,对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个人素养的积淀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与人教版原有的课标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板块相比,统编版新教材在选文经典性、作品丰富性、层次递进性和方法实用性上均具有更加显著的优势。但整体看来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尽管瑕不掩瑜,不过我们对这些缺陷还是需要正视,以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纠正,从而达到更好的名著导读教学效果。

一、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的编排缺陷

(一)格式不统一

统编版名著导读由标题设计、相关图片、名家点评、作品介绍、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精彩选篇以及自主阅读推荐这八个部分组成,但是这八大部分的格式在十二个名著导读中并不是完全统一的。首先,唯独九年级上册《艾青诗选》名著导读中没有放置相关图片,即便九上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我爱这土地》中已经展示过作家艾青的一张肖像,但是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艾青诗选》的动力,也为了整套教材格式的统一,笔者建议还是应该选取相关图片进行展示,比如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艾青诗选》封面。其次,只有七年级两册教材的名著导读中有节选自名著原文的“精彩选篇”,八九年级都没有。可能是由于七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教材编者担心学生不能直接顺利地进入整本书的阅读,所以设置这个内容以起到一定的过渡作用。但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前,其实已经具备了经典名著的阅读经验,因此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中就不必再有“精彩选篇”的环节。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学阶段名著阅读的要求,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而推动名著阅读在整个初中阶段的顺利进行。

(二)编写不科学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十二个名著导读的“读书方法指导”部分只有十一个具有真正的方法指导性,而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中的“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与其说是阅读名著的方法,还不如说是一个阅读目标。具体的方法应该告诉学生如何做才能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而不是一再赘述阅读经典作品的各种好处,结果学生只知道阅读经典名著很重要,但还是不知应从何下手。所以,这个“读书方法指导”并不具有指导作用。另外,在七年级上册《西游记》名著导读中提到了“跳读”的读书方法,而在八年级下册《傅雷家书》名著导读中又讲到了“选择性阅读”的读书方法,虽然二者看起来名称不同,但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根据阅读者的兴趣、目的等选择性地阅读整部名著的部分内容。仔细探究二者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在本就为数不多的名著导读中重复出现两次,面对珍贵的机会为何不向学生介绍更多更有用的读书方法呢?

(三)安排不合理

统编版名著导读在教材里的位置安排虽然与人教版相比稍有优化,但仍不够合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关联性不强。虽然部分名著导读与前一单元的主题思想、教学目标或是某篇文章存在一定关联,但还有一些名著导读却给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生硬之感,如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就与前一单元描写山水美景的古诗文没有太大关联,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与前一单元表达古人情趣与理趣的古诗文没有紧密联系,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与前一单元反映古人智慧的古诗文没有过多关系。第二,脱离了教学实际。统编版名著导读在教材中的位置大都安排在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的后面,也就是整本书的中间和最后。但是一般情况下的名著阅读都是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就开始,学期末尾才结束,而且由于全国多数中学每个学期都会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学生在同一时间段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用来阅读名著。其实可以根据名著导读与单元教学之间的联系,灵活地把它放在一、二单元或四、五单元之后,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四)组织不系统

学界对于文学文本的体裁分类并不完全一致,有划分为史诗和戏剧的二分法,有划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的三分法,也有划分为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的四分法,但是统编版名著导读中却对“纪实作品”“科普作品”“诗歌”“古典小说”“讽刺作品”和“外国小说”这五类作品的阅读方法进行了介绍,并没有严格遵循任何一种体裁分类的方法。虽然在学生的实际阅读中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组织却不够严谨,给人一种随意之感。同时,统编版名著导读中的名著存在一定的文体重复,《西游记》《水浒传》和《儒林外史》都属于“古典小说”,但是只有《水浒传》在九上的名著导读中被归为“古典小说的阅读”,而《西游记》在七上的名著导读却被归为“精读和细读”,《儒林外史》在九上的名著导读被归为了“讽刺作品的阅读”。而且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也有专门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因此,整个统编版名著导读部分还需要更加周密的研讨和更加系统的组织。另外,名著导读在内容设置上也缺乏整体性,36本推荐名著中竟然没有涉及到一本关于戏剧的名著,这也属于明显的缺陷。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的教学建议

(一)加强文体教学

想要快速了解一部名著的内容,把握它的阅读重点,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它的文体。根据作品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特质,学界较多采纳文体分类的“四分法”,即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接下来就分别谈谈这四种文体作品的教学策略。

1.小说的阅读

小說是中学生普遍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对经典作品中的著名人物有所耳闻,阅读兴趣早已似一颗种子般埋在学生的心里,当有机会接触这些名著时,往往就会迫不及待地进行阅读。但是这样囫囵吞枣、浮光掠影的阅读除了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之外,并不能产生其他良好的阅读效果。因此,中学生在小说阅读上往往存在着阅读面较窄和阅读质量较低的问题,教师很有必要对其给予策略上的引导。

小说作品中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曲折生动的情节叙述和独到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制作人物档案袋(包括人物出身、个性特征、人生轨迹、突出事迹等)的方式进行梳理,也可以通过给人物写颁奖词、为人物立传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对于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故事会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也可以通过观看同名影视作品的方式引导学生编写剧本,进行表演。对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摘录精彩语句的方式加强记忆,也可以让擅长绘画的同学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绘画作品,带给大家更加直观的美的享受。另外,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文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打开思路,合理虚构,进行续写,创作新的故事。只有了解小说的文体特征,明确小说的学习重点,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小说作品的阅读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2.散文的阅读

散文的题材广泛、内容繁杂、写法自由、形式灵活,虽然这些都很难把握,但是散文的感情都非常真实深挚,只要能够把握作者的感情,理解散文深远的意蕴,体验作者独特的生命感悟,感受文字背后的细微感慨,散文的学习就成功了一半。散文集是由一篇篇单独的散文集合而成,就如一个项链是由一颗颗珍珠串成,看似独立,实则统一,而贯穿其中的那条线就是作者的情感。如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在12篇散文组成的湘西山水长卷中贯穿着沈从文对家乡深挚、动人的情感。

阅读散文集,首先就是要拉近与作品的距离。散文是最贴近作者本人的一种文体,文本中记录的都是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因此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方式迈出阅读的第一步。其次是要把握作者情感。散文中记录的都是作者极具个人特色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致作者的一封信”,以第二人称书写读后感的方式,在作者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情感的沟通。再次是要品味精彩的语言。培根曾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细嚼消化。”散文中的语言就需要学生深入品析,细细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录制音频的形式,把生动的语言与优美的声音相结合,一定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3.诗歌的阅读

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样式。朱光潜指出:“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诗歌的形式独特,节奏鲜明,结构跳跃,语言优美,虽然不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但却是初中生必学的一种文学体裁。“‘少年情怀总是诗’,能将一群美少年引入诗歌的殿堂,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品味诗歌语言之美,点燃智慧的火焰,感受生命的本真,涵咏气质,这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对学生最伟大的馈赠。”诗选就是由编者在诗人一生创作的所有诗歌当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艺术价值较高的、值得读者仔细品析玩味的诗歌选集,如《艾青诗选》《泰戈尔诗选》等。

阅读诗选首要的就是朗诵,朗诵是学习诗歌的不二法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会”,引导学生挑选喜欢的诗歌,注意朗诵的重音、停连、节奏、语气、感情基调等,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把诗歌读准、读通、读懂、读熟、读透、读美,让学生且读且赏,感悟诗歌的美好。教师还可以举办“诗歌创作台”,心有触动,落笔成诗,学生可以仿照优秀诗作进行书写,也可以独立创作,注意诗歌的句式和节奏,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思,让学生边品边写,走进美妙的诗歌世界。朗诵、赏析、创作,这是诗歌学习的三部曲,是拨开重重迷雾,看到十几万光年之外璀璨星光的重要方法。

4.戏剧的阅读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作为文学体裁,剧本是戏剧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物台词和舞台说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没有一个名著导读涉及到剧本的阅读,但它却出现在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五单元“活动·探究”里,以“活动任务单”的形式开展相关学习。在学习过三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借助这个机会给学生推荐一些中外经典剧本,如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

面对经典戏剧,隔膜是存在的,消除是首要的。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相应剧本的话剧作品,或者观赏相关话剧表演影视作品,先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再走入对于剧本的研讨。然后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把握戏剧冲突、体会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了解故事背景、关注舞台说明,为接下来的剧本演出奠定基础。学生可以自选剧本,也可以改编剧本,在组织剧组、安排任务、分工合作之后正式演出,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增强学生阅读戏剧的能力。

(二)教授阅读方法

名著阅读需要“教师三分教,学生七分读”,如果教师没有教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学生就不会读书,不能读书,不喜欢读书,就发现不了书籍当中的奥秘,那么整个名著阅读就会付诸东流。阅读的方法因人而异、因书而异,学生在阅读之前要根据书籍的特点和自己的阅读重点,确定合适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提升阅读质量。下面就几组相对的阅读方法分别加以探讨。

1.朗读与默读

朗读与默读是就阅读时是否出声而划分的一组阅读方法。朗读即阅读时通过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通过朗读可以加强感知,深化理解。研究发现阅读时单纯依靠视觉只能够把握文字25%左右的内容,而综合利用视觉、运动觉和听觉的话能够把握文字约65%的内容。默读即阅读时不出声、不动唇,全神贯注,一气呵成,它的阅读速度更快,理解内容更完整。因此,在阅读赏析、记忆性作品时可采用朗读,如《水浒传》中的诗词部分,在阅读理解、分析性作品时可采用默读,如《水浒传》中的叙述部分。

2.精读与略读

精读与略读是就阅读时精细与否而划分的一组阅读方法。精读即精心、精确、精深地閱读作品,字斟句酌,仔细思考,熟读精思,广泛联想,并辅以圈点勾画、评点批注、摘录笔记,对相应文字达到透彻的理解。略读即约略、大略、粗略地阅读作品,提纲挈领,抓住重点,把握关键,了解大意,求其概要,更加系统地掌握相关内容。因此,在阅读评价、鉴赏性作品时可采用精读,如《红星照耀中国》中的记录有趣见闻的精彩章节,在阅读说明、理论性作品时可采用略读,如《红星照耀中国》中讲述枯燥政策的相关章节。

3.通读与跳读

通读与跳读是就阅读时是否读完全书而划分的一组阅读方法。通读就是从头到尾、一句不落地把全书读完的阅读方法。通读的过程中不能跳跃、略过,必须对整本书的文字都进行完整的阅读,从而对全书内容有整体的把握。跳读是指根据阅读目的或兴趣的不同,对阅读内容有所取舍的阅读方法。跳过无关紧要的内容,抓住比较精彩的章节,提高阅读效率。因此,在阅读经典、权威性作品时可采用通读,如鲁迅的《朝花夕拾》,在阅读消遣、娱乐性作品时可采用跳读,如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4.初读与重读

初读与重读是依据阅读遍数而划分的一组阅读方法。初读就是只读一遍,读完第一遍以后不再读第二遍,对这本书的印象就只停留在初次阅读的基础上。目前很多学生阅读名著就是这样,他们认为这一本名著读完了一遍,任务就算是完成了,不会再花费更多精力去进行深入阅读。重读就是在初读之后,根据自己的体验,结合相应的专题,再次走进作品,在全书范围内重新梳理故事情节、把握重点人物、赏析精彩语句、领会作品主题等。这样既可以巩固初读所得,又能够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因此,只有将二者结合,学生的阅读体验才会更加完整,阅读收获才能翻倍。

5.冷读与热读

冷读与热读是就阅读主体的不同状态而划分的一组阅读方法。冷读即阅读时阅读主体头脑十分冷静,心态比较平和,这样的阅读方法更有利于理性思考,把握概念,抓住要点,深化理解。热读则完全相反,阅读时阅读主体调动自身感情,鼓舞内在精神,读起来会更加潜心贯注,聚精会神,感同身受,身临其境。因此,在阅读理智、实用类作品时可采用冷读,如卞毓麟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在阅读感性、文学类作品时可采用热读,如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恰当的方法可以在阅读同一本名著时交替使用,同一种阅读方法在不同名著里也可以重复使用。其实阅读的方法数不胜数,只要用心思考就可以发现更多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三)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名著導读的时候,要经历读前“导”:激发阅读兴趣;读中“导”:督促阅读进度;读后“导”:推进阅读深度这三个阶段,保持全程指导学生阅读整部名著,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

1.读前“导”:激发阅读兴趣

在学生正式走进名著之前,教师需要开设一节推荐导读课,首先确定“要读什么”的问题,继而给学生推荐优质版本,最好是没有阅读指导、训练习题的“素本”,更有利于学生单独走入作品,不受外界干扰,与作者直接对话,增进阅读的流畅度和愉悦感。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片段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这本书的阅读方法,通过展示作者生平、罗列作者的荣誉来促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教师分享阅读感受来领略作品的特色,通过对于作品“最特别之处”“最动人之处”等的讲解设置阅读期待,也可以让学生先初步阅读正文之外的内容,如封面、序言、目录和插图等,让学生对书籍先有一个完整的感知和印象。最后要制定阅读规划,包括阅读时间、阅读范围等,会对后续的阅读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总之,教师在读前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产生足够充沛的阅读动力。

2.读中“导”:督促阅读进度

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也要全程参与,解决学生“怎么读”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学习做具体指导和示范,要扶上路,助一臂,推一把,陪一程。教师可以通过制定阅读计划辅助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每天则需要完成阅读打卡或阅读进度表来显示自己的阅读情况。也可以通过设置阅读任务来督促学生的全书通读,学生则需要上交自己每日的读书笔记表明自己的阅读思考,如对好词佳句的赏析、对章节内容的总结等。或者是通过安排阅读活动来引领学生的阅读思考,学生不只在课下进行阅读,教师也可以每周提供一节语文阅读课来给予支持,这节课可以成为学生的读书笔记展览会,或是读书经验分享会,也可以是读书问题交流会。总之,在学生阅读的过程当中,教师也需要适时地进行检查,加以督促,从而帮助学生完整地读好一本名著。

3.读后“导”:推进阅读深度

在学生读完一本名著之后,教师一定要趁热打铁,一鼓作气,要让学生的名著阅读有展示,有呈现,有后续,要让学生思考自己究竟“读到了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选择恰当的方式尽情展示自己的创造力,把自己的阅读成果做成实实在在的“文化产品”。比如制作读书小报,可以让学生根据理解自制封面,加以作者简介、内容赏析、作品总结和自己的读后感,然后把全班的优秀作品挑选出来,在全年级乃至全校进行展览。又如绘制推广海报,鲜明有力的标语加上新颖美观的绘画,再加上简洁凝练的文字介绍,三者结合既帮助学生作为读者在阅读之后把内化的知识向外输出,也促使学生作为一个设计者向更多的读者推荐这本书,一举多得。在阅读之后,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能只滞留在初读的表面不动,要鼓励他们多次走进名著,推进阅读的深度,增进学生的收获,完善名著阅读的过程。

(四)重视学生所得

统编版教材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就像王荣生教授所说的“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实在比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名著导读虽然以教师的“导”为前提,但是学生的“读”才是主体。在名著导读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所得,尊重个性思考,加强小组交流,举办展示活动,实现名著与自身的交融。

首先,学生个体的思考一定要得到教师的尊重,这是属于学生个性化的独一无二的财富。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语文知识的发掘者和建构者,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青史留名的金圣叹或脂砚斋,如果他们能够得到伯乐的赏识,这些“千里马”势必会有驰骋沙场的一天。其次,要加强小组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的探讨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阅读的意识,加强彼此对于作品的体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另外,要在全班范围内举行展示活动。在这些阅读活动中,学生都成为了主动的参与者,他们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分享名著带给自己的现实启示,实现精神世界的成长,促进知与行的有机结合。

加强文体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授阅读方法能够让学生阅读时有法可依,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重视学生所得才能真正把名著导读落到实处。恰当的引导才能让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顺利并高质量的完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倪岗.中学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策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5]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10.

[6]庞美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系统构建的进步[J].教学与管理,2018(27):84-86.

[7]刘漪,阳利平.部编本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材特点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21,(02):24-27.

(本文获第十六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

1327500511264

猜你喜欢

名著诗歌教材
诗歌不除外
教材精读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