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微

2022-03-21胡镇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古诗文生命语文

胡镇

当今的青少年生活在家庭与学校的双重呵护下,不少人对困难、挫折缺乏心理准备,心理承受力脆弱,稍有不顺就容易产生悲观情绪,甚至做出极端行为,有的还戕害他人生命或者自杀,生命意识淡薄,媒体也时有报道。现实给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生命教育从未像今天这样显得那么迫切,新课程下,教学中如何用好用活教材,有效渗透生命教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而古诗文中独特的人文内涵,使之成为生命教育的极好脚本,本文试以古诗文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阐释这一命题。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显然,教育作为一项直面生命的崇高事业,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润泽和升华生命价值的过程。生命教育就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激发学生追求终级信仰,滋养学生关爱情怀的教育,是培养生命智慧、追求生命价值的教育。实施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进而努力创造并积极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毋庸讳言,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意志、人格、精神、心灵等隐性的生命因素,忽略了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往往片面强调“语文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还应获得的“人文修养”。

语文作为文学性较强的学科,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名家之作,富有生命内涵,彰显人的生命力量。作者以其对生活的独特深刻的体验,追问和触摸生命的底蕴,詮释人生真谛。学生学习这样的经典作品,能使精神境界和生命都得到升华。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去感受生命、体验生命、感悟生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生命意识的“内化”。

二、语文教材中蕴含生命教育元素的古诗文梳理

中学语文教材中编选的生命类古诗文有《离骚》《短歌行》《归园田居组诗》《无题》《春江花月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零丁洋》《黄州快哉亭记》《项脊轩志》《与妻书》《赤壁赋》《春夜宴诸弟桃李园序》《滕王阁序》等。选文有诗、词、赋、散文等不同文体,涉及战国、魏晋、唐、宋、明等朝代,均是各时代的名家名篇。这些作品或寄托生命的忧伤,或感怀人事的变迁,或感叹人世的苦痛,或表现“遇”与“不遇”都能处之坦然的人生智慧,或抒写豁达的胸襟、超脱的情感,或抒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豪情逸兴,或慨叹生命短暂,岁月永恒……蕴含丰富的生命意蕴。在教学中找准切入点,从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通过解读文本,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怎样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帮助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正确判断,使学生建构起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此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阅读其实就是一种理解,对他人、对世界的理解,也是读者的一种自我理解。阅读文本就是理解自我,体验自我的人生,关注自我的生命。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可以生命体验、感悟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作品,认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1.倾情美读,感受生命律动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思维情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美读最大的特点是倾注强烈的感情。古诗文非常注重语言的韵律,讲究押韵、平仄、对仗。学习这些作品,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音韵美、音乐美,还能感受到蕴涵在诗文中的生活情趣和人生哲理。清代的桐城派提出了“因声求气”的观点,认为通过反复朗读吟咏,可得文章的神气、意蕴,强调入情朗读,也就是美读。

在朗读时,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感情。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言语,通过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高低强弱、语气语调的变化,以声传情,把自身带入文本的情境中,与作品产生共鸣,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倾听作者的生命律动,感受涌动其中的生命之流。例如教《前赤壁赋》,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强调三点:一是读出重音,如“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而又何羡乎”。二是读出节奏,如“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三是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固一世之雄也”(此处气势豪迈,作较大停顿),“而今安在哉”(转为缓慢低沉)。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时语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舒缓疾徐、语气的轻重缓急,读出饮酒诵诗之乐,读出客人箫声之悲,读出苏子“与山水共适”的旷达,读出主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洒脱。通过这样的美读,学生感受到了苏轼虽身处逆境,但旷达超然、不甘沉沦的人生态度,在山水审美中消解生命悲苦的东坡人格。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指导学生注意节奏的明快和滞缓,读出词人的悲壮和沉郁。学生从或悲壮或沉郁的气势、或明快或暗滞的节奏中感受到词人对历史人物英雄业绩的赞颂、向往,对壮志未酬、早生华发的慨叹,进而深切感受到词人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寻。

2.比较研读,体悟生命意识

朱光潜先生指出,用比较来提高文学鉴赏力的方法不可忽视。同样是以生命意识为主题的诗文,作家看法肯定不同,即使相似也是同中有异。因此在文本解读中运用比较研读的方法教学,能使学生对生命意识的体验更加深刻。

(1)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照。如教李清照的作品时,将《醉花阴》和《声声慢》放在一起教。将李清照不同命运阶段的创作资料分发给学生,学生对其一生获得全面了解后,由衷表示同情和惋惜,也被她作品传达出来的情感、生命呼唤所震憾,从中获得生命意义的顿悟: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会充满坎坷,生活需要懂得坚韧。

(2)不同作者诗作的对比。比如教李白和杜甫的作品,我让学生明白:由于个性、气质和所处时代不同,同样是表达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和生命价值观,李白直接表明态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则是不动声色地描绘画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比较研读,让学生明白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形成于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杜甫则透过个人的不幸看到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抒发他对战乱中的国家和贫苦大众的强烈的忧念。诵读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深入分析杜甫为什么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人生感慨,让学生理解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万方多难时强烈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

(3)同类题材诗文异同的比较研读。如:同样是抒发对时间、人生的浩叹和思索,笔者教《前赤壁赋》时,引入《兰亭集序》《春江花月夜》作比较教学。《前赤壁赋》中苏子借客人之口道出了自己的悲,“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兰亭集序》中写的是“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春江花月夜》中则写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学生经过比较研读,懂得了面对人生的困惑与迷惘,有人欲挽住时间的流水,有人欲延长生命的长度,有人及时行乐,有人珍惜时光。苏轼是如何排解心中的郁闷和悲愤的呢?他深深体会到:“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得志也好,失意也罢,只要坦然面对,就不会怨天尤人。通过比较研读,学生深刻地体悟到了苏轼那种执着而又旷达自适的生命意识。

3.对话悟读,探寻生命意义

现代读解学的理论认为:閱读是一个多维、平等的生命对话过程。读者在文本解读中体验到作家的生命意识和情感激流时,就会产生一个生命融入另一个生命的愉悦,生命价值、信念得以唤醒,从而顿悟生命的意义。所以在教学蕴含生命意识的文本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开展多维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教师巧设话题,激发对话,参与到学生的对话中去,并在关键处启发学生对话,引导对话向深层发展。在交流碰撞中达到彼此的理解,生成新的意义。

例如,教《归园田居》,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接着提出“你怎样看待陶渊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这一话题,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陶渊明厌恶官场,回归自然,追求一种本真的生命状态”;有的说“全诗充满返归自然的喜悦,可见诗人对精神自由的渴求”;也有的说“陶渊明归隐田园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做法,他应该与贪官污吏作斗争”。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诗人所处的官场现实,让学生了解到诗人时归时隐的仕途经历,将对话向深层推进:有的学生认为诗人追求的是个人的尊严,心灵的自由;也有学生联系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要警惕人的精神迷失……在这样反复的交流与对话中,学生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悟得以不断深化。

(2)与文本作者对话。引领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沉浮,进入作者的世界,与作者展开心灵层面上的对话。如:教《报任安书》时,学生无法理解司马迁为什么迈上生命苦旅,受刑对于他的人生的意义等深层意蕴。此时教师讲解司马迁的身世遭遇:教育背景,儒家的熏陶、父亲的遗愿、生活的时代和他受刑的直接原因,父亲坚韧顽强的生命意识升华了司马迁的生命。从而让学生理解了他内心的矛盾、挣扎、痛苦和愤激,理解了他为什么会忍辱不死而终成大事。此时我抛出话题:穿越时空的隧道,我想对司马迁说……有学生说道:李陵之祸,一度让你陷入绝望,但你没有选择一死了之,你选择了活着,这该需要多大的勇气,你的气节,令我敬你万分!还有学生说道:司马迁啊,你走到如此境地,是不是就山穷水尽了呢?不屈服于命运摆布的你着实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倔强、生命的永恒。你,就像一条长青藤。……学生聆听杜甫登临泰山发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浩叹,感受到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品读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学习作者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追随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从而抵达“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欣赏陆游看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情怀,更加坚定不屈服于生活磨难的信念。

(3)生生对话。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就问题进行争辩,开启学生情感世界的大门,促进各自独特感悟的交流。教学《离骚》,我提出:你赞成屈原抱石沉江的做法吗?有学生认为屈原对楚王尽忠,但楚王不信任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不得已才投江,我能理解他这种做法。另有学生则认为屈原在当时是很有社会影响力的人,他的行为容易被人效仿,造成很不好的社会影响。而马上就有学生反驳:屈原在楚国已无立足之地,难道要他去为别国服务?这显然不可能,所以他要以死明志。又一学生则说:生命只有一次,就算多舛,也不可轻言放弃。正反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无形中受到了一次生命意义的教育。最后我和学生明确:屈原走上这条路是无奈的。一个人即使遭遇打击,也要为理想而抗争。在曲折的人生路上,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生命不息,奋战不止。

4.读接现实,反思生命价值

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如果忽略了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的联系,学生就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麻木糊涂,生命教育的成效自然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联系生活实际和时事热点,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如:学习了《季氏将伐颛臾》《孟子二章》后,笔者就中国汶川大地震、日本9级强震等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发生之后全世界的反应,和学生交流内心的感受;在了解屈原痛心群小当政而国势日渐衰微,自沉汨罗江,陆游临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范仲淹“进亦忧,退亦忧”的阔大情怀,指导学生思考爱国精神在这个“地球村”时代所具有的价值;感悟刘禹锡、苏轼等人韧性的生命张力后,引导学生分析媒体关于学生自杀、学生戕害他人生命的热点报道……这样的生命教育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并与时代息息相关,对学生的心灵具有震撼力,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感悟生命的价值与人生责任。

5.创读迁移,升华自我生命

创读指由品味诗文到品读诗人、感悟人生之后,用写作或其他方式发表独特见解,对原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迁移则是由阅读到写作或其他形式(如课本剧的表演)的延伸训练。

(1)写读后感。例如:在教了《鸿门宴》后,笔者以《项羽其人之我见》《项羽,我想对你说》为题让学生写读后感,学生写道:“面对你,我唯有声声叹息。歷史尘封,英雄逝去,可英雄的精神却亘古永存。垓下之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生离死别,江山与美人,胜利与失败,和着英雄的血泪,倾洒乌江……”学了《赤壁怀古》,我布置学生写《走近苏东坡》,学生写道:“苏轼的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启示我们,无须因眼前的失败而悲伤,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轻言放弃。”教完《归园田居》,让学生写《感悟陶渊明》《诗意地栖居——有感于陶潜退隐田园》,有学生写道:“渴求精神自由的陶渊明,在山水田园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我们,也应该少一些浮躁,多一份宁静和超然。”学了《如梦令》《醉花阴》,让学生写《我眼中的女词人——李清照》,有学生写道:“李清照以其或清丽明快、或沉郁感伤的词作成了‘直欲压倒须眉的杰出的女词人,我多想成为李清照第二!尽管这是梦想甚至是奢望,但是,梦在,希望就在!”其实,赏析课文的写作就是自我心灵的独白。这些文章,充分展示学生对生命多了几分理性的思考,学生对生命价值会产生由古及今、由人及己的对照与联想,让他们反观自己的生命现状,在共鸣或反思中升华自我生命。

(2)表演课本剧。这种策略适合教学情节性比较强的古诗文。如教学《石壕吏》,我事先布置学生将课文改写为剧本,然后挑选一批有表演兴趣的同学排练,在授课过程中适时穿插学生的课本剧表演。在编、写、演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艰难,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又如学完《孔雀东南飞》,我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表演课本剧,让学生领略了畸形母爱下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深深明白珍爱生命,学会生存的人生哲理。

以上只是两种较常用的操作,创读迁移的形式多样,还可以是写赏析文、情景对话、诗词配乐朗诵、诗词赏析、诗文演唱、诗文仿写、诗文续写、诗文改写等等。教师创新生命教育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平台。让学生在解读诗文、二度创作、参与表演的同时,展现古诗文积累功底,对社会人生有深入思索和理解,提高人文素养。

总之,在古诗文教学中,用好语言文字材料,教师从各种角度切入,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本质、探求生命意义,建构生命信仰,从而学会努力地实现自我生命价值,这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也是时代与社会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因此,我们应该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让人的生命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彰显。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冯建军.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J].上海思想理论教育[J].2003.

[3]王东莉.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J].当代青年研究,2004.

[4]吴峻松.生命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

[5]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6]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本文获第十六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

猜你喜欢

古诗文生命语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