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2-03-19鲜玉峰

课外语文·上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兴趣语文教学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讲练结合,才能使课堂教學收到实际的效果,才能真正做到优化学习过程,使学生产生想要学习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学生主体;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7-047-03

【本文著录格式】鲜玉峰.浅谈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J].课外语文,2022,21(07):47-49.

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使他们思维变得越来越敏捷、知识越来越丰富。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

经过调查发现: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只有高素质人才才能研究出更加先进、便利的科学技术,把科学技术运用在生产线中,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由此可见,教育属于民族发展中的核心,也是国家独立、富强的重要支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表明,需要强化教育强国的建设,以此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工程,让教育事业处于一个最佳的位置。同时,教育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实现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调动学生思维主动性

在1991年时,“我要读书”大眼睛女孩的图片打动了人们的心,成了“希望工程”中最具备标志性、代表性的照片,之后大眼睛女孩走出了大山、接受了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由此可见,知识与技能改变人的命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有时只凭兴趣,这是由学生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要尽量采取一些形式新颖、饶有趣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知识改变命运”,让理念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向

人在完成一件事情时,都会先去思考,之后再去行动,只有产生真正的思想才能提升自我行动力、执行力,这样才能改变落后、贫穷的面貌与思想。在17世纪时,英国思想家培根曾经说过,思想能引领行为,行为能改变习惯,习惯可以决定性格,而性格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由此可见,思想对人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一个人成功的秘诀并不是积累很多的经验与知识,而是需要拥有先进的思维模式与理念。习近平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思想,那么这个人就不存在灵魂,相应的也不会有方向与理念,对一个国家发展来讲,需要拥有积极的发展理念作为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进行创新,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但定位不宜太高,因为我们的对象是儿童,主要是培养他们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只需要平时做个有心人,多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一)课堂教学语言方面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清楚,不含糊、不糊涂、不费解、不牵强。这是每位语文教师应该时刻注意,毕生追求的。教学语言清晰,教师在上课时,尤其是广大语文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力,不能词不达意,指东却道西。讲解要晓畅明白,给小学生上语文课,就应针对他们的特点并符合语文课堂的标准。古代有个笑话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主人在家里宴请宾客,预计请四位,却只有三位出席。主人等急了,随口说:“到这般时候了,该来的还没有来。”三位客人听了,很不是滋味,其中一位当即退席。主人感到十分委屈,对留下的两位说:“你们看,不该走的倒走了。”两位客人相视无言,又有一位拂袖而去。主人挽留不住,十分懊丧,对最后一位抱怨道:“我说的不是他俩呀!”结果仅剩的一位也起身告辞了,一场宴席未开而散。这虽是一个笑话,却对我们很有启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该简的地方惜字如金,不该简的地方不惜语言。例如,在讲解《燕子》这一课时,对燕子的身形描写一定要加以详细说明,不能一带而过。而对其他不重要的内容就可以进行简略的讲解。

(二)发挥主体作用,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好习惯。要激发学生探究知识、学习知识的欲望,为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故乡》之前,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思考题去阅读感知课文。这样既为教学本课扫清了文字障碍,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先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达到什么学习目标,发挥目标的导学作用;导学达标时,对《故乡》中的人物、环境描写的方法、特点,采用分组讨论法进行评析,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听、说,从中得到锻炼。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采用启发探究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读、思、议,最后回顾全文,总结归纳,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完整、明确的认识。在对课文的内容及写作特色小结之后教师要进行达标测试,考查教学实效,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对教学不足之处予以弥补。《故乡》的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运用对比突出主题)进行写作片段练习。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审美能力,训练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渗透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某位教师在讲完了《雪孩子》这一课后出了一道练习题:“雪孩子最后怎么样了?”学生回答:“雪孩子化了。”继续问:“它变成什么?”绝大多数学生回答:“变成水了。”教师都打钩,只有一名学生写的是“变成春天”,教师却给打了叉。由此而联想到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对学生进行整齐单一、公式化的同化训练,对学生不同的答案和见解,总是采取粗暴简单的评判标准一棒子打死,长此以往,只会熄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他们的脑子只能跟着教师提前设定的答案转,有任何不同的想法和意见也不敢表达出来。因为即使有不同的答案,他们也只是想想,最终只会屈从于所谓的“标准答案”“权威答案”。

(四)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习惯,鼓励、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使他们始终处于主动探索和主动学习的状态。笔者在执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曾经有一位学生对贾雨村的性格提出异议:标准答案说贾雨村是一个“老奸巨猾,利欲熏心,上谀下陷,手毒心狠的封建官僚”。而这个学生却认为对贾雨村不应做出如此简单的评判,贾雨村固然有狡猾伪善、媚上欺下的一面,但他乱断命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身不由己的,如果不是门子使眼色又递上“护官符”,他完全可能秉公执行。因此,他的这种做法是封建官场造就的,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他本人。这个与众不同的观点顿时使原本安静的课堂炸开了锅,“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他们眼中,贾雨村已不再是一个图解式人物了。教师对这种挑战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的确,如果我们联系《红楼梦》前三回的内容来看贾雨村,便会发现他并非标准答案中所说的那样。他在甄士隐离家出走后,便重金“答谢甄家娘子”,他之所以上任不久即被革职,也主要是因為“恃才侮上”,才得罪了顶头上司,遭到诬陷。作者正是通过对一个原来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最后却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七品芝麻官的人生轨迹的展示,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封建官场的腐朽和黑暗。然而,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却被简单地定性,这显然陷入了公式化分析的误区。因此,语文教学创新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虽然有时会因为个别学生的唱反调而“打乱”我们提前预设好了的教学步骤,但这是发展学生个性所产生的效应,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应变能力,善于相机诱导,而不能生搬硬套,被教参和教案牵着鼻子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鉴赏能力,才能让那一片片融化的雪花不仅变成水,更能创造出春天、白云、鲜花……

一节阅读课只有教师提问不够,还应重视学生的质疑,学生若能在关键处质疑,说明他阅读得很到位了。少年儿童具有极大的智慧潜力,但儿童自身的智慧在教学中有时未能得到长足发展,原因在于过去的教学常常注重教师“教”,这种方式使学生对教师形成了依赖,造成了教师未言学生不敢言,书本未讲学生不敢想的局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呢?

(一)指导学生发现问题

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读中发现问题 ,可以从课题质疑,例如,教学《比尾巴》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活跃了:谁和谁在比尾巴?它们的尾巴各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尾巴的作用是什么……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寻找答案。

可以从含义深刻的语句中发现问题,例如,学到《古井》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可引导学生抓住“陶冶”一词进行质疑,“陶冶”是什么意思?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教师再引导学生回过头去读上文,想一想,议一议,进而读懂课文。

还可以从理解预习提示及课后的“思考、练习”中发现问题。预习提示及课后练习都提示了学习文章的重点,是学习要点,这些问题是否都明白了?有什么疑难?

(二)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要告诉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以及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互相交流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例如,在教学《蝙蝠与雷达》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蝙蝠和飞机上的雷达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要求学生把蝙蝠和飞机上的雷达怎样探路用图画出来。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各小组成员都为怎样画图表现飞行原理,而热烈讨论起来,然后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图解释它们各自的探路原理。通过比较讨论,学生很快就归纳出蝙蝠的嘴就像飞机上的雷达,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就像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蝙蝠的耳朵就像雷达的显示屏。这样的讨论,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其中的点拨就起着引导学生思维方向,引导学生系统化讨论知识,纠正错误等作用。

(三)读与练相结合

读,重在教给学生知识以及学习知识的方法。如何把这种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呢?那就要靠练了。在一节语文课中,训练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解释的过程就是练习的过程,主要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课文也是训练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弄清文章的层次和顺序,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体会课文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又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写的。这又是训练学生写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猫》时,教师让学生找出并认真理解、体会课文中描写具体、表达真实感情的句子。如“甚至跳上你的桌,……在你的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梅花,在文中指猫的脚印,描写既形象逼真又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本来,踩脏稿纸是使人气恼的事儿,但作者却赋予它美的形象——梅花,可见其爱之深。让学生明白了本文真实具体的写作特点,在课后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练笔,写出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这样,就把读和练结合了起来。

参考文献

[1]杨先武.语文创新教育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2002(5).

[2]杨先武.喜听学生“唱反调”[N].中国教师报,2003-09-03.

[3]吴定初.试论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与基本要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5).

[4]吴红玉,任清褒,雷军.高师院校《力学》课讨论法教学研究[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

[5]叶小玲.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J].教育教学论坛,2012(S2).

[6]林惠玲.历史课堂可以像“万花筒”[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1(4).

附 注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学校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策略研究——以留守儿童的家校共育有效实施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074。

作者简介:鲜玉峰,1979年生,甘肃临潭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3894500316504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兴趣语文教学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