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指导初中生科学有效的课外阅读研究

2022-03-19黄柯

课外语文·上 2022年4期
关键词:指导阅读兴趣

【摘要】阅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但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是不可取的,达不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科学有效的阅读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有规划,善选择,勤动笔,讲方法,会评价,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爱读书,会读书,让学生在阅读课中有所收获,形成自己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指导;兴趣;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7-014-03

【本文著录格式】黄柯.如何指导初中生科学有效的课外阅读研究[J].课外语文,2022,21(07):14-16.

阅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因此,阅读课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一周一节语文阅读课。但是,不少阅读课处于散漫、低效的状态。教师把学生带到阅览室,就放任学生自由选择阅读书籍,虽然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但没有指导,没有要求,一节阅读课或一学期阅读课结束后,学生收获甚微。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尝试,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让学生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一、 系统的阅读计划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

散漫、无目的性的阅读,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鉴于此,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的规划。一是教师要对课标、教材中有关阅读的要求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并据此来给学生明确每学期乃至三年的阅读的目标。二是引导学生在每学期初根据教师给定的目标对自己选定的阅读书目和内容制定一个阅读计划表(如下表),计划表内包含周次、名著篇目、报纸杂志、完成情况等项目,使整个学期的阅读有计划、系统化、条理化。

学生根据计划每学期每节课安排阅读内容,七八年级两年共80节课,学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量大,对自己读过的书籍一目了然,积累下来的知识,经过时间的沉淀,会成为学生的知识储备,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是上好阅读课的重要条件

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但是,如果不加以选择,去读一些不适宜的书籍,往往适得其反,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给阅读者本身带来不良影响。据观察,没有教师指导和要求的阅读课,学生往往会挑选一些体育杂志、娱乐杂志、漫画等书籍来看,读完了什么痕迹也没留下。因此,教师在学期初查阅学生的阅读计划,对学生选择的阅读内容,要给予正确的指导。每节阅读课前,对学生阅读的内容也要有具体的指导。我主要从三方面来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一是指定读物。即一学期完成三至四本名著阅读,结合教学计划安排学生阅读名著,如安排学生在七八年级阅读初中阶段必考的十二本名著,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能为九年级时中考备考减负。如七年级:《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八年级:《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昆虫记》《红星照耀中国》。九年级:《艾青诗选》《水浒传》《儒林外史》《简·爱》。三年必读名著至少十二本。二是教师推荐读物,如《青年文摘》《读者》《演讲与口才》《中学生百科大语文》《课外语文》等。三是学生互相推荐读物。学生之间通过分享一本好书的活动互相推荐读物,借此来增加阅读的广度。总之,要根据课标与教材的要求,力求从课堂内向课堂外拓展,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选择一些合适的课外读物来阅读。

三、学会做阅读笔记是阅读积累的途径

“不动笔墨不读书”,做阅读笔记是增长知识、积累知识、储备语言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对做阅读笔记,我主要提出这样的要求。

(一)摘抄要点

让学生准备一本阅读笔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各种要点,内容包括:好词、佳句、警句、精彩片断、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

(二)写读后感

阅读时,对作品或某些语句有自己的见解,或者对作品中某些问题产生异议时,要随时写下批注或读后感,既可发表意见,又可提出质疑。不做字数要求和限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随时记录及写批注的良好习惯。如学生读了《淡定:善待生活中的不完美》后,寫的读后感:梦想是自己的,别人给予的只是一种施舍,即使实现了,也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像一场美梦,等醒过来才发现还是一无所有,只有实实在在追求自己想要的,才能真正地体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三)制作笔记书签

对所阅读的书目分门别类,做好标签,便于查找资料。

(四)检查笔记

要求学生做阅读笔记,不能放任自流,一定要跟踪检查,以免学生因懈怠而无法坚持,达不到阅读的目标。

四、阅读与思考紧密相连是阅读的方法

学生阅读书籍,不讲方法、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是不可取的,达不到提升阅读能力的目的。阅读课必须有规划,善选择,勤动笔,讲方法,会评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课中有所收获,形成自己的语文素养。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深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有人提出了“三问读书法”——一问写了什么,二问表达了什么,三问怎么写的,带着这三个问题深入了解作品内容、主旨、布局谋篇等,从而掌握作品的精髓。这两者都揭示了阅读与思考要紧密相连是阅读的重要方法。学生收集、积累阅读材料,不能只是简单摘录好词、好句,更重要的是要对所摘录语句进行思考,从中有所感悟并加以运用。思考是理解语言的过程,感悟、运用是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去思考、感悟并加以运用,阅读再多,也会所得不多,甚至是读而不得。所以阅读课上,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对所摘录的词句段,从多方面去反复品味、理解,融会贯通。这样,学生不但阅读量会逐步增加,知识积累会日渐丰富,而且阅读能力会逐步提高。

五、阅读评价提升阅读的效果

学生阅读的成效最终要通过评价去检验。评价形式的多样性也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提升阅读的效果。

如名著阅读成果展示课。在每本名著阅读的最后阶段,让学生分小组研讨自己阅读的感悟而收获,可以从作者经历、创作背景、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感悟、艺术特色等方面深入研讨,把个人阅读变成集体阅读,小组阅读成果最终要在课堂上展示,把个人智慧变为集体智慧。例如,在读《朝花夕拾》前期,学生普遍反映该著作比较难,但集体研读时,学生遇到的问题在交流中得以解决。在成果展示课上,每个小组制作了PPT,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如图片、文字、视频,学生既听得有趣味,又从不同的方面更深入理解了文章:对无常、范爱农等人物形象由不理解到理解,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又如,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当联系实际谈到当代教育时,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能肯定当代教育的利,亦能看到一些弊端,可见,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价值观,不是盲从,而是有自己的见解与判断。又如,“我的一本课外书”推介会。此活动源于中央电视台的一个电视节目,形式新颖,学生普遍对此类活动感兴趣。可以以小组—班级—级组为单位开展阅读比赛,交流推介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本课外书。活动环节包括:推介课外书、接受评委提问。主持人及评委均由学生担当,经过教师指导、培训,设计好问题,制定一定的评分标准,例如:

从选手、主持人到评委及作为听众的学生,实际上又进行了一次全员阅读活動。参加这样的活动,实际上是对自我阅读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提升阅读的水平。

除以上活动,学生还可以进行阅读自评。学生在期末根据开学初制定的计划,小结自己一学期读书情况,自我评价,这对促进学生读书能力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

一节阅读课看似可以漫不经心,但是当我们用好这阅读课,带领学生在书海中遨游时,就能让学生在语文旅程中收获更多更精彩的体验,积累更丰富、更有价值的财富。

作者简介:黄柯,女,1977年生,广东阳江人,本科,中学语文高级,研究方向为中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

猜你喜欢

指导阅读兴趣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钢琴教学探讨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