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实践探索——以中班班本课程故事为例

2022-03-18金怡婷

读写算(中) 2022年5期
关键词:筷子陶行知幼儿

金怡婷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实践探索——以中班班本课程故事为例

金怡婷

(苏州高新区镇湖幼儿园,江苏苏州215000)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所以当幼儿对一日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充满好奇时,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的幼儿教师应该关注一日生活中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支持和鼓励孩子的探究行为,鼓励孩子们积极动手动脑,主动探究。

生活教育;主动探究;动手动脑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的学习活动不仅仅是集体教学活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被赋予一定的教育意义,关注幼儿的一日生活,把握幼儿活动中的教育契机,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主题,支持和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动脑,主动探究,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生活教育理念

生活教育理念,顾名思义,教育来源于生活,一日生活皆课程。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未知,他们总会对其充满好奇心,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和思考。而在生活教育中,孩子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有具有教育价值。而作为幼儿教师就需要把握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支持并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动脑,主动探究。

换而言之,生活教育应该立足于幼儿,应该是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自发产生并且具有教育意义的一个学习活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一日生活,敏锐地发现幼儿的兴趣,支持和引导幼儿进一步的探究活动。比如在《“筷”乐工程》的班本课程中,幼儿进餐时对使用的筷子充满了好奇,总是不停地操作、摆弄,于是在幼儿兴趣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笔者开展了班本课程故事。

在生活教育理念中,虽然课程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但课程也应当与五大领域结合,引导幼儿以多种感官的形式参与到活动中。例如在《“筷”乐工程》的班本课程中,幼儿不仅探究了不同种类的筷子,了解了筷子的来源,也开展了筷子设计等艺术活动,也通过筷子桥等游戏进一步参与到班本课程中,让班本课程更具趣味,从而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生活案例分析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实践探索中,笔者尝试关注幼儿的一日生活,注重幼儿的所见所闻所感,支持幼儿在生活中产生的困惑以及探究行为。《“筷”乐工程》就是笔者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实践探索活动之一,并在记录的几个片段中不断地感悟和思考。

片段一:贴近生活,主题缘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4-5岁幼儿会使用筷子,5-6岁幼儿能熟练使用筷子。”孩子们在进入中班下学期后,开始尝试使用筷子进餐。在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中,筷子不仅是孩子们接触的新鲜事物,在对它充满好奇心的同时,筷子还成了孩子们进餐时的障碍,是他们需要挑战的难题。在进餐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幼儿都不会正确地使用筷子,有的孩子用双手紧紧握住筷子;还有的孩子则是一根筷子在左手,另一根筷子在右手;甚至有的孩子因为不会使用筷子都不愿意来幼儿园。那筷子到底要怎样使用呢?筷子长得都一样吗?筷子是怎样来的呢?这些问题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孩子们对筷子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因此,笔者以幼儿的兴趣为基础,设计并组织了一次班本课程故事——《“筷”乐工程》。

片段二:积极探究,主动学习

1.“筷”乐大调查

自从开始使用筷子,孩子们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还从家里也带来了筷子,和同伴一起分享。在一次交谈中,他们发现自己带来的筷子有些不一样。

茜茜拿着自己带来的筷子说:“你们看,我带来的是学习筷。”“我的是一次性筷子。”梓晴急急忙忙地说道。在一次次的讨论后,孩子们发现了筷子有很多种。

孩子们通过这次讨论发现筷子有很多不同的种类,但是它还有什么秘密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主要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于是笔者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法,从筷子的种类、用途、使用方式等方面设计了“‘筷’乐大调查”的调查问卷。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利用平板、手机等网络技术了解了筷子,并且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了调查表。通过和爸爸妈妈的共同探索,孩子们除了将自己的调查结果记录到问卷中,还在班级中与同伴和教师一起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疑惑。

问题一:筷子的不同种类

在调查中,孩子们知道了原来筷子有很多种,有木头筷、不锈钢筷子、一次性筷子、塑料筷等。他们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发现和同伴一同分享,和他们一起认识不同的筷子。

歆宝拿着学习筷,两只手伸在两个洞洞里,和旁边的佑佑、茜茜说:“这是学习筷,手指可以插在两个洞里。握起来的时候手一点点紧。”

瑞瑞和墨森聚在一起,用手摸了摸不锈钢筷子说:“这是不锈钢筷子,摸起来滑滑的,拿起来有一点重。”

而天天则从筐子里拿出来一次性筷子,和团子一起分享:“这里还有一次性筷子,妈妈点外卖的时候会有的,它的两头是连在一起的。但是过度地使用一次性筷子会导致大量的树木被砍伐,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我们要爱护环境,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在孩子们的分享交流过程中,他们通过视觉、触觉等多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筷子的不同种类,还知道了一次性筷子是木头做的,保护环境要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问题二:为什么筷子有两根?

有一天在中午进餐的时候,孩子们发现轩轩吃饭是一手一根筷子,这一情况引起了孩子们激烈的讨论。那一只手一根筷子不能吃饭吗?筷子为什么是两根呢?一根筷子不可以吗?于是孩子们针对这个问题在一日生活中进行了尝试。

天天在进餐时一手拿着一根筷子试了试,说:“我用一只手一根筷子试了一下,饭和菜总是掉。”

“因为一根筷子只能戳,夹不到东西。”茜茜也试着用一根筷子吃饭,但是她发现一根筷子只能戳食物。

孩子们在不断地尝试中发现只有用一只手拿两根筷子,就像夹子一样,才能夹起所有食物,又快又方便。

问题三:筷子是中国独有的吗?

中国人吃饭都用筷子,那筷子是怎么来的呢?孩子们在《姜子牙与筷子》这本绘本中找到了答案,原来很久很久以前的人是用手抓肉吃的,但是这样手会烫到,所以人们就用树枝代替手,开始用树枝夹东西吃。孩子们不仅知道了筷子的来源,他们还知道了以前的筷子叫“箸”。但是“筷子是中国独有的吗?”这个问题让孩子展开了丰富的讨论,孩子们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地动手动脑探索答案,他们终于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视频、纪录片里找到了答案,原来现在外国人也使用筷子,但是最早是中国人传过去的。

幼儿经验分享:孩子们能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和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小小的筷子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的秘密!

2.“筷”乐学习

午餐时,茜茜发现坐在对面的一一在使用筷子的时候,握筷子的方法和自己的不一样。他是用一只手把两根筷子握起来的,而茜茜则是把一个手指放在两根筷子的中间的。两种筷子的不同使用方式,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于是一场关于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的讨论又开始了。

茜茜:一一,这样拿筷子是不对的。

瑞瑞:你这样是夹不住菜菜的。

一一:我不会……

孩子们听到一一说不会,一个个都纷纷拿起筷子向一一展示握筷的方法,但是一一突然说:“你们拿筷子的方式都不一样,我还是不会……”原来孩子们在生活经验、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孩子们握筷的方式都有一些不一样,那怎么办呢?

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适时地介入孩子们的活动中,利用儿歌引导孩子们知道正确的握筷方式。同时也在生活区投放正确使用筷子的图片以及夹豆子喂娃娃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也能练习使用筷子的正确方法。

教师支持与思考:生活即教育,幼儿的学习来源于生活,当幼儿发现一一握筷方式不正确时,他们主动帮助同伴,纠正握筷的方式。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发现了问题,但是由于幼儿缺少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教师应当适时介入,利用儿歌、游戏等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形式,引导幼儿了解和掌握正确的握筷方式,满足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3.“筷”乐设计

孩子们发现了筷子除了有不同的种类,还有不同的颜色和图案,于是一个个小小筷子设计师诞生了。孩子们热火朝天地设计了属于自己的一双筷子,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筷子,同时向同伴介绍着自己的筷子。

茜茜:我的筷子上面是两个小人,还有三角形的图案,是卡通筷子。

祺祺:筷子是一头粗一头尖的,我的筷子上面是圆圆的,下面很好夹东西。

瑞瑞:我设计的筷子是红色的,长长的,能吃火锅,吃的时候不会被烫到。

孩子们结合了自己的已有经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了一双双属于自己的筷子,还在筷子上加入了自己喜爱的小花、水果等各种元素。

片段三:积极讨论,动手动脑

在“‘筷’乐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孩子们对用筷子仍然存在了一些小小困惑……他们通过绘画等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向同伴和教师说出了自己存在的困惑。

茜茜:我不会用筷子夹汤圆,汤圆老掉。

洛洛:我不会用筷子,筷子经常会掉。

歆宝:我拿筷子吃饭的时候饭总是会掉在桌子上。

原来有一部分幼儿还是在使用筷子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麻烦,这时那些已经能熟练使用筷子的孩子们纷纷做起了“小老师”,和大家说起来自己的小窍门。

面对那些不会用筷子的同伴,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墨森说:“我们只要一直坚持练习使用筷子,我们就能用得很好。”涵宝则说:“手上用点力拿筷子,筷子就不会掉,它会听你的话。”而在家里用过学习筷的瑞瑞结合了自己的已有经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以前在家用的是学习筷,它有洞可以把手伸进去,这样筷子就不会掉了,还不会用筷子的小朋友可以用一用学习筷试试。”

除此之外,孩子们在进餐时还遇到了其他问题,比如饭粒总是掉到桌子上。针对这个问题,梓晴宝贝提出了“把嘴巴凑近一点”的办法,其他宝贝纷纷尝试了一下,果然饭粒掉在桌子上的问题减少了。

幼儿经验分享:幼儿通过绘画、交流、讨论等形式和教师、同伴分享自己对筷子存在的小困惑。面对这些问题,已经能够熟练使用筷子的孩子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帮助同伴解决问题。

片段四:玩中感悟,“筷”乐游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头上。”在孩子的眼睛里,筷子有着无限的可能,那么筷子除了可以用来吃饭,还可以用来干什么呢?孩子们千奇百怪的想法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在活动中,孩子们发现原来筷子有这么多本领,可以吃饭,可以夹豆豆,还可以玩各种游戏。

1.“筷”乐运球

筷子除了夹豆子,原来还可以运球,有的孩子会尝试一只手一根筷子,将玻璃球放在两根筷子中间尝试运球,并且孩子们也乐在其中。于是教师利用筷子制作操作材料,鼓励孩子们用筷子运球,运至相应的洞中,引导孩子们在游戏中培养专注力以及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

2.“筷”乐搭桥

教师们在区域中投放了很多有关筷子的小游戏。在益智区“筷子桥”的游戏中,孩子们利用筷子尝试搭建桥梁,他们知道了原来自己也能不借助任何东西,仅仅只用筷子也能搭起一座桥。虽然一开始不会搭建,但孩子们不断探索、交流、合作,经过不断尝试,他们终于成功了,从中培养了孩子们坚持、耐心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师支持与思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曾提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由筷子引起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究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在这期间,教师没有过多的言语,而是引导幼儿、支持幼儿、鼓励幼儿自主探索,由引导—自省—内化,逐步提升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培养幼儿使用筷子的能力,锻炼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以及提高幼儿的专注力。

三、生活教育理念的反思和推进

陶行知先生主张:“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要用活的、动的、真的教科书。”从认识筷子到学会使用筷子,重要的不是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筷子,而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和筷子发生的有趣故事,在游戏中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各方面的发展需求,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经验的提升。

在《“筷”乐工程》的班本课程中,教师们与孩子一同收获了很多,孩子们对于筷子的外形、种类、式样、使用方法、玩法等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在孩子的眼睛里,筷子有着无限的可能,它可以是糖葫芦串串的棒棒,它也可以蘸着颜料画画,还可以作为积木来构建桥梁……一双简单的筷子,给孩子带来了一段“筷”乐旅程,孩子在这趟旅程中时而顺利、时而疑惑,他们通过时时分享、交流、互助、鼓励,自然而然地收获了独属于他们的“筷”乐成长。

[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8.

[2] 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03.

[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9.

[4] 刘艳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的解读》.《基础教育参考》,2007(06)

G612

A

1002-7661(2022)14-0061-03

猜你喜欢

筷子陶行知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说『筷子』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筷子
竹筷子
筷子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