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渗透小学语文课堂的探究

2022-07-09吴中怡

读写算(中)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科书国学传统

吴中怡

国学经典渗透小学语文课堂的探究

吴中怡

(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校,江苏苏州215000)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流中,涌现出许多能称之为国学的经典,这些国学经典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也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的精神根基,语文课程更是担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探究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建构具有必要性。本文以国学经典为案例,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探讨如何建构魅力课堂,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国学经典;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国学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区分。广义上的国学主要是指中国历史中,每一代的文化传承和当时的学术记载,其中包括中国古代哲学、地理、经济、历史等诸多方面。狭义上的国学主要是指以儒家思想、兵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学说。本文想要研究的国学主要是以小学语文课程部编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典籍,通过国学教育丰富教学内容,建构魅力课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对传统文化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化;教师对掌握教科书中的国学经典内容不够全面;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国学经典内容教学策略不够完善。本文笔者就以上三个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意义进行探讨研究。

一、深化理解部编版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概念

性质传统文化类别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显性”的传统文化内容汉语言文化汉字、蒙学内容、古代童谣、歇后语、成语、谚语、绕口令、谜语、对子 古典文学古诗词、古代神话传说、古代寓言、古代小说、史传名著、名言警句 传统历史文化历史名人、历史事件 传统艺术文化古建筑、书法、绘画、手工艺、戏曲 传统民俗礼仪文化传统节日、风俗习惯 传统科技文化历法、医学、科技发明 “隐性”的传统文化内容传统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爱国爱家、诚信知报、修己慎独、勤俭廉正、勇毅力行、天人合一

现如今,小学语文虽已步入素质教育课程的殿堂,但教师们对学生的考核仍然是以客观分数为主。因此,课堂教学更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会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比如生字读写、成语造句等。学生可能会学会如何使用词句,却不能深刻体会到文字成就经典的根本意义。

关于部编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研究,大部分学者研究的是不同版本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根据研究分析,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在时间迭代的过程中呈现出区域性特点较强、传承能力不断下降的趋势。在现有的部编版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种类与内容如图1所示。

历史长河中,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都是每个民族的财富,更加是一个国家未来与长远发展的立身之本。我国小学生的年龄基本在 6至12 岁,教育心理学表明,这个年龄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师担任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有指导小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的责任,更有帮助小学生学习和掌握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新时期教育最根本的任务,这正是对应了教师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塑造。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立场就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二、全面掌握部编版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报告已经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对语文教科书部编版教材中国学经典的相关研究报告并不全面。因此,研究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学经典及教学策略显得很有价值和必要。

已有学者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分为“隐性”和“显性”两个层面。“显性”文化是指平时在教科书中随处可见且直接将信息传递到人们大脑中的文化内容,如古代文学、传统历史文学、传统艺术文学等。而“隐性”文化是不能直接从教科书中获取,但能够从教科书中间接获取的文化内容,如思想观念、文化精神、感悟等。

上面的两个层面已经完美地涵盖了所有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下面就具体来看看有哪些传统文化内容。首先是语言文化,它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具有长远的意义。这里说的语言文化特指的是“汉语言文化”,它的一些主要表现形式为:汉语、蒙学内容、歇后语、童谣、谚语绕口令等等,他们在小学12册教科书中出现得很多,但由于文字涵盖范围太广,所以统计了主题集中在文字上的文章,共有6篇。这些文章有的是直观的楷体大字,给孩子们文字的启蒙,有的是从宇宙最基本的组成元素为起点,开启孩子的写字教学;有的是图字结合的方式,将甲骨文和现代文字同时呈现出来,让孩子们感受汉字的演变和魅力。

其次是古典文学,这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一,是3000多年人类发展的瑰宝。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古诗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代寓言、名言警句等。部编版的教科书中古诗词的出现频率在不断增长,从低年级的咏物诗让人更易读懂,到高年级的送别诗和边塞诗传达更多的是一种意境,教科书中出现的神话传说也是一些经典的家喻户晓的。如《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易理解的神话故事,古代寓言则是一些寓意深刻的,如《狐假虎威》《拔苗助长》。不难看出,这些古典文学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文化基础、理解能力、想象力等因素,充分发挥了教科书的作用。说到古典文学,必然联想到传统历史文化,它的内容就相对单一,就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集成,如《司马光》《李时珍》《本草纲目》《曹冲称象》等。历史文化之后人们就要想到,这些历史文化的流传至今必然有他们的载体或者踪迹,所以就有了传统艺术文化,艺术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五花八门。小学教科书中出现的大多是建筑、书法、绘画、手工艺等,如《赵州桥》《故宫博物馆》《剪窗花》《京剧趣谈》《藏戏》等都是经典,令人印象深刻。从手工艺人们不禁联想到古代人的智慧结晶“四大发明”,这些都是传统科技文化,当然科技文化不仅仅包括这些科技发明,还有医学上的发明,比如“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除了上述讲的这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就是传统民俗文化,平时的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端午节等等,都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以及春节的大团圆、劳动节的植树、端午节的吃粽子和赛龙舟,都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体现。上面说的都是一些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影响的文化,学生们可以从中了解我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它们都是大多是物质化的一些东西,是让学生们直观上感受然后在脑海中生成一些基定的文化基石。而还有一些文化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可以感受到,那就是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和美德。思想文化教育人们要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爱国爱家、诚信知报等。如《一株紫丁香》是想让孩子们了解对老师的爱,《为人民服务》是党对人民群众的爱,这些都是期望孩子们能够懂得爱,学会爱自己、别人。《小公鸡和小鸭子》表现的是朋友间的友谊,《怎么都快乐》展现的是人在社会中和谐相处的生活模式,《陶罐和铁罐》说明了为人要谦逊,这些是促进人在社会中修养的养成。《画家乡》《家》《只有一个地球》这些也是在讲述爱,但这些说的是大爱,与上面的小爱不同,这些大爱更加高尚、高大,他们是对家乡、社会、国家的爱,有小爱才有家,而有大爱才能有国家和家园。《吃水不忘挖井人》告诉孩子要懂得感恩,怀揣一份感恩之情,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文具的家》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分钟》告诫人们珍惜时间,《小猴子下山》告诉人们选定了目标就要坚持到底,这些都是人类修养的培养。所谓“隐形文化”就是在学习教科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人们思想、修养、精神方面产生一些熏陶和感染,最终是否会产生影响都是未知的,但这种熏陶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三、完善以部编版教材为基础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

国学经典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最终要落实到一线的课堂教学实践当中,要保证和提高二者融合的效果,从而构建充满魅力的语文教学课堂。学校是平台,小学语文教师是传道者,对国学经典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效率担负着主要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精于‘授业’,更要以‘传道’为根本使命。”

(一)优化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呈现

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并不代表弱化了对教材中其他内容的学习,其中的比例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针对自身情况调整教学比例。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存在一些现象。有一些教师认为国学经典的教学目标是实现背记,不然会影响最终的教学进度;另一些教师认为,教学成果的体现在于分数,所以课堂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从而忽略了教材中选择国学经典的意义。

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就是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和新潮的教学理念,根据新时代的发展形势、国家社会层面的重视程度,潜移默化地将国学经典中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到日常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及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积极主动地将国学经典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学会思考,并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学经典的精髓,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促进国学经典与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共享互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国学经典价值取向的体现,通常包括如下几种方式,即契合传统节日的时间节点配合语文教学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竞赛活动等。中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国学经典中对传统节日的体现也不在少数。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中元节等都是我国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传统节日,每逢传统节日,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国学经典中体现的传统节日安排在节日前后,既可与孩子们产生节日互动,又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

将学习渗透到生活中一直是素质教育核心的教学目标之一。我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小学生在传统节日中通过参与活动产生民族归属感,也可以对实践教学课堂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可从学生较感兴趣的活动入手,比如,在课堂上进行诗词吟诵比赛、“飞花令”等,在激发小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长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又如每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教师可布置学生课下自己动手做灯笼,贴上灯谜,教师引导小学生赏灯、猜灯谜、做有关“春”的成语和诗词接龙游戏,孩子们在感受传统节日浓浓气氛的同时也在心中浸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加深了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理解和体会。

(三)拓展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协同路径

理论与实践是分不开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论证了理论的正确性,才能使理论更加深刻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在国学经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多与家长们沟通,毕竟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只有与家长联手才能达到课堂与生活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如教师们可以在微信上建一个群,在放学后给学生们布置一些适合他们这个年纪的作业任务,让家长们进行监督完成。这里的任务可以是诗词的背诵或者朗读。另外,教师们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些创新有趣的课外活动,营造出更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让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思考国学经典的起源发展以及魅力,使孩子们文学素养中得到更好的塑造。

四、总结

在近年来“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将国学经典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在此过程中,正确阐释二者融合的学理要义,不断提升我国小学生的国学素养和文学积淀,对健全小学生的人格,提高其文化自信,增强其艺术鉴赏能力,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等是大有裨益的。

综上所述,一方面,基于国学经典的小学语言文字教学方法探究是非常可行,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国学经典逐渐融入小学教材内容的背景下,不断探索语言文字教学方法不只是某一门学科教师的工作,而是需要各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与国学经典有关的实践活动,打造更加有魅力的教学课堂。语言文字教学不仅是教师的“言传身教”,更需要学校积极向上文化氛围的“滋养”。

[1] 徐祥香.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第一次抱母亲》教学案例分析[J].教育观察(下半月刊),2016(12).

[2] 何顾梅.国学浸润,品学双长:浅谈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J].课程教育研究,2018(19).

[3] 金玉梅.探索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J].教育现代化,2017(16).

[4] 高庆宫.探讨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7(06).

[5]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丁卫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02):35.

[7] 李申申.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G424.21

A

1002-7661(2022)14-0034-03

猜你喜欢

教科书国学传统
“垂”改成“掉”,好不好?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