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融合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绽放智慧光彩

2022-03-18何芸琪

读写算(中) 2022年5期
关键词:议题体验式法治

何芸琪

多元融合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绽放智慧光彩

何芸琪

(昆山市葛江中学,江苏昆山215300)

面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缺乏靓丽的色彩、足够的吸引力让学生喜爱的现状,笔者认为需要有提升课堂效能的“四联互补”,即,留白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议题式教学、活动式教学的强强联手,相互补充,实现多元融合。

多元融合;留白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议题式教学;活动式教学

在多元融合的教学模式下,课堂会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参与性,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碰发出更多智慧的光彩,引领学生形成丰富的人格,增强政治认同感,提高学科素养,拥有一个自信的人生。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在留白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短短的四十五分中的课堂内,教师往往争分夺秒,常常一言满堂,唯恐遗漏;学生或目不转睛,或奋笔疾书,实则缺乏思维,转瞬即忘。其实,教师说得再多,也是有限的,正如孔子所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如果在课堂上能够有一段留白的时间,教师对于讲授的内容点到为止,有所为有所不为,能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想象、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尝试填空式学习,实现“山缺云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当人们在看到一个不完整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活动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和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认知规律,适当留白,进而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教师在运用“留白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心中有度,善于取舍。恰当地运用留白艺术,有利于克服教师教学过程设计得过分细密、教学过程中过早中断学生的思维活动、过早向学生提供完整的答案、过早提供完整的知识小结、抑制教师热衷于追求大容量和快节奏与密度高、过多地运用媒体而忽视文本本身的价值等现象。恰当地运用留白艺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均衡学生发展的差异。同时,还可淡化教育的痕迹,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实现教育无痕。恰当地运用留白艺术,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教”与“学”的有机统一。精髓在于课前认真钻研,构建本课内容的宏观构架以及重难点,并且找寻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内化的点,或者是学生会存在困惑需要辅助的点,或者是引人深思及讨论的点等等,由这些点填补整堂课的空缺,如同古人作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上册《多彩的职业》中“职业选择”这一个知识点时,每个学生对于职业的理解和体悟是不同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现各种各样的职业,分析不同职业要承担不同的责任,以及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如何进行职业选择。教师需要的是给学生一个价值观的引领,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诚实劳动,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都是值得敬重的劳动者。“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其中多要让学生体会的,可能并不能在课堂内直接可以解决,而是需要把这个空白之处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去填补,去感受,去体会,理解懂得,并落实在今后自身的职业选择中去。

再例如讲授七年级上册《享受学习》中“如何正确认识学习中的苦和甜”这一问题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辩论的教学活动,正方观点:学习中乐大于苦;反方观点:学习中苦大于乐。学生就这个问题分成正反两方,分别陈述论据。正方列举学习中是快乐的,汲取新知识可以使人愉悦,解答出难题可以让人有满满的成就感,和同伴一起学习可以有相互做伴的乐趣……反方据理力争,学习也是辛苦的,当遇到学习的困难和阻碍时,当犯错误受到教师批评时,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沮丧时,当学习压力无法调节时……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但往往同学们会有滔滔不绝的理由。这个时候,教师在其中就要扮演一个终结者的角色,合适的时候终止辩论,这是一个技术。这样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为自己的观点辩驳,而且能够通过辩论,给自己留有思考的空间,结合对方的观点,是否能够得出一个更加合理和全面的观点。这就是为学生留白,让学生在课后能够更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

二、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在体验感悟中让学生学深学透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而体验式教学法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心理技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由此可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体验式教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能够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流于表面的形式,停留在师“授”生“收”的层面,而是可以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去“徜徉”,去“深潜”,去“探索”,获益良多。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国外体验式教学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教学思想、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卢梭自然主义教学思想以及杜威经验主义教学思想。在哲学的意义上,体验式教学经历了一个“从实践(个人的经验)到理论(包括个人的认识)再到实践(个人的具体行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产生真知的过程。体验式教学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英国有句谚语:“Tell me,and I will forget;show me,and I may remember;Involve me,and I will understand.”体验式教学很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要创设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能让他们“走进去”“看得见”“有话说”的情境。例如,在讲授《维护秩序》一课时,在课堂导入的环节笔者设计了三个情境体验:1、下雨天,放学时,学校大门口;2、十一假期,热门景点,售票大厅;3、高铁检票,蜂拥而上,卡顿不前,首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些场景下会发生些什么?其次让部分同学上台表演一下想象的画面,最后需要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段话描述一下这些场景带给你的感受。通过具有代入感的情境体验,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主题,同时,也给他们深切的感受——如果没有良好的秩序,那么,社会将不再井然有序,生活将无法正常进行,国家的建设也会因此受到影响。由此学生将会有一个共同的感悟,维护秩序,势在必行,身体力行,你我有责。无须教师过多地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就能将知识内化,并且一种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真正做到以情感之,以智启之,以身体之,以心悟之。

再例如《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防疫小先锋,我们在行动”的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其中。有的学生选择做“防疫宣传员”,通过手绘小报、制作PPT和录制视频等形式向大家科普防疫小知识。有的学生选择做“防疫监督员”,监督全家的体温监测和出行戴口罩的情况、拍摄口罩全家福、制作每日打卡监督表等。每位学生都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到防治疫情的活动中,在体验中提高了学生公共参与的能力和素养,增强了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三、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讨论探索中让学生主体真正归位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的魅力究竟在何处?不在知识之美,而在“引”“问”“议”的过程中,学生收获了思考的乐趣,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生生之间分工合作,在课堂的讨论和探索之中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的归位。所谓讨论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探究,讨论释疑,从而得出结论,理解并掌握知识,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陶行知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要解放学生的嘴,使他们能谈”,而讨论就是一种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组织好学生的课堂讨论,既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获得信息的极好机会。因此,应该把课堂讨论有机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具有研究性的议题,同时议题的选择也要紧扣教学的重难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作为一个引路人,将议题的背景和内容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如何围绕议题开展小组讨论或者小组研究。同时,在学生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也应不断地走近学生,学会倾听,搜集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独到见解,保护他们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议题中可以充分施展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不仅在课堂上参与同学之间的讨论,也可以将议题的研究延伸到课堂之外,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海量资源,搜集、筛选有用的素材;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咨询专业人士的专业指导等,让自己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得以锻炼,让自己的思维在探索中得以拓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议题式教学方式的意义所在。

议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开发也有一定的策略,第一,需要研究教材构架,凝练中心议题。在议题式教学中过程中,中心议题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的归宿。在把握课程标准和调研学情的基础上,确立本课的重点难点,同时生成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引发学生高阶思维的中心议题,由此衍生一系列目标问题突破各个知识点。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与逻辑关系需要精心优化,避免浮于表面的一问一答。第二,需要选取优质素材,创设生活情景。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贴近学生,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知识储备以及生活实际。因此,在素材选择和情景创设的过程中,不仅要紧紧围绕着中心议题,还要遵循生活化、多元化、典型化、结构化的原则。以议题式情景的整合为抓手,形成主题情景,帮助目标议题的开展,做到相辅相成。第三,需要议题延伸,促进课后探索。议题的设置本身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激发高阶思维,因而议题要有必要性、空间性和延展性。课堂的议题只不过是抛砖引玉,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话可说、有题可议的环境,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而问题绝不是都能在课堂上解决的,可以延伸至课后让学生有更进一步的探究,更开放的进阶。以上三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握好议题式教学,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实践。

四、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中,有一条是“教学做合一”。所谓的“做”,便是亲身实践,正如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断更新,实践教学越来越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是教学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传授的知识,如果单纯通过说教,没有亲身的体验,很难让学生有深刻的理解,由此也就无法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永久的印象,更不能实现学以致用。只有参与实践,付诸行动,才能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落到实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治观念,增强国家意识,增进政治认同,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

采用什么形式能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重建经验,内化知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是道德与法治实践性的体现。例如,在当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就需要贯穿体现劳动教育的国家意志。七年级教材结合“让家更美好”和“集体生活成就我”培养学生的家务劳动能力及集体合作意识;八年级结合“服务社会”培育学生参与志愿者劳动的意识,又从宪法的角度强化“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概念。除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领悟之外,更重要的还是需要学生走出校园,在做中学,在学中感,在感中悟。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就尤为重要。学校、教师、家长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将家庭、社区等社会活动阵地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资源中,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到家庭劳动、社会劳动中去,融入社会,亲近社会,体验生活,真正领悟劳动的意义。

实践活动的创设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而非流于表面和形式的作秀。教室是个小课堂,社会是个大课堂,而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有限的,社会大课堂是无限的。作为教师,应努力在小课堂中,不断培育出一个个能够适应社会大课堂的有理想、有文化、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G632

A

1002-7661(2022)14-0028-03

猜你喜欢

议题体验式法治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