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情怀”

2022-03-18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家国理论课立德

袁 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情怀”

袁 萍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情怀关系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做有情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师者”文化,担负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现实任务,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期盼。有情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安身立命的自我情怀,有立德树人的育人情怀,有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提升自我情怀,以高尚的道德修养涵养育人情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是做有情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进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怀;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

有情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自我完善、成长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站稳讲台,发挥立德树人作用最深层的力量和最厚重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1],这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提升自我修养,为党育人、为国培才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做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内在依据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情怀作为一种情感依附,需要思政课教师拥有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视野,认识到其存在的必然性。

1. 基于中华民族优秀教师文化的历史情怀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是思政课教师进行自我涵养的资源宝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

传承“师道”文化,需要高尚职业情怀。“师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相关文献对此有丰富的表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礼记·文王世子》)“师者,人之模范也。”(《法言·学行》)只有道德高尚,行为世人表率的人才能成为教师。“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乱,可以为师。”(《荀子·致士》)思政课教师作为担负立德树人使命,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社会群体,应从中国古代传统“师道”文化中汲取有益养分,增强为人师者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培养高尚的职业情怀,增强职业认同感。

传承“社会责任先于职业角色”文化,需要深厚社会情怀。注重教师的社会责任是中国传统教师文化的重要特征。孔子提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美教化,移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教师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不能仅将立德树人的责任局限于学校课堂之中,还要将深厚的情怀、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置于社会之中,立足中国大地开展教育事业,在生活中、网络上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对错误思想要态度鲜明,敢于亮剑,坚守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

传承“人师重于经师”文化,需要育人情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是中国古代教育观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古代教师文化中,“人师”注重道德操守、思想精神、人格修养的培养,“经师”则注重知识、技术和方法的教授,在二者对比中,“人师”受到社会更高的评价和认可。当前,思政课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2],赋予了思政课教师群体更为高尚的职业情怀。

2. 基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现实任务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培才的历史重任,而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的施教主体,其责任重大,不可替代。使命看担当,初心显情怀。深厚的情怀是教师初心使命最深层、最内在的体现,将初心使命转化为教师最真切、最真挚的内在情怀,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

有情怀是思政课教师以德立身的基础。思政课教师只有以德立身,才能做到泽己及人。“做—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3],同样也是思政课教师以德立身的必然要求。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讲好信仰,同样,让有情怀的人传情怀才能传好情怀。有情怀才能真心对待、真情投入、真爱付出,用心用爱讲好思政课。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才能更加关注国计民生,能够对党忠诚,信仰坚定。一句誓言,一生作答。在三尺讲台上,用粉笔书写无悔青春,铸就育人伟业,将大爱深藏心中,用践行不负重托。深厚的家国情怀让他们时刻关注民族国家的发展进步,关系人民安危冷暖;真挚的教书育人情怀让他们俯下身子钻研理论、关爱学生;真切的创新求真情怀,让他们创新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方法,促使思政课课堂成为理论学习所、精神弘扬地、人才培养场、文化传承站。

有情怀是思政课教师以德立学的关键。以德立学就要做到求真学问,而没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则很难发现世间的真善美。“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4]有深厚情怀的思政课教师,对祖国和人民有着深深的热爱和眷恋,对祖国发展所取得成绩感到真心欢喜,并能将这种热爱传递给学生,塑造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他们关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尽心尽力推动事情往好的方面转换,感染并影响着学生,引导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将思政课打造成为新时代铸魂育人的“井冈山”“延安”“西柏坡”。

有情怀是思政课教师以德施教的核心。以德施教是知识与美德的结合,“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3]。思政课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好引路人和筑梦者的作用,就应以身作则,以情怀塑造情怀,以真情激发真情,以行动引导行动。没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看不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更不会率先垂范,做到言传与身教的结合。可见,有情怀是思政课教师的必备技能,也是以德施教的重要保证。

3. 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期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5]伟大情怀是铸就伟大梦想的重要力量,只有拥有伟大情怀的思政课教师,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才能助力这一伟大梦想的实现。

面向未来需要家国情怀。中国梦凝聚几代中国人的理想夙愿,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从“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从“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再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等等。作为铸魂育人的思政课教师,只有深谙中华民族的艰难历程,才能深切体会这一伟大梦想所蕴含的血泪和不屈,才能引导学生将个人前途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中,形成与祖国和人民共进退的家国情怀。

面向未来需要奋斗情怀。思政课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中华民族向来是拥有伟大奋斗情怀的民族,习近平指出:“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6]同样,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甚至新时代青年矢志不渝的接力奋斗。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传递奋斗情怀,这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面向未来需要奉献情怀。伟大梦想,需要伟大奉献精神。“‘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7]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应成为每一个奋斗者的精神,筑牢“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一初心,大力弘扬先忧后乐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会一步步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现实。这就要求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将三尺讲台与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相连,将教书育人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的梦想相接,将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将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担在肩头,既要培育深厚的梦想情怀、奋斗情怀、奉献情怀,让有情怀的人讲情怀,又要渗透到思政课课堂中去,实现有情怀的人传递情怀。

二、做有情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逻辑内涵

情怀与思政课教师联系在一起,就被赋予高尚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而“深”是一种程度表现。对思政课教师的情怀可以从与己、与人、与国家三个层面理解。自我情怀是基本素养,育人情怀是根本任务,家国情怀是使命担当,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逻辑内涵。

1. 自我情怀:思政课教师安身立命基本素养

思政课教师需要有认识自我的胸怀与修养。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8]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仅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更是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看家本领。自我关怀之专业技能,是思政课教师认识自我的前提条件。打铁必须自身硬,是否具备思政课教师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安身立命的基本素养;自我实现之专业信仰,是思政课教师认识自我的关键。思政课教师的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到新一代青年,“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9],然后才能传道,否则就无法发挥榜样示范和价值引领作用;自我发展之专业践行,是思政课教师认识自我的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将自己所学、所信之道落实到行动上,这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深刻感化学生的情怀体现。

2. 育人情怀: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重要素养

作为教育者,思政课教师应以教育对象的成长与成才为最终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思政课教师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这一根本命题。要做到立德树人,就要以德为核心。“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3]这种育人情怀包括以德立身,强调思政课教师的“正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引以为范的镜子。思政课教师要以身作则,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德立学,强调良好的师德,金钱、物欲、名利不应该是教师育人的追求标准。以德施教,强调施教过程需要“仁爱”之心。“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3]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情怀。

3. 家国情怀:思政课教师方得始终根本素养

家国情怀是将个人之“小我”与国家之“大我”有机统一起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基因,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思政课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当前,社会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社会思潮暗流涌动,既有精日分子之类存在,也有极端爱国主义存在,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都是思政课亟待应对的问题。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心怀爱国情感,才能影响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是思政课教师践行初心的关键,也是思政课教师方得始终的重要法宝。

三、做有情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进路

做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需要提升自我情怀、涵养育人情怀、厚植家国情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系列要求,加强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重视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思政课教师“情怀”的目标要求。

1. 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提升自我情怀

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对于思政课教师具有极端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思政课的学科基础,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1]思政课教师自我情怀的提升,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基础。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感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魅力,汲取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时代意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具体实践,更好地提升思政课教师自身感悟时事和世事的情怀。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科学研判国情、世情,在各种社会思潮、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坚定思政课教师自身的职业信心与职业情怀,才能初心不改,毅然前行。

2. 以高尚的道德修养涵养育人情怀

“师者,人之模范也。”重视师德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评价教师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教师的职业道德除了要求教师自身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外,更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示范作用。

传承中华优秀师德文化,永葆师者风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师德有丰富的论述,均强调教师应以身作则,以身立教,做有德之师,才可“为师于百千万年间,其身亡而其教存”。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从中国优秀文化中汲取资源,自我涵养。

弘扬中国革命道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筑牢为党育人、为国培才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革命道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调先公后私的集体主义、强调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深刻领会学习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所形成的高尚道德,作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原则,筑牢为党育人,为国培才的初心使命。

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培育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师者情怀。作为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政课教师,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学习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加强道德实践,提升道德境界,锤炼道德品质,完成向党和人民所期待的好老师转换与升华,不负党和人民重托,以深厚的育人情怀,推进思政课教育事业。

3. 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思政课教师只有拥有理想信念,才能更显先进品质和家国情怀。“心有所信,方能行远。”[10]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是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动力。对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的要求,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体现。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11]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保证思政课教师能够在政治、道德和精神上始终保持一致的强大武器,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四个全面”,自觉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共产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坚持共产主义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是规律性和主体性的统一,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会自发形成,需要思政课教师自觉锻炼、自觉践行、自觉感悟。有了理想信念的支撑,思想才能更加坚定,情怀才能愈发深厚。

[1]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 2019-03-19(1).

[2] 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部.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2).

[3]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4]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 05(2).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8:219.

[6] 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2-15(2).

[7] 杜尚泽.“欢迎你到中国去”[N].人民日报,2019-03- 24(2).

[8]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379.

[10] 习近平.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 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N].人民日报,2020-07-01(1).

[1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4.

The “Noble Sentiments” of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YUAN Ping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The “noble senti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ers are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Being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er with “noble sentiments” is rooted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er”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undertaking the realistic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and carrying the future expectations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with “noble sentiments” must have self-sentiments to settle down and establish their own lives, have the devotions of educating people by virtue, have the national identity characterized by the thought of grieve first and rejoice afterwards. To enhance self-esteem with profound theoretical literacy, to nurture people’s sentiments with noble moral cultivation, and to cultivate devotion to family and country with firm ideals and beliefs are the practical approach of being a teacher with “noble sentim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noble senti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people

D64

A

1009-9115(2022)02-0122-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2.023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J2019230)

2021-11-01

2022-02-17

袁萍(1988-),女,山东平度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猜你喜欢

家国理论课立德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略谈“家国情怀”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严以修身”先立德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