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环境下卢梭儿童教育观的价值处境
2022-03-18宁夏大学李晶晶
■ 宁夏大学 李晶晶
随着物联网、云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生活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儿童已经天然的成为“数字土著(Digital Native)”,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信息化环境,他们身上天然地具备了在信息化社会生存的优势。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拥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力。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家长对胎教、儿童早教、全脑开发等课程和各式各样的教育产品趋之若鹜,怕孩子输在未知的“起跑线”上,家长在儿童教育方面由于信息过载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出现了“极度焦虑”或“信息疲乏综合症”等一系列问题。在这样的信息化环境下卢梭的儿童教育观也许能提供给我们一些指导意义。
1 现代人基本的价值处境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社会普遍追求速度和经济上的高效,“物化”的逻辑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马克斯·韦伯曾指出,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有两个最为基本的特质,第一是“理性化”;第二便是由这种理性化所导致的“世界的祛魅”。在信息化社会发端之初,“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还存在一种互推互助的亲和力,丹尼尔·贝尔等人曾指出,在现代价值秩序的最初设计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一开始保持着内在亲和力,二者共同为现代价值秩序提供合法性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经济效益的不断追求,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人们逐渐失去了“价值理性”,在“工具理性”主导下,其“理性化”实质是为达到某种实际的经验性的目标而寻求和选择的最有效手段,这种价值导向下致使“意义”和“价值”被抽象理智彻底驱逐。今天,当我们提出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价值,教育的目的等问题时,现代人更多的是基于物化的“工具理性”价值观,缺少了哲学的思辨,这种“物化”的趋势已经成为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
2 卢梭的儿童教育观与信息化环境的冲突
2.1 自然主义教育观与信息化环境的外显冲突
自然教育是针对启蒙学问展开的哲学辩难。卢梭的思想都贯穿着公民教育,体现了不同于利己主义的共和主义色彩,这种共和主义的价值理念与现代人的“工具理性”的价值选择从认知起点上就产生了冲突。卢梭极为重视儿童的生长环境,他提出“我要使他远远地离开城市的不良风俗,因为它装饰着好看的外衣,更容易引诱和传染孩子”,他认为乡村淳朴的民风,清新洁净的空气和接近大自然的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大有裨益。但是现代社会,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面临的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留守儿童隔代养育等问题,无法达到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笔下的淳朴的乡村自然环境,优秀的家庭导师等条件。由于时代的变迁,信息化社会的教育是基于城镇环境的儿童教育,这和自然主义教育要求的环境条件产生了冲突。
2.2 自然主义教育观与信息化环境的内隐冲突
在这个追求速度的信息化时代,儿童教育存在“灭人欲”的行为。我国当下的教育中,家长不顾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过早进行知识灌输,幼儿园泛小学化,小学充斥着各种应试教育,对比中西方的小学生,就会发现中国的小学生明显要“懂事”“乖巧”、数学等知识性的学习比较快。社会的普遍焦虑让人们忽视了儿童的天性,这让我们更加理解为什么在资本主义萌芽初期卢梭会发出“社会对自然的败坏”的论调。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前瞻性和思想性在于他提出的“尊重儿童的天性”这一思想,也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价值理性”。正如杜威的评价,“卢梭一生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有许多是愚蠢的。但是,他认为教育应当建立在儿童天赋能力以及研究儿童需要的基础之上就可以发现儿童的天性是什么,这是正确的”,教育过程中自然主义和信息化社会关注的教育侧重点不同也成为一种冲突。
3 探寻卢梭自然主义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价值处境
面对环境的冲突、认知的冲突和教育侧重点的冲突,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能否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新环境下的自然主义教育的价值处境也是我们继续探索的方向。
3.1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基本原则的现实意义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其自然主义的基础是天性哲学,他的儿童观基于两个主要原则:原则一是绝对的善意;原则二是便于执行实施。信息化环境下最大的特点:一是信息指数爆炸,选择的极大自由反而导致了抉择的不自由;二是现代人的价值处境过分的“理性化”和功利主义。卢梭自然主义儿童观的基本原则可以很好地纠正信息化环境下的这两项偏差,在儿童教育中秉持“绝对的善意”可以规避过分功利;“便于执行实施”的原则可以让家长在教育方式、手段的选择中提供理论指导。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教育观给了我们一定的现世启发,信息化环境只是我们当前生活的时代背景,是要将孩童关在数字监狱中剥夺孩子的天性使他们变成“工具人”,被各种所谓的先进科技奴役;还是要让儿童回归自然,将信息化环境作为工具,通过人对信息的奴役来培养“自由人”,这两种选择显然后者更符合每一个自然人的发展需求。
3.2 信息化工具延伸了儿童天性探索的时空维度
信息化环境下的儿童已然成为“数字土著”,这种后天特性伴随着他们成长发育的始终,而“儿童天性”是孩子身上最可贵的先天属性。从成长之初,爱弥儿就接受自然的教育,而自然的智慧恰恰是对无知的保持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儿童天性,守护孩子的无知。在自然教育观下引导孩子利用信息化工具与家长、同伴一起对好奇的事物进行探索,使儿童在更加自由的时空下感受无知带来自由和幸福。而不是让儿童坐在一堆电子产品中被机械地灌输他们并不感兴趣的知识,从而抹杀了儿童“无知的天性”。我们既然无法避免信息化环境下儿童和各种数字化工具的接触,家长作为家庭启蒙的第一教师,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些信息化手段,基于自然主义的根本原则进行选择,借助信息化工具延伸儿童天性探索的时空维度。
3.3 信息化环境下教育儿童守护内在的力量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的成长都遵循自然的生长规律,不存在儿童从婴儿一夜间变为成年人。在卢梭自然主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爱弥儿最后和新娘苏菲过上了幸福平淡的生活,而在卢梭的《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这部未完成的补篇手稿中,卢梭向我们描绘了爱弥儿和苏菲逃出“伊甸园”后的生活。概括来说,一是爱弥儿作为“人”的极端处境;二是作为“公民”的极端处境。人的极端处境是一种虚假自由带来的奴役;而公民的极端处境,则是由绝对支配带来的奴役状态。这两种极端处境构成了卢梭对现代问题的最真切的把握“自由的最大危险,来自于对自由的放纵和对自由的专制”。因此,卢梭自然主义教育中的自由并不是放纵和专制,而是克制和民主,在未完成的手稿中他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教育线索,即自然教育后的社会教育。
反观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无法让孩子永葆童真和天性,他们面临的是升学压力、择校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压力等,家长必须在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孩童之前全方面武装孩子。每个人都要会离开父母的庇护独自前行,18世纪的爱弥儿和21世纪的孩童面对的都是未知、充满竞争的未来。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武装孩子的头脑还是灵魂?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识更新迭代迅速,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学完所有的知识,教会儿童守护“内在的力量”才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信息化环境下真正的价值内核。何谓“内在的力量”呢?正如有些评论家所说“卢梭自由教育目的是希望像苏格拉底那样,重新在灵魂中贯彻法的意图,通过教育使孩子不会放任自流,指导在孩子身上建立起一种类似于国家制度的相应机制,在孩子心中培育互护卫者和统治者,而通过这种‘内在的城邦’,依照其远处的自然在灵魂中确立一种政治秩序。”因此,信息化环境下我们要将孩子的心理教育提升到和智力教育同等的位置,从儿童时期就关注培养儿童内心的力量,这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给我们的重要启迪。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性,卢梭的儿童教育观在当下的时代仍然有其独特的思想性和价值性。我们在新时代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卢梭提倡的自然主义教育的价值处境,能让我们在“价值理念”缺失的现代社会找寻儿童教育的另一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