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合唱团旋律音程的音准训练探析
2022-04-01绍兴市越城区陶堰街道中心小学潘海萍
■ 绍兴市越城区陶堰街道中心小学 潘海萍
在农村小学合唱团中,多数孩子的旋律音准都是不理想的,如果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改善,合唱排练更似空中楼阁。要提高孩子们的旋律音准,还是要从旋律音程的音准训练入手。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带团经验,谈谈自身的做法和体会。
1 声乐技能、技巧等的支撑
发声的位置、咬字、气息等因素也会影响音准。发声的位置要高位统一,位置偏离会影响音准;正确的咬字发音直接影响歌唱的美感和音准;当气息过猛音准会偏高,当气息支撑不够时,直接会导致音准偏低;另外,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排练,也会影响音准。
2 旋律音程
2.1 从低到高,稳扎稳打,有序推进
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发现音程度数越低,演唱难度就越小,所以可先带领孩子们由低到高逐一听唱、掌握各音程。
2.2 巧用熟悉的旋律或生活中的音响解决难点音程
旋律音程训练中,农村孩子因为多缺少音高概念,他们常常能跟唱,但不能独立准确完成。如何快速有效地改善这种尴尬的局面?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自幼儿园以来,多年的学习生活记忆当中,都早已或多或少积累了一部分歌曲旋律。比如《蜗牛与黄鹂鸟》《卖报歌》等。还有一些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校园课间十分火爆的曲子,比如“黑人抬棺”的背景音乐,孩子们唱得不知道有多熟练多热情。这些被孩子们熟记或热衷的歌曲旋律,是否可以被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而不只局限在随便唱唱歌词,是不是可以在热衷和熟悉的有利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他们学唱曲谱甚至背唱部分曲谱,以备不时之用?
比如,孩子们总是记不住的六度上行旋律音程“1→6”,在《蜗牛与黄鹂鸟》中就有出现:
老师可以首先做个有心人,可以帮孩子们整理一些早已熟悉并喜爱的歌曲旋律,制成包含各种旋律音程的典型旋律卡片。方便孩子们随时取用。通过对熟悉旋律中的旋律音程的有意识记忆,能快速解决难点音程的问题。
还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音响旋律为我们的训练所用。如救护车的声音:
刚好是个大三下行旋律音程,孩子们常常会和小三下行旋律音程混淆,通过救护车的形象声音模仿,孩子们就有了参照物,唱准也就容易得多。同理,小三下行音程,也可让孩子们回忆布谷鸟的叫声:
通过这些方式,可让看不见摸不着的音准瞬间明朗、清晰,孩子们不必再过多依赖老师,依赖乐器,自己就能轻松寻找音高,非常值得推荐。
2.3 变化升级旋律音程练习
为方便记忆各音程,我们常常会将度数一致的音程设计到同一条练习中,反复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如“”当孩子们熟练以后,是就此抛弃,还是继续不断反复?显然,两者都不可取,于是笔者又尝试了在熟练的基础上一点点地“加料”,一步步地加深难度,孩子们学得轻松快乐!比如,在熟悉刚才的四度旋律音程练习曲之后,可以略加以变化:或只改动节奏,如孩子们通过这些变化升级过,但难度系数又不大的练习曲,不仅可以巩固四度旋律音程,还可以熟悉各类不同节奏及这些状况下的四度音程,以应对合唱作品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四度旋律音程。其他旋律音程的变化升级同四度音程。变化形式可多样,只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层层深入,一定能轻松孩子们的学习过程。
3 四大辅助
3.1 柯尔文手势的变化辅助
柯尔文手势能够利用不同手势与高低位置来代表不同的唱名,帮助学生直观又形象地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各个音级之间存在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的倾向等。
农村小学孩子素质明显不及城里的孩子,在传统科尔文手势的学习上,总发现有好多孩子不能很好地记忆手势,加上手势,很多时候反而要顾此失彼地给演唱增加难度了。
如何让这些孩子快速记忆手势,并真正发挥手势的作用呢?科尔文的手势都是一些规定的位置下的规定动作,虽已有音高的视觉感受,但对孩子们来说显然不够生动形象。为此,本人为方便学生记忆,也为投学生所好,对柯尔文手势进行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巧妙的故事贯穿。比如“5(SOL)”谐音同“说”,相应的手势位置就调整到嘴巴处,学生瞬间记住了。再如“6(LA)”,结合原动作和“6”的形状,可告诉学生这是小猴正一手拉着树枝,一手做孙悟空看的招牌姿势,动作位置就放置在眼睛上,非常形象有趣。
孩子们显然更喜欢这样的改编,也一下子轻松记忆了手势,关键还十分热衷于这些动作表演了,对旋律音程训练起到了很好的促进效果。
3.2 音高乐器的辅助
当孩子们的音准出现问题时,我们较常用的办法就是用音高乐器去帮忙校正,让孩子们比较模仿,从而唱准。对于合唱团的孩子来说,因为对音准要求高,自然对音高乐器会更依赖,教师可以给孩子们教会至少一种携带方便,又可随时帮助纠正音高的小乐器。因为是配合歌唱的,所以小乐器尽量选择非口吹的,仅用手操作的最好。如拇指琴、铝板琴等。训练小乐器,可以找各班音乐任课教师在日常音乐课堂上完成,这样可大大节约训练的时间,音高小乐器的使用,在旋律音程的学习掌握过程中,可从开始的多频帮助渐渐随着对应高的加深记忆,学会慢慢脱离对小乐器的依赖。
小乐器的辅助还可不受空间的限制,孩子们在课间或在回家后,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小乐器就是一位“音准”小老师,教师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们回家后“乱唱”“瞎唱”了。
3.3 优等生的优势辅助
合唱团的训练时间非常有限,农村合唱团团员音准把握能力虽然普遍较低,但一般也会有极个别孩子拥有较稳定的音准、调性感的。如何发挥这些优等生的优势,辅助到其他孩子的音准练习中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做法。
3.3.1 座位巧安排
在表演队形和日常训练座位的安排时,有意将提前了解到的音准、调式感较稳定的孩子放到其他孩子中间,声音较大的,要靠近音准的孩子,并嘱咐他一定要听音准孩子的音高,要努力学做音准的孩子的“麦克风”,否则就容易“祸害”一群人。
3.3.2 声部巧组合
在兼顾音域、音色、音量、音准和声部均衡等因素之后,可尽量考虑同班的孩子到同一个声部去,因为农村的孩子基础实在薄弱,横向上的旋律音程音准对于他们而言,也是非常有难度的。将同班的孩子放到一起,方便一起学唱交流比较。在日常音乐课中,常有老师会抱怨“一群人能唱准,但单个儿就唱不准”的怪象。所以我们不妨大胆尝试,充分利用一群人较能唱准的事实,通过练习逐渐使每个孩子都能唱准。另外,同一个班里的孩子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良莠参半,他们通过一起交流演唱,唱不准的孩子也容易渐渐跟唱准确。如果出现病假事假的孩子,也方便在这之后向同班孩子学习补漏,好处多多。反之,如果大家不在一个班,遇到困难就比较尴尬,找别班的孩子和找老师类似,多数孩子都会碍于不好意思或胆小就不了了之,于是乎,不会唱的地方永远只能等待下一次老师慢慢地发现,如此既打击孩子自信心,也影响训练效率。
3.4 利用微信等网络平台,开展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课外教学辅助
合唱团人多,训练时间又十分有限。农村合唱团还会受师资的影响,一个团很可能只有一个音乐老师,这一个老师又要负责指挥,又要承担伴奏任务等,根本无暇顾及每一个孩子,也很难准确捕捉每个孩子的音准,无法很好地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农村孩子的演唱水平本就不高,还同时伴有各类演唱上的不良习惯,在这样的大班制训练中,很难得到有效提高,此时,借助微信等网络平台开展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课外教学方式,非常有必要。比如,教师可在训练后布置由旋律音程构成的练习音视频作业,请孩子们通过微信等平台将音视频作业发送过来,教师可以抽空聆听了解,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对于出现的典型和普遍的问题,还可以在下一次的训练中有的放矢地去解决巩固,师生间多了这样的教学交流,训练就可以更有效。
4 结论
依据记忆的相关法则,孩子对旋律音程的记忆只能靠长期刺激慢慢积累,才能把一些重要的音乐语汇长久稳定的保存在脑海中。在歌唱时,才会在大脑中出现标准的音高作为参照,才能准确的辨别音高正误,不断地矫正自己唱出的音高,使整个合唱团的音准水平切实提高。
具体的方法,除了我们坚持不懈地扎实开展旋律音程训练之外,背谱演唱就是个不错的途径。为尽量减轻学生负担,可只在每课之后请学生背诵本课中一小段主题旋律,或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的选择对学生有帮助的旋律。这样积少成多,不断增加学生音高记忆储备。这个方法简单实用,对旋律音程的音准训练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也是一个合唱团长期训练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