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助产学》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2022-04-01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吕银凤

成才 2022年1期
关键词:助产士助产专业知识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魏 丽 吕银凤

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以及后剖宫产时代的来临,产妇及家属对高质量助产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素质的助产士的培养已经成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紧迫任务。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助产专业专科教育已逐渐成熟,然而助产专业本科教育还处于新生事物阶段。现有助产士专科学历居多,不能满足医疗服务的需求,因此,高素质助产士的培养迫在眉睫。高等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知识的传授,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助产行业的职业特点,医德医风的完善和坚持对于个人职业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助产学》作为本科助产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1 助产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助产专业《助产学》课程开设于第三学年,是该专业的主干学科、核心课程,第一二学年开设课程有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基础课程,第三学年同时开设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助产学》专业知识和助产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为孕产妇及家属提供个性化服务,最终取得良好的分娩结果。然而,学生关注点基本都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基本不会真正地与爱国教育、法制意识、职业道德等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助产专业的服务对象是全社会以及全人类,正因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以专业课程教学为重点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最终实现“立德树人”。因此,在助产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正确人格的养成同时进行,对培养高素质的助产人员意义重大,而“课程思政”也是全体高校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2 助产学课程思政的路线途径

《助产学》在优生优育的理念和实践上结合了遗传学、心理学的角度,其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临床知识、临床热点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三大模块。属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操性,故上课地点不拘泥于教室,还有助产实训室和医院产房。因此助产学课程思政可从时间轴和空间轴两方面入手。

(1)在时间轴上,教育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及最终的课程考核过程中都要将课程思政贯穿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助产专业精神是两条平行的主线,在助产教育中应双向协同并行。在教育目标环节,注重构思课程目标中的情意目标的设计,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每一章节中。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挖掘课程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通过真实事件、案例的列举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协同育人。课程考核中,要注重过程性考核与形成性评价和相结合的原则,将思政元素融入考题中。通过以上教学改革,全面关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德育目标的达成。

(2)在空间轴上,主要围绕线上学习平台的构建和实际教学场景的衔接来进行课程教学。有效利用实训室和医院实习平台的教学资源,通过带教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引,达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同时,教学环节中利用线上学习平台,结合专业知识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如案例展示,讨论并提交学习心得等。

图1 助产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3 思政元素在助产学课程教学中的挖掘与融入

从“课程思政”的提出到不断的实施,各学科专业教学已与思政理论课双向并行,最终实现“立德树人”。助产学作为一门全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对助产技术操作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全新的规范。因此,新时期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发掘融入思政元素,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3.1 助产学课程教学之爱国主义教育

国际助产学在19世纪初期输入中国后,助产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从北洋女医学堂的创立到《母婴保健法》的颁布,再到后期围产医学的发展,以及《2011—202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方案》的出台,我国助产事业在无数助产人员的默默奉献下,正在不断向前发展。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医务工作者的大局观、爱国奉献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助产事业发展历史的讲解和具体历史事件的插入,体现中华儿女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2 助产学课程教学之法制意识教育

产房是助产士的工作场所。产房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护理工作,要求具备很强的技术性,属于责任重大,风险性极高的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法制意识日益增强。因此,教学过程中法制教育的加强尤为重要,从法律的角度去强化助产士的责任,让未来的助产士了解助产工作中可能涉及各种潜在的法律问题,这是助产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工作中,要认真做好宣教,保护好孕产妇的隐私,提高自身的“证据”意识。专业课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法制意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法律知识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3 助产学课程教学之人文关怀意识

随着人文关怀的理念在临床工作中的不断深入,助产士应当比任何职业都注重人文关怀。教师在《助产学》教学活动及实习带教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人文关怀是一种价值观,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主动关怀别人的态度。助产人员要具备人文关怀的精神与能力,这对孕产妇全面的护理服务尤为重要,教师在每一章专业知识的讲解时均要提到,要求学生做到对孕产妇文化背景的了解并理解其个性需求,真正做到关怀与呵护,有利于保证母婴安全与健康,有利于促进自然分娩。

3.4 助产学课程教学之职业道德,优质服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入优质护理服务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和观察能力,拒绝职业道德败坏,可以影响分娩的结局。通过《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的引入,提示助产士要时刻保持着严谨的工作作风,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作为医务工作者,就时刻为患者着想,认真学习并崇尚医学伦理道德,要做到优质的护理服务,文明礼貌。

3.5 助产学课程教学之护理专业精神

将护理专业精神引入助产学教学全过程。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中,参与抗击疫情的优质医疗力量中护士人数达到2.86万人,占总人数的68%。通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道路上,全身心投入临床一线的治疗工作鲜活案例的列举,让学生认识到护理事业是为人类健康造福,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敬畏生命,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表1 《助产学》各模块思政点罗列

4 结论

助产工作面临的是妊娠、分娩、孕育和新生命诞生,这是一份责任心极高的工作,直接关系着两代人的生命健康。随着全国本科医学院校将助产专业纳入本科教育体系,以及全国大多数省份助产士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设立,助产专业正在蓬勃发展。因此在《助产学》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使思政课程内容融合入专业课程,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通过不断挖掘和总结,把“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贯穿助产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使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通过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德育教育的培养,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猜你喜欢

助产士助产专业知识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联用气囊仿生助产技术与分娩球为产妇助产的效果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我国助产士专业体系现状分析
助产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和预防措施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助产士队伍亟待政策支持
40例无创分娩的助产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