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
2022-03-18查有梁
查有梁
中华传统文化显著的特色之一就是教导人们: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字当头,学行相连,知行合一,榜样育人,这是一种经典的提炼。提高教师的素质,永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之关键。教师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通过言传身教,学生才能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
热爱学习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论语》开篇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荀子》开篇就是《劝学篇》,第一句就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指明学习是不可以停顿不前的。《劝学篇》还写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是说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和反省,就能够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论语》和《劝学篇》是中国教师的必读经典。
《礼记·学记》堪称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专题研究教学论的经典著作。《学记》写道:“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君子如果希望转变民心、形成良好的风俗,那就一定要从教育教学入手吧!接着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强调自古以来建立国家、治理社会都是把教育教学放在最前面,要自始至终想着学习。中华文明持续发展五千多年而未中断,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善于学习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精华。老子《道德经》虽仅五千言,却是全世界流传久远、内容深刻的哲学经典。《道德经》开篇即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指明人有两种知识,一种是可以言传的书本知识,一种是难以言传和不可言传的经验知识。大自然是一本打开的“书”,老子教导人们要“道法自然”“上善若水”。老子难道不是非常有智慧吗?当今,要机器掌握“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不可能的。机器只能够应用可以“编码化”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减轻人类体力和脑力劳动的负担。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的智慧。
庄子有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学问、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庄子认为“养生很重要,要善于学习”。庄子举出的学习案例就是“庖丁解牛”。人类积累的各种各样的经验知识和书本知识,浩如烟海,一个人要学会选择,抓住重点和关键,打好基础,确定方向,看准问题,才可能有所创新、有所贡献。
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编撰《四书集注》,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提炼为中国儒学的基础教科书。特别是《大学》《中庸》,引导中国人在“启蒙阶段”就要善于学习,抓住重点,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给出的学习方法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言不烦,大道至简。
当代,杨武之和杨振宁父子是善于学习的榜样。杨武之是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他的儿子就是当代世界最杰出的物理学家杨振宁。1933年,杨振宁小学毕业后进入中学,杨振宁说:“1934年夏天,父亲请一个人来给我补习,但他不是来补习我的数学,而是给我讲习《孟子》;第二年,又念了半个夏天,我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地背诵出来了。现在想起,这是我父亲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要我补《孟子》,使我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是教科书上没有的。这对我有很大意义。”杨振宁读了两个暑期的《孟子》,有助于他成为世界杰出的物理学家,也有助于他健康地生活到100岁。
终身学习是中华文明的闪光点。孔子是一位终身学习的典范。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春秋时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约30岁,孔子活了73岁。他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认真学习研究《易经》。他编撰了六本经典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他实施六艺教学,即六种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孔子71岁还在传道授业,成为“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创立“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位公认的“万世师表”。
孔子总结出一条“每隔十年来一次跃迁”的规律。孔子是一位终身学习的典范。当代中国学生在接受12年的基础教育之后,从受一门专业训练开始,直至达到第一流的专业水平需要多少时间呢?根据古今中外的统计,需要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A·西蒙说:“在这一问题得到研究的几个领域,我们确实知道,即使最有才能的人也需要约10年时间方能达到第一流的专业水平。”这是根据对现代的各类专家的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在当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0多岁了,20岁之后至少有五个10年,给予每个人再学习和提高、发展和创新,我们理当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有所贡献。2005年,杨振宁83岁回清华大学定居,不久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他回到清华大学之后的全部研究工作都是自己独立而为,最多时有一个合作者。他以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SCI论文30多篇,将中国冷原子、凝聚态物理科研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年。杨振宁先生做到了:八十而重新虚心再学习,九十而返老还童再创新。
传承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每一位中国教师都应当努力做到:热爱学习,全面发展;善于学习,发挥优势;终身学习,择善创新。对于幼儿园和中小学生,“健康第一,打好基础”,这是因材施教。还要加上一句时髦的网络语言:抵制“内卷”,远离折腾,拒绝“躺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必然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查有梁: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学术顾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杰出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