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教学语言问题研究*

2022-03-18张小燕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歌唱声乐运动

张小燕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教育时刻处于语言的包裹之中,教育的实施、知识的传递、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语言这一中介。”[2]23这都充分说明了教学语言的艺术在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正如《礼记·学记》所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3]

声乐教学语言,是指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既包括声乐教师对声乐理论的阐释,又包括声乐教师对演唱的示范等有声和无声(表情、动作等)的语言,还包括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可视化新型语言。

一、声乐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声乐语言“词语灵活多变,具有多重外延和内涵,有些词甚至能表达相反的含义”, 因此声乐教学对语言艺术有着更高的要求。

由于歌唱艺术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不同的声乐教师在讲解同一个问题时,个体差异性较大,教师常常使用启发性的、感性的甚至前后矛盾的语言向学生传递信息。声乐教学语言的使用对声乐教师来说,难度大、要求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方面。

(一)声乐教学语言的重要性被广泛关注,但缺乏系统性研究

以“声乐教学语言”为关键词在知网总库中进行检索,刊发时间从1998年1月至2021年11月,共检索到文献119篇,其中期刊113篇,硕士学位论文4篇,会议、报纸各1篇。自2001年开始,每年均有数篇关于声乐教学语言的研究成果,体现出这个问题持续受到学者的关注。

声乐教育家尤为重视语言艺术,如沈湘、周小燕等,在教学中十分重视语言准确、形象、生动,他们的声乐语言艺术亦成为声乐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对象和学习范本。潘芳在《沈湘声乐教学语言的特点及启示》一文中通过具体案例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沈湘先生声乐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4];于萍丽在《浅谈周小燕教授的声乐教学特点》一文中通过列举周小燕先生常用的部分教学语言,归纳出周小燕先生教学语言的特点在于将复杂的声乐理论化繁为简,形象、简单、自然[5];《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一书,则是由沈湘先生的两次讲学录音整理而成的,力求还原讲学原貌,呈现沈湘先生声乐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6],从中可观沈湘先生的教学语言艺术,但遗憾的是目前并无学者对此进行系统研究。

上述检索的声乐教学语言的研究成果,虽然涉及声乐教学语言的诸多方面,但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声乐教学语言的分类、内涵及使用规范,二是对著名声乐教育家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三是对声乐教学语言重要性、形象性、特点等语言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可见,声乐教学语言研究成果中还欠缺系统的实践研究。

(二)忽视对基础术语的准确阐释,学生难以实现自主学习

“打开”“放松”“保持”“位置”等是声乐中常用的术语,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频率高。然而,教师往往会忽视对简单术语的准确诠释,使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是笼统的、模糊的。如“保持”,教师就应该阐释清楚“保持”的对象、方式或者力量来源以及“保持”的长短,方能形成对学生的有效指导。

由于对基础术语的阐释不够准确,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加强,对如何通过课后的练习实现“打开”“放松”“保持”“位置”等,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普遍存在课后练习时,学生不知道如何练习,不知道练习的标准,主要凭借感觉开展练习,致使练习效果不佳。教师感叹每次课都像是在上第一节课,而学生常感叹上课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就会演唱,但是课后就不知道怎么演唱,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三)过分关注声音效果或情感表达,缺乏整体性思维

《南词引正》对“听曲”的标准是“不可喧哗,听其吐字、板眼、过腔得宜,方可辨其工拙。不可以喉音清亮,便为击节称赏。”这也说明,过分关注声音效果是一种由来已久的误区。

较为常见的一个误区是,教师为使学生将声音送远,而片面地要求学生去找头腔共鸣的位置,而忽视了声音产生的基础在于气息的推动。“喉音清亮”是因为气息推动声音、共鸣腔体开放的结果,这样的本末倒置,容易造成学生气息上浮、喉头挤卡等不良现象。

另一个误区是,片面强调“以情带声”,忽视“以声表情”“声情并茂”之“声情”的辩证关系,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一哲学原理。在强调情感激起声音,表达正确的情感时,忽视了对声音产生运动的控制练习,忽视声音是情感的载体这一事实,从而出现一味强调情感,气息上浮,口腔、喉咙、面部紧张等现象。

“言之不足长言之,长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咏歌之”,生动地阐释了歌唱产生源于情感表达的需要。歌唱是情感的艺术,但是在声乐教学中以偏概全,片面关注情感表达而不注重歌唱机能和技术的训练,或者只关注歌唱的技术而忽视情感表达的本质,都将使学生难以建立起歌唱需要的整体性思维,或者使演唱能力难以得到提升,或者使演唱失去艺术性,难以做到“声情并茂”的最终追求。

(四)倾向主观感受的语言,忽视让学生“唱自己”

由于歌唱者自身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时容易导致教师常基于个人的主观感受描述演唱的要求,而学生是按照个人的知识结构、声乐演唱能力水平理解教师的讲述并做出相应的反应,然后教师依据听觉、视觉判断学生演唱的正误,再依据判断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这个过程中,教师个人的审美标准、审美能力,都难以避免地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性,而这种主观性很强的语言描述,不一定适合学生的个性,这与个体感受的差异性是相悖的。过于倾向主观感受的语言,将使教学语言无法产生应有的效果。如歌唱中经常使用的“位置”这个术语,由于个体感受的差异性,让众多歌唱家对“位置”有着不同的描述:眉心、额头、头顶、嘴前面、后脑勺等,这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困惑,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位置”,究竟应该在哪里?

歌唱中无论是发声器官、呼吸系统,还是心理活动,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师如果倾向于用主观自我感受的声乐教学语言开展教学,就脱离了学生自身的感受起点。教师如果用自己的感受替代学生的感受,就难以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不能实现声乐教学让学生“唱自己”(根据学生自己的生理基础、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的演唱能力)的追求。

二、声乐教学语言问题产生的原因

声乐教学语言要做到准确、通俗、生动、形象,达到高效率,需要教师对歌唱有着整体的认识,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声乐教学语言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是由歌唱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对声乐教学语言研究的高要求使声乐教学语言系统性研究不足

在教学中,声乐教师大都很重视自己的语言艺术,对此的研究成果也逐年递增。20世纪发达的科技,通过大批语音学研究、物理声学研究、医学实验,从生理声学和物理声学上澄清了很多声乐上的糊涂概念,也使声乐界对歌唱的发声器官、发声原理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被不断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但目前仍缺乏系统性研究的原因在于,要将科学的研究成果与演唱实践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系统研究声乐教学语言,就要求研究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即自身的演唱能力和听辨能力要强,是一名优秀的歌唱家,而且要具备综合素养,即良好的生理声学、物理声乐、教育学、心理学、语言表达等素养。在中国声乐发展史上,曾经风靡一时的“咽音”研究者——声乐教育家林俊卿,1940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41年后跟随意大利音乐家学声乐,但他的咽音练声体系对于医学素养不足的教师来说,仍显得十分困难。

总体而言,声乐教学语言的系统研究,需要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二)歌唱发声器官的非可视性使声乐教学语言缺乏对基础术语的准确阐释

人的发声器官是靠大脑的意识进行控制,而发声器官在人的身体内部,其发声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发声的控制依靠抽象的意识控制实现。

由于歌唱发声器官的非可视性,教师和学生对歌唱器官的发声状态难以实现客观、可视的理性认识。在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倾向以感性认识为主。如在声乐教学中的常用术语“打开”“放松”“保持”“位置”等,教师难以准确地通过语言进行表述。例如,“打开”包括了情绪、感官、喉咙、胸腔、肩膀等的打开,情绪如何“开”、感官如何“开”、喉咙如何“开”,对于师生来讲,都是抽象而不可见的,这给教师准确阐释和学生准确理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教师很容易从自己的感觉出发阐释这些术语,使得阐释语言主观和模糊。

由于歌唱发声器官的非可视性,作为学生个体,其歌唱的发声器官和说话的发声器官属于同一个器官,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受到长期语言表达中形成的一些不良肌肉记忆即习惯的干扰,使得发声器官的习惯性运动难以觉察而不易调整。学生难以通过自我观照,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的调整,又必须依赖于学生的自我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相当于学生的一面可以说话的镜子,告诉学生出现的问题,然后由学生去调整自己。因此,如何将教师听到的、感受到的信息,根据教师自己的判断,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这给声乐教学语言的表达带来了困难。这是声乐教学语言倾向于主观感受、缺乏对术语的准确阐释的原因之一。

(三)歌唱运动的特性使声乐教学语言缺乏整体性思维

歌唱是不断运动的过程,是在瞬间由大脑的意识控制发声器官、呼吸器官等完成的。每一个声音的产生,都是瞬发即至,对听者而言,直观的感受就是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均容易倾向于以自己听到的声音效果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从而误将歌唱的“效果”(声音的甜、亮等)当成了歌唱的“工作”(如何实现歌唱运动)。歌唱作为瞬发即至的运动,要求演唱者的思维过程和身体运动过程都要极为快速。然而,既然是运动的过程,就必然存在先后。

歌唱运动的物理过程大致可以由以下环节构成:情感激起—用力—推动气息—声带振动发声—共鸣—吐字。这个运动过程是有先后的,只是因为声音的瞬发即至,在个体的感觉上不明显,所以往往使学生在理解和感受的过程中,误认为各运动环节是同时的。按照歌唱运动的物理过程,应是先给力送气,而不是口腔抢劲咬字。从激情的产生到最终“字中有声”的“字”,听者听到的圆润、明亮、通畅的声音是由于正确的、协调的歌唱运动过程产生的结果。违背这一自然物理过程的运动,将会对歌唱本身带来阻碍。

由于歌唱运动的瞬发即至和持续性,使得人们容易忽视歌唱运动的物理过程,而过分关注产生的声音效果。

良好的声音效果是良好运动过程所产生的。过分关注声音的效果,是缺乏对发声技巧的指导和练习的原因。如《南词引正》认为听曲“不可喧哗,听其吐字、板眼、过腔得宜,方可辨其工拙。不可以喉音清亮,便为击节称赏”。从侧面说明了,听者容易因其听到的声音效果而作出判断,容易掉入片面追求效果的陷阱。

片面关注声音效果还容易使得歌唱运动变得不持续,成为静止,从而出现演唱中的声音不流动、气息不流动等问题。要明确这些描述背后的含义在于,歌唱作为运动是不断持续的一个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结果。例如,打开喉咙的“打开”就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运动过程,不是打开后僵硬地保持,而是要在运动中保持“打开”。

上述歌唱的运动特性,教师容易忽视,学生难以体会,是声乐教学语言片面关注声音效果的重要原因。

(四)歌唱的个体差异性使声乐教学语言倾向于主观感受

歌唱与个体的性别、性格、年龄、嗓音条件、理解感受能力密切相关。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听辨来分析、判断学生演唱的正误,从而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学生作为控制发声器官进行演唱的主体,也只能通过意识控制演唱,而对自我发声正确与否的判断,只能通过感觉、听觉来实现,因此师生的感受是不容易实现同步的。歌唱的个体差异性既包括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也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也是声乐教学语言倾向于主观感受的重要原因之一。

歌唱源于情感表达的需要,而情感表达与个体意识密切联系,与个体心理密切相关,情感的表达难以用客观的语言描述,而偏向于感性的认知。歌唱是通过人体发声器官实现的,人体的情绪反应会直接影响到发声器官的状态。歌唱需要的是歌唱者身心的协调,良好的积极情绪,有助于歌唱者身体的协调运动;同时协调的身体运动,容易激发歌唱者情绪的良好表达。

歌唱的本质,是人们传情达意的需要。情感表达始终是歌唱的第一要素,因此歌唱训练中,丰富的感性体验是至关重要的,脱离感性积累的技巧是无源之水。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建立在人体自然表达情感的基础之上的,如当人们开怀大笑、伤心抽泣、惬意感叹时,发声器官会有机配合、自然运用。而每个个体的情感体验,是有着极大的差异性的。

正是由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和歌唱的个体差异性,使得声乐教学语言容易倾向于个人主观感受,忽视背后的理性因素,从而使声音教学语言表述模糊难懂。

由于歌唱的上述特性,对声乐教师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不能简单地理论说教,也不能凭借感觉进行。教师自身需要对声乐的理论有着清晰的认识,才能做到化繁为简和形象生动。

三、声乐教学语言改进措施

声乐教学语言的改进,需要教师对声乐教学有着全面系统的认识,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教师不仅要提高个人演唱能力,而且要系统地提高综合素养,包括歌唱生理、歌唱心理、哲学思维、语言艺术等。在此基础上,构建整体性思维,遵循心理学原理,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起点,准确选择并完整阐释教学词汇,运用多媒体新型的语言形式,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声乐教学语言。

(一)构建整体性思维是声乐教学语言改进的前提

声乐教学语言改进的前提,是教师要构建起歌唱的整体性思维,在选择教学语言的时候,始终将歌唱视为整体运动,对学生的指导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在整体性思维的前提下,做出准确而敏锐的判断,确定采用何种语言进行教学。

歌唱是全身心协调的运动,这句话有三层含义:歌唱是一种运动;歌唱是全身心的运动,既包括全身,也包括全心;歌唱是协调的运动。这对声乐教学中的整体性思维提出了要求。“全”是歌唱教学语言的整体性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按照整体性思维,指导学生掌握歌唱这种全身心协调的运动。当教师在对学生做出某一项具体的提示和启发的时候,要告诉学生放在整体运动的背景下来理解,切勿孤立地关注某一点,也要避免顾此失彼。

基于整体性的前提,明确歌唱运动中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放松”与“支撑”、“向上”与“向下”、“靠前”与“靠后”等。提醒“放松”时勿忘了相应的“支撑”及“放松”的度,避免出现把不该放松的都放松了或由于放松没有相应的支撑而无法实现放松的情况。

关于整体性的前提与局部调整之间的关系,可以运用绘画作比喻。当绘画构图形成,整体布局确定后,就需要对局部进行细化修饰,在细化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整体布局,需要绘画者随时从整体布局观测绘画的效果。声乐演唱也是如此,在确定好歌唱发声内部运动的方向,稳定好共鸣、发声、气息等之间的运动关系后,在对声音进行修饰或者微调的过程中,始终不能脱离歌唱发声的运动关系:共鸣器官要靠向发声体而不是远离,气息要吹响声带,发声体要保持稳定打开,使气息声音流畅通过,使共鸣管道通畅地迎接声音。在此整体布局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局部调整。

(二)遵循心理学原理是声乐教学语言改进的基础

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存在着相应的言语暗示效应,而歌唱个体身心状态对演唱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遵循心理学原理,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是当学生情绪不佳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调整情绪,学会自我心理安抚;二是关注语言表达方式中的心理效应,如积极的言语暗示效应和消极的言语暗示效应、正强化的心理效应、转移注意力的心理效应等。“暗示效应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7]54

积极的正面的语言表达会起到积极的心理暗示,如“你可以放松一点”等;消极的语言表达不仅是体现在一些负面的词汇上,而且在实践中比较容易被忽视。当在主观上想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时,如果在语言中加上消极的词汇“不”字,反而成为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如“不要紧张”等。

消极的心理暗示告诉学生不能做什么,实际上学生往往会重复错误。积极的心理暗示是直接强化学生需要达到的要求,如学生上台的时候紧张,就告诉学生“深呼吸、放松”,而不是告诉学生“不要紧张”。

例如,学生唱到高音或者跨度大的音程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紧张,从而形成挤卡、高音上不去、破音等现象。教师如果选择“别紧张”“不怕”“不会破”等语言安慰学生,学生接收到的往往是其中暗示的“害怕”“破音”等信息,而不是“不”“不会”的信息,形成与预期相反的消极语言暗示效应。上述语言如果调整为“放松些”“大胆唱”“稳住”等语言,就能产生积极的语言暗示效应,起到积极的引导效果。

学生在学习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如果直接指出学生的缺点,固然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存在的问题,但是这种表达方式,对于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效果欠佳。教师应当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从其他方面对学生进行肯定,引导学生向需要调整的方向努力,常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声乐教学中转移注意力心理效应的运用,基于了整体性原则。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当教师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将学生的关注点放到其他地方时,如果其他地方做到正确的要求,那么人的整个身体就容易协调,从而达到调整需要调整之处的目的。“高音低唱,低音高唱”“逢上必下,逢下必上”“逢伸必缩,逢缩必伸”“头音放到胸音上,胸音摆到头音上”“窄母音宽唱,闭口音开唱”等,前人总结出来的经典语言,都体现了转移注意力心理效应的运用。

(三)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起点,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

“教与学的关系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唱,而不代替学生唱。作为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唱好千万不要让学生为你的‘学说’和经验服务,这样十有八九是要失败的。”[6]463歌唱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声乐教学迫切要求因材施教。这既包括了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又强调了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教学的起点,而不是以教师的认知结构为起点,要做到“帮助学生唱”,从而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声乐学习肌肉记忆的形成过程,大致可以描述为:能理解运动原理,但不能判断别人正误声音的区别—能判断别人声音的正误,但不能控制自己的运动—能有意识地控制实现正确运动,但感觉不到自己的正误—能感觉到自己的运动的正误,但控制较难—能感觉、能控制,但需要集中意识指挥—能较为自如地指挥—形成良好记忆—形成习惯。由此而言,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很长一个阶段难以感受到自己发声器官的运动正确与否,学生的感受和教师的感受差距大且不可见,这都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8]1因此,教师需要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起点选择声乐教学语言,分解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教学步骤。根据学生在肌肉记忆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语言描述,让学生明确在不同学习阶段个人达到目标的标准,让学生明确自己出现的一些无法判断自己正确与否的现象是阶段性的,是正常的。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不断尝试重复正确的运动,从而提高声乐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此外,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起点,还基于演唱中个体差异性的特点。例如,对于“打开喉咙”这一感觉,有的学生很容易找到,他们可能完全不需要刻意注意喉咙,只要通过正确吸气或者抬起软腭,喉咙就自然打开放松了。如果不基于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教学,继续要求他们将喉咙打开,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撑开,起到相反的效果。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个体感知能力、个性特点、认知结构、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路径。“喉咙”打开与否,与绝对正确与否无关,适合甲学生的方法,未必适合乙学生,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因此,从学生的起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感受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语言,方能提高声乐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四)基于歌唱原理准确选择并完整阐释教学词汇

声乐教学语言的选择,应依据词汇表达内容蕴含的深层次含义进行。有许多在歌唱中常用的词汇,由于日常表达的习惯,用到声乐教学中,常常会产生误导。因此,在选择歌唱常用表达语言时,教师应根据歌唱的原理和声乐教学的需要,仔细选择。

如声乐教学中,常用的术语“口鼻同时吸气”,这个词语容易使听者理解为口和鼻是吸气的动力器官,因而许多学生平时呼吸很正常,一说到准备歌唱吸气,就口鼻紧张用力吸气,出现气息浅、肩部胸部紧张的现象。按照深呼吸的原理,口鼻应属于气息的通道,它们的任务应该是保持通畅放松,使气流顺畅通过即可,吸气的动力应该来源于腰腹配合,胸腔的打开,横膈膜上升、下降来产生。基于此,选择“口鼻同时进气”来表述,比“口鼻同时吸气”更为有效。

如小腹“放下”和小腹向外“凸出”(或鼓起),这两个相近的词汇,从其表达的深层次含义来分析,“放下”一词,表达这是一种运动过程,而“凸出”(或鼓起)表达这是一种运动的结果。因此,前者在教学中使用的有效性要优于后者,后者容易使学生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从而使演唱变得僵硬。

如气息的“支撑”与“支持”,这两个相近词汇同样存在表达的侧重点不一样的情况。“支撑”更倾向于表达的是运动的结果,把什么对象撑起来;“支持”则表达了一种积极的运动过程,是通过运动形成积极的支撑效果。因此,在教学语言中如果用“支持”强调这是一种运动过程,就更符合歌唱流动感的需要。

声乐教学中常用的表述,需要将其表达的含义完整阐释,并基于整体性原则,阐明该词汇与其他相关联内容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表达的有效性。

如“保持打开”也是声乐教学中常用的词汇,“保持”本身意味着运动过程,而“打开”意味着是一种结果。如果不阐释清楚就使用这样的表述,容易使学生关注“打开”这个结果,使“打开”成为一种僵硬的状态。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阐释清楚这一表述的完整含义,即“打开”是结果,但是“保持”的运动过程要持续,要不断地“打开”,不断地“保持”,而不是停滞不动。“开”的对象也要阐释清楚,歌唱中的“开”主要包括“情绪、感官、喉咙、胸腔、肩膀”,“开”的时间也要阐明,是在发声前就要“开”,发声过程中要“保持”不断持续地“开”。

“放松”是声乐教学中极为常见的表述,虽然其出现的频率很高,但是学生往往难以领会。当有教师指导时,学生容易“放松”,当教师离开,学生就易出现要么紧张、要么松懈的现象。如果在教学中,阐释清楚“放松”的“放”是动作表达,“松”是结果表达,“放”是“松”的前提。同时,“放”的前提是“有支撑”,即要放在什么上面,“放”的内容是什么,如肩膀、口腔、胸腔,即歌唱时,究竟哪些地方需要“放”,“放”的方向一定是向下放,放的最后一个动作,一定是向下的。按照这样的阐释,就可以进一步阐明歌唱中,“脚、腿、臀”是作为放松最主要的支持,要不断向上给身体这个“乐器”以支持,要放的内容包括“两肩、头、脖梗”等。

(五)强化教学语言的逻辑性,提高指导效果

任何练习的指导,都应当包含“为什么练(练习的目的)、怎么练(练习的标准)、怎么检验(检验的方法)”的逻辑,声乐教学语言也应如此。

歌唱发声器官的运动虽然依靠人的主观意识的控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但其主观性却不能违背发声器官的自然规律。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实现自我的主观控制,而不是无头绪地一味依靠感觉。

声乐教学中的训练,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作为能力的培养,就需要确立相应的目的、标准和检验的方法。按照“为什么练(练习的目的)、怎么练(练习的标准)、怎么检验(检验的方法)”的逻辑组织教学语言,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方法和自我检验的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

如气息基本功的练习,其练习目的是建立起歌唱需要的气息主力和动力,包括两肋扩张肌和收缩肌与腰带动横膈膜的张开、后腰对横膈膜和胸腔打开的支持力、小腹的灵活性的练习;练习的方法有慢呼吸训练、快呼吸训练等;检验的方法以气息呼出的均匀、持续的时间、腰腹有效运动后的酸软、肩膀胸腔等不累为标准。通过上述内容的阐释,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标、方法,提高学生对气息基本功练习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效果。

(六)可视化新型语言手段的应用

因歌唱发声器官的非可视性使声乐教学语言缺乏对基础术语的准确阐释的现象,可以通过现代化可视化新型语言手段的应用得以改善。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声乐教学提供了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抽象的讲解提供了可视化的辅助,同时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传统的语言形式包括有声的口语和无声的表情、肢体语言等,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无声语言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形式,可以将这种类型的语言称之为可视化新型语言。

一是在教学时结合歌唱发声原理图像进行讲解。运用计算机模拟图形技术将歌唱器官、发声器官的静态图片和发声的动态声像模拟出来,将气息流动的方向、肌肉运动的方向等形象地展示给学生,通过音频、视频对比歌唱不同发声状态,如歌唱气息的深浅、声音位置的高低等,使声乐演唱从不可见变得可见,再配合语言的详尽描述,使学生准确掌握发声的原理,从而让学生建立起声乐学习的理性思维。

二是可以通过课堂录像,录制学生的学习过程等,指导学生观看影像分析自己演唱中的正误,让学生从客观视角理解自己的演唱,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是可以通过嗓音类型检测等嗓音医学手段,客观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了解自己发声时客观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发声器官的大致类型,为个人的感性体验提供理性认识的支撑。

声乐教学语言效果的提升,需要从歌唱规律出发,结合教育教学的规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仅是掌握歌唱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包括深厚的文化修养、扎实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水平,从而在声乐的教学中,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的问题,判断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有效的教学语言,选择恰当的方法,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

猜你喜欢

歌唱声乐运动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不正经运动范
歌唱十月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