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线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探究

2022-03-17

林区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神

何 悦

(攀枝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学习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历史,可以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半个多世纪前,在中国广袤的中西部地区,一场以国防、科技、能源、交通等为主题的规模空前的经济建设拉开了序幕,史称三线建设。热火朝天的三线岁月,孕育了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内核的三线精神。“悬崖险绝通铁道,巍山恶水齐变样。”这是彭德怀在视察工作时写下的诗句,也是三线建设艰苦条件的真实反映。三线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教学,以民族精神、民族复兴、红色基因为切入点,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三线精神的历史地位、深刻内涵、时代价值,旨在让青年大学生更深地铭记三线建设历史,更好地继承三线建设精神,更强地保护三线建设文化,形成家国情怀和创新思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青春力量。

一、三线精神融入纲要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教学时可以从历史的深度审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追溯三线精神的文化渊源。优秀传统文化与三线精神有较直接的文化渊源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为民族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在历史的某一个阶段滋养了独特的民族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自古以来,和谐历来是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内核。传统文化,是调和的文化,是融合的文化,不是攻击型的文化、扩张型的文化。儒家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的思维模式,道家推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高尚人格,墨家则明确表达了“非攻”的军事伦理观,兵家更是把“不战而屈人之兵”奉为战争的至高境界。由此可见,“和”成为各家思想的交汇点。“和”文化也厚积于三线建设者的血脉之中,并历久弥坚。三线建设者一方面传承了中华文化“和谐”的理念和智慧,存和善之心、抱和平之愿、行和气之事,促和睦之态。另一方面又赋予其新的人文内涵,实现了“天和、地和、人和、己和”的高度统一。

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鲁迅先生认为中国的脊梁表现为四种类型,即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四种类型的人生过程和结果迥然不同,但折射出的都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民生观,均指向的是奉献的价值主题。三线建设中的奉献精神,不仅全面继承了传统文化中极具价值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献身情怀,还科学批判吸收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民本思想,从而赋予了奉献精神新的时代表达,即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追求而义无反顾地远离故土、亲人,乃至抛洒热血,不少人甚至埋骨他乡,无悔奉献。

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精神。纵览历史不难发现,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创新创业精神萌生、成熟和完善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创新创业传统,可追溯到上古神话时代。在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等一系列神话中,变革和进取的理念随处可见。早在数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提出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警诫,发出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昭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意识日渐增强,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内心深处认可的理念。鲜明体现民族创新创业精神的不仅有帝王将相的变革旧制、建立新制,驰骋疆场、建功立业,著书立说、解放思想,更有广大的普通民众为中华文明注入的新活力。政治清明、经济昌盛、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文明大国形象正与这种精神气质息息相关。

二、三线精神融入纲要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教学中可以从国防现代化的视野,厘清三线建设与洋务运动的承继关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三线建设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从更高视野和更大格局审视三线建设就不难发现,三线建设与洋务运动存在着延续性、继承性、相似性的关系。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增添了一丝悲剧色彩,随着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官员与洋人的交往日益增多,使其逐步放弃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逐步形成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近代世界观。无论是湘军的创立者曾国藩,还是淮军的创始人李鸿章,抑或是楚军的代表人物左宗棠,都对大规模引进西方火器持开放态度。以金陵机器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为代表的一批军工企业的创办,不仅完成了冷兵器向热兵器的成功过渡,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军工之荣光史。洋务运动迈出的军事近代化的第一步,尽管有诸多不完美,却是极其宝贵的开端,它为民国工业的发展及“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洋务运动大背景下形成的“重心偏东”的国防工业布局,带有明显的“海防”烙印,对于预防和慑止敌人的海上入侵,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造成了沿海与内地的较大失衡,这一弊端在20世纪60年代暴露得十分明显。旧中国留下的“家底”大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一旦战争爆发,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三线建设承担着双重任务,它一头挑着“备战”的重任,一头挑着改变洋务运动以来不合理工业布局的重任,既为国家安全再添新砝码,又迈开了解决地区发展平衡的重要一步[2]。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工业布局的一次“西移”,三线建设在经略西部中的分量不容忽视,它积累起现代化建设赖以进行的物质技术基础,也培育出以“创业、创新、奉献、协作”为内核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奏响西部大开发宏伟乐章及新时代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三、三线精神融入纲要第四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揭开党史的画卷,从“源流”关系视角认识三线精神的理论逻辑。百年前的中国山河破碎、积贫积弱。承载着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小小红船从浙江嘉兴启航,在风浪中搏击成长,在暗礁间披荆斩棘,引领着无数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奋勇向前、舍生忘死。红船精神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产物,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一座巨大的红色基因宝库。当我们今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时候,必须对三线精神进行寻根探源,方能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奋斗的力量、为民的力量。三线精神历久弥坚,并能永放光芒,归根结底在于其穿越时空的红色基因。这种红色基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始终紧密相连,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鲜明表达,闪耀着英雄主义的耀眼光芒,体现着共产主义的崇高追求,实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完美结合。正因如此,三线人才有了开天辟地的勇气,改天换地的锐气,翻天覆地的朝气,既展现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又表现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始终坚守“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的革命风范,不断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

红船精神与三线精神是源与流的关系。三线精神中的“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就是对红船精神中“首创”的最好诠释。例如,北起成都,南至昆明,创下多项世界铁路之最的西南铁路大动脉——成昆铁路,方寸之地崛起的象牙微雕钢城——攀枝花钢铁基地,彰显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创造以“零失误、零误差、零故障、零事故”而闻名于世的东风军车。三线精神中的“团结协作”,就是红船精神中“奋斗”的生动体现。原攀枝花特区党委书记徐驰不忘奋斗本色,曾约法三章:不准坐沙发、不准铺垫地毯、不准跳舞。原攀钢集团董事长赵忠玉勇立军令状,“二期工程干不好,我喝卤水”的豪言壮语言犹在耳。中国汽车之父饶斌,愿意以身化桥实现几代人孜孜追求的轿车梦。三线精神中的“无私奉献”,就是对红船精神中“奉献”的接力传承。总之,红船精神为三线精神打下了红色烙印,提供了充足养分,提升了人文境界,是三线精神的源头活水。

四、三线精神融入纲要第五章第一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第五章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第六章第四节“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教学中可以通过三线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之间的比较,分析三线建设产生的时代背景,缅怀三线建设者的丰功伟绩,探讨三线精神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弘扬机制。

(一)共性:三线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1.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便是井冈山时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优良作风最充分的体现。毫不起眼的红米和南瓜,成了当时红军最宝贵的食粮。红米饭别有一番滋味,南瓜汤清甜滋润,与连绵起伏的山峦和蜿蜒曲折的小道一起,将井冈山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当念起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时,我们常常对“长征之苦”停留在抽象的、片面的、肤浅的认知上。然而,“长征之苦”却是天下至苦,既要维护内部团结,又要与数倍于己的强敌斗争,还要与大自然搏斗:逶迤连绵的五岭、大气磅礴的乌蒙山、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一夫当关的大渡河、皑皑白雪的夹金山……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笑对苦难,以苦难铸就辉煌。延安的万众瞩目不在于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貌,而在于远超时空的精神力量。土窑洞、小米饭、粗布衣、小油灯陪伴共产党人度过了那段艰苦而充实的岁月,成为那个时代艰苦奋斗的最好见证。城市虽偏,却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心;油灯虽小,却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窑洞虽土,却见证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条件虽苦,却创造了熠熠生辉的延安精神。

“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三块石头驾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早洗脸,午擦身,晚洗脚,还要留下做干打垒”,这样的日常生活顺口溜中真实记录下那个时代的苦与累[3]。三线建设者以天为被,恪守为民初心;以地为席,牢记建设使命。一幅战天斗地的英雄画卷由此展开,三线人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不忘初心的红色史诗,用奋斗和激情谱写了牢记使命的时代赞歌,用双手摆脱贫困,用双肩创造幸福。

2.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无论是壮怀激烈的井冈山时期,还是残阳如血的长征时期,抑或是运筹帷幄的延安时期,牺牲奉献都是鲜明的主题,多少家庭毁家纾难,多少男儿血洒疆场,多少将军马革裹尸,那是一种令天下仰望的人生至高境界。湘江战役中不愿被俘而绞断肠子壮烈牺牲的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长眠在遵义的彭德怀的亲密战友、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倒在会师前夕的“红军北上先锋”、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白求恩,为了多出炭在窑洞坍塌时舍身救战友的张思德,这尚不足以反映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全貌,更多的英雄还没有来得及留下姓名就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浪花虽小却可聚大浪,奏响民族复兴的乐章。

无论工人、农民还是解放军战士,无论专家、学者还是技术人员,几百万建设者心许三线,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牺牲奉献精神一脉相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演绎了“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的青春无悔、奉献无悔的人生。

(二)特色:三线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1.产生的时代不同

井冈山精神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点燃红色革命“星星之火”的艰苦岁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长征精神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红军三大主力横穿大半个中国播撒革命火种的烽烟岁月中产生和形成的,延安精神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经历烽火洗礼成为抗战中流砥柱的峥嵘岁月中孕育并成长起来的。三者均诞生于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光辉历程中。

三线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要从国际与国内两个维度予以考量,其中不仅有越战因素,而且与中苏关系恶化有关,也受到印度、日本等周边国家的影响,更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紧密相关。三线精神是连接“站起来”到“富起来”历史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在“强起来”的新征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2.内涵的表述不同

在教学中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进行具体阐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想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依靠群众”是其精髓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对长征精神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凝练,即必胜精神、牺牲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团结精神、艰苦奋斗精神[4]。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从政治方向、思想路线、根本宗旨、创业精神等方面对延安精神进行了精辟概括和科学阐释,体现出宽广的历史眼光、深遂的哲学思维、厚重的为民情怀。

三线精神内涵的表述,是对攀枝花精神、六盘水精神、十堰精神、金昌精神的锤炼和升华,即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热爱祖国、忠诚担当的无私奉献精神,凝心聚力、互帮互助的团结协作精神,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勇于创新精神。其内涵的表述既突出了“红色底色”,又彰显了三线建设的时代特色。

结语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省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三线建设作出了重要评价:国家三线建设在四川布局了一大批重要产业、企业和科研院所,这些都是四川发展的宝贵财富。三线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孕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华大地,如涓涓细流,汇成中国不断向前进步的浩荡洪流。三线精神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三线精神是历史的沉淀和信仰的升华,它体现了时代要求,彰显了政党性质,传承了民族精神,展现了建设者形象,这对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人物说史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树立唯物史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