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鲜活的抗疫故事讲好高校思政课

2022-03-17

林区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抗疫新冠思政

李 菁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50)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从多个角度强调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万众一心,为稳定疫情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努力。事实证明,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生死决战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疫精神,用中国的速度、效率、实力和担当,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制度和中国方案,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鲜活素材。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2]。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传播者,要充分利用好抗疫主题素材,将其引入思政课堂,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为立德树人注入“精神疫苗”,鞭策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

一、选用鲜活的抗疫事迹讲活思政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紧密围绕当前紧迫的抗疫形势,将思政小课堂与疫情防控大课堂相结合,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讲述事迹内容上,要将抗疫斗争的胜利与党的有力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将伟大的抗疫精神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典范结合起来,讲活思政课。

1.伟大的抗疫精神,再现了中国力量

伟大的实践培养伟大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3]生命至上,即对于生命的珍视以及至高无上的态度。国家本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不计成本、不计得失”的原则,承担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费用,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与使命。举国同心,即全国齐心共举。疫情暴发第一时间,以“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为首的国家医疗队奋力支援武汉,全国各地捐助的生活物资及医疗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武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与强大。舍生忘死,即不计个人安危,英勇斗争。广大医务工作者克服一切困难、不怕危险、不怕牺牲的顽强意志在此次抗疫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无惧生死的大无畏精神。尊重科学,即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研究。自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疫情防控工作一方面以“四个集中”为原则,保证医疗资源的最大化,尽力确保每一位新冠肺炎患者都能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科学家专长——钟南山院士控制传染、李兰娟院士疾病诊治、陈薇院士疫苗药物研发、王辰院士科技攻关、张伯礼院士中药救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崇尚科学的理性态度与务实精神。命运与共,即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中国向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捐献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医疗物资及相关设备,表达了中国人民为共同事业共同奋斗和热爱和平的道义、责任。

高校思政课要向大学生讲清楚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以及这种力量背后的伟大抗疫精神,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全体中国人民众志成城、自觉担当、勇挑重任的磅礴力量,领悟到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从而引导学生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2.党是办好中国事情的关键,书写了中国效率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1]。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疫情暴发的第一时间,相较于西方近乎放任式的管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则高度重视,根据疫情及时有效地领导开展防控工作,作出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团结一心做好抗疫工作”的重要部署。与此同时,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广泛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出重要指示,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短时间内,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并及时向党中央报告疫情防控情况;省市政府立即启动一级响应预案机制,从上到下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主动投身一线,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快速高效地使疫情得到了控制。这充分展现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的中国效率。

高校思政课要向大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展现的科学决策、高效组织、协调行动的鲜活故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是打赢抗疫斗争的信心之本、力量之源,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重要法宝,从而引导学生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永远跟党走。

3.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造就了中国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仅用40年的时间,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被西方称为“中国速度”。此次疫情,让世界再次感受到中国速度。超过4万名建筑工人在10天内完成了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2千人用6天时间建成光谷日海方舱医院,7天内上汽通用五菱完成第一批防护口罩交付工作,上百支医疗队和4万多名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驰援武汉,5条线路同步开展疫苗研发,拨付定点救治医疗机构的专项资金171.79亿元……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为此赞叹道:面对疫情,中国政府展现出坚定的政治决心,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措施,令世人敬佩。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4]。不仅如此,在疫苗研发上,我国仅用了不到100天的时间就研发出了新冠疫苗,不仅速度快、数量多,而且质量好。从接种疫苗开始,不到半年接种人数就超过了11亿,这充分体现了此次疫情不仅是对中国治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彰显了以人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胜利,是由于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由于我们始终坚守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由于我们国家强大综合实力的支撑。

高校思政课要向大学生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先进性所在,让大学生透过疫情防控直观、具体地感受这样的中国速度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优势,从而激发大学生对中国制度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4.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讲述了中国担当

全球疫情暴发后,中国政府致力于建立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呼吁世界各国合作共同抗击疫情,采取各项措施全力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大国责任与使命。在国内疫情暴发之初,中国政府便始终以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国内外公布疫情信息,并且为了避免疫情的全球性扩散,采取了多种措施,成功阻断了疫情的传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国内与疫情奋战的困难时期,许多国家对中国提供了援助,对于危难时期各国伸出的援手,都值得我们深刻铭记。如今中国向意大利、塞尔维亚、伊拉克等多个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积极向12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超过100亿美元的物资援助。中国还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了两批近5 000万美元的紧急援助,多次向全世界喊话,愿为全球共同抗疫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愿与全球人民同舟共济、共抗疫情。中国成功的预警机制、防控方案、治疗手段、响应措施等都为其他发生疫情的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全球公共治理中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高校思政课要向大学生讲清楚中国在全球抗疫中展现的大国担当的故事,让大学生深切领会中国在此次疫情中体现的大国担当、承担的大国责任、彰显的大国风范,从而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5]。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愿意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二、高校思政课讲好抗疫故事的时代价值

高校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讲好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是提高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其重点在于向大学生进行抗疫事迹和抗疫精神的解读与宣传,突出展示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力量,对于加强学生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1.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我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生产生活秩序正有序恢复正常,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的优势。面向大学生讲清楚抗疫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讲清楚抗疫中彰显出来的强大制度优势,讲清楚抗疫中体现出来的鲜明人民立场,讲清楚抗疫中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讲清楚抗疫中彰显的大国形象与责任担当。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原因所在,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激发大学生爱国情,并将爱国意识转变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2.有利于强化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年轻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6]。在疫情防控攻坚战中,涌现了许多为国为民的青年战士。1.2万驰援武汉的“90后”医护人员,7万多支青年突击队,170万青年志愿者,他们在17年前的非典疫情中是被保护的一代,而在如今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则成了一线的主力军,在各自的岗位中不畏艰险,舍身为国。这种大无畏、敢作为的担当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抗疫中得到充分彰显,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担当。通过思政课向大学生讲好中国青年一代为疫情防控作出突出贡献的故事,能够强化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从而激励大学生在为人民服务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能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不惧风雨、勇担重任,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真正栋梁之材。

3.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思政课的实效性和亲和力主要体现在思政课能够使学生更加亲近、信任老师,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度并更加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实现知识内化于心、品格外化于行,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习近平总书记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7]将中国抗疫故事这把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给予学生丰富的鲜活素材,使之轻松接受,可以达到极佳的教育效果。一方面,中国抗疫故事贴近时事、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可以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拉近思政课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另一方面,中国抗疫故事中蕴含着一定的教育价值。比起空洞枯燥的说理,将抗疫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故事背后的意义,积极主动学习抗疫英雄,铭记英雄伟绩,充分发挥抗疫故事的价值,更容易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三、高校思政课讲好抗疫故事应坚持的三个原则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般是理论阐述加案例分析,而新时代的大学生却更倾向于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因此,中国故事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素材和手段。在思政课中讲好抗疫故事,关键在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应在内容选择上坚持真实性和价值性相统一、在讲述方式上坚持创新性与启发性相结合、在话语表达上坚持学理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做好中国抗疫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播者。

1.内容选择上坚持真实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

一个故事能不能引发学生思考,能不能激起学生志向,首先在于故事内容本身。在中国抗疫故事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真实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

一方面,选取真实有效的素材是讲述中国抗击疫情故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思政课教师要选准抗疫故事,坚持主题源自现实,确保内容的真实性。首先,思政课教师不可为了讲故事的效果而凭主观臆想编造或杜撰抗疫人物和事迹。故事主题的选择应当考虑从真相着手,不能因小失大[8],选取的故事来源必须是真实的、可靠的、可读的。其次,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大量疫情信息不断涌入,其中不乏一些西方政客、媒体以及不法分子为了丑化中国、制造恐慌而散布的网络谣言。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强化政治责任,以敏锐的政治素养辨别是非,选取官方媒体发布的权威信息,做到不妄言、不传谣,为学生讲述最真实、最准确、最可靠、最吸引人、最打动人的抗疫故事。另一方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史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进一步被凸显出来。思政课是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因此思政课教师在选取抗疫故事素材时,要深入挖掘故事中有意义、有价值、有分量的内容,充分发挥故事的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实现其教育意义的最大化。例如,选择钟南山院士敢为“逆行者”、李文亮医生勇当“吹哨人”、张定宇院长坚守第一线等无数个鲜活的事例,引导大学生学习英雄人物敢于担当、大爱无疆的精神,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讲述方式上坚持创新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讲述方式极其重要。借助网络媒体讲述中国抗疫故事,创新讲述方式,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理性选择。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线上抗疫故事资源库。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开展了全员抗疫阻击战,各大新闻媒体为响应“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的要求,创作并发布了大量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以及抗疫纪录片,思政课教师应该格外关注并利用这些线上抗疫资源开展教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社交网络、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在中国大学MOOC、超星尔雅学习通、钉钉等平台推送相关视频或开展相关故事会活动;在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组织大学生对抗疫人物和事迹进行分享与讨论;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鼓励大学生挖掘身边的抗疫英雄人物和故事,制作抗疫作品,让抗疫故事传播更广、抗疫精神影响更深、抗疫英雄成为偶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施教之功,贵在引导。以启发式的形式进行故事讲述,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激疑吸引式。即在授课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独立探索问题、开拓思维。例如,在讲述我国抗击疫情取得的成效时,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抗疫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经验及启示,这样能够启发学生探索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对比启发式。例如,在讲述抗疫故事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外抗疫措施及成果进行对比,思考差异产生的原因,从而启发学生从中分析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使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加深理解,认识事物的本质。第三,情境启发式。例如,讲述抗疫英雄人物和事迹时,让学生踊跃分享自己的抗疫小故事或身边真实鲜活的事例,使学生在感人的情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

3.话语表达上坚持学理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学生的获得感是检验思政课效果的有利指标。学生能不能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换、能不能置身于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能不能提高对思政课的认同和兴趣,这对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三大规律”,即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7]。

一方面,要合理构建话语表达,既要融入问题意识、凸显思想的高度,又要回应学生疑惑、展现理论的精度,还要投入更多努力、彰显思政的温度。首先,要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善于从本质上分析中国抗疫故事,了解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明确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构建出学术语言和理论话语。其次,要以思政课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说明中国抗疫故事中蕴含的学术道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理性要求。最后,要将思政课理论知识运用于抗疫实际中,通过真实的案例来证实理论的真理性,用小故事解读大道理,启发学生应用理论解释和看待中国抗疫故事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如若一味地强调思政课的理论性、内容的高大上,用的是学生并不熟悉的学术话语,甚至是晦涩难懂的概念与理论的话语,是不会真正打动学生并使其对教育的内容达到认同的。因此,在坚持政治话语基本要求的大原则下,讲故事的话语表达要掌握方法的适度和表达的力度,兼具一定的艺术性,提高对思政课驾驭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00后”,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和话语风格。因此思政课教师在讲述抗疫故事时,不能直接照搬新闻媒体报道,而是要转变原有的话语表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出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亲和力、吸引力。讲故事要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和真情流露才能讲到人的心里。思政课教师在讲述故事时要带有情感,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方式,调动教育的情感力量,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讲述为抗疫而牺牲的医护人员时,要建立良好的情感表达氛围,以情感人,讲好他们在面对疫情时肩负的使命担当,让学生铭记英雄人物及其光辉事迹,从而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共振、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

猜你喜欢

抗疫新冠思政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新冠疫苗怎么打?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聚焦新冠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