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生态建设与舆论环境的关系

2022-03-17张恒通

林区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舆论政治

张恒通

(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 150000)

引言

在中国古代,“舆人之论”是舆论的早期理解。“舆”由“车箱”逐步演变到“人”,却与当代的舆论、民意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的舆论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当时舆论的空前活跃及其民主思想奠定了现在舆论概念的基础。人与人之间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观点、态度和信念,通过你传我,我传你,你传他,周知的比例在社会中达到了相当的数量,于是从舆论到舆论环境的过程完成了,舆论环境也就形成了。而政治生态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领导的觉悟和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要想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发展氛围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而良好的舆论环境首先要以一个好的政治生态为基础。

一、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由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教育等要素组成,整个系统通过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形态。社会中的各类政治主体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和生存状态综合反映着政治生态,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大到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现状及政治发展环境,都集中反映或综合体现了执政风气与社会风气,反映出的现实问题就是政治生态所要克服的关键所在。政治生态影响着社会个体的价值理念和政治行为,又区别于社会中的自然生态,政治生态关键之处在于建设。政治生态既是关乎民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也是探索正确的科学发展观道路与和谐社会的新需求。

1.政治与政治生态

政治是一种特定的关系范畴,目的在于维护上层建筑中各种权利主体的自身利益。从政治的本质属性层面看,政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它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不仅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关乎国家稳定的永久议题。政治本身的内涵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变化,对政治生态的直接作用却不变。以中国为例,中国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提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政治生态已成为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可见,政治已成为对政治生态建设直接作用影响的因素之一,其本身对政治生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觉悟。政治觉悟是对本阶级根本利益和历史使命等有着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在国家应用理论出现偏差的时候能够大胆地指出来,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到侵害的时候敢于去斗争。政治的一切都是围绕利益展开的,因此政治觉悟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接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将自身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才能够习惯于以正当的方式用利益的观点考虑问题,分辨是非,坚持正确的观点。政治觉悟是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生态建设顺利运行的基础和正确支配行为的重要保证。

二是政治方针。政治方针即明确国家政策的重心和走向,不论是哪个时期和时代,国家政治方针都会有明确的方向,古今中西概莫能外。在如今的中国,要廉政就必须反腐,而反腐才能廉政。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更加明确意识到在21世纪这样一个经济体制转换、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期,加大反腐力度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应有之势。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明确反腐倡廉、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以身作则,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正确行使权力,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上行下效,进而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推动社会稳步发展。

2.文化与政治生态

文化发展推进政治生态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只有在积极文化氛围熏陶下,社会风气正向发展,弘扬道德风尚,倡导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文化,营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保证社会文化重心稳步由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转移,才能深化文化的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促进文化全面优化升级。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繁荣稳定也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不论社会、文化发展的哪一方推进政治生态建设,对政治生态都会起到双重的推进作用。同时,政治生态建设和政治生态的提高又是同社会整体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政治生态不能超越社会整体的发展进程而独立存在。

政治生态建设与社会文化中的政治文化休戚相关,政治生态的灵魂就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作为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对政治生态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政治文化在政治社会制度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反作用于政治社会制度,推动制度的成熟和定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的政治生活实践。政治文化体现着政治社会中主体参与政治生活对自己所处地位及发挥作用的常规性认知,社会个体的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生活方式都属于政治文化范畴。若缺失政治文化会造成社会成员政治生活方式病态,长此以往会损害政治生活的思想基础,不利于社会群体的团结和统一,甚至会使政治生态建设已经付出的努力功亏一篑。因而,社会文化、政治生态和社会繁荣稳定三者相互统一。推动政治文化建设从统筹推进转向深入推进发展阶段,要提高政治群体的制度意识,深入学习有关准则和条例,在清心寡欲中涵养正气,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政治生态是良好舆论环境之源

舆论作为民众意见的表达,在政治系统中常常表现为监督权力、制约权力的功能。“在我国,舆论这一概念经常被‘舆论监督’所取代,它是对公共权力的使用及使用者的一种监督,是作为行政职能的延伸而存在的。”[1]“政治生态环境是舆论监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能强化舆论监督并达到良好的效果。”[2]

舆论的主要载体是媒体,舆论监督是运用新闻传媒等媒介干预社会的政治现象,其实质是在舆论和传媒中实现批评和自我批评,舆论是否包容和开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生态环境,也就是说舆论监督依存于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为政者的政治素养和执政理念,以及对于舆论监督支持与否,民众的权利意识,法律的普及与遵守程度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舆论监督的效果。自媒体从崭露头角至今将舆论监督推上了新的高度,呈现复杂、多样和繁重之势,作为四种基本监督形式之一的舆论监督要做好网络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融合,直面工作问题和社会不良现象,同时对事件进行批判性报道,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分析所报道事件。

一个社会若具有开放包容的政治生态,那么舆论监督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抨击和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让民众的意志自由表达,进而取得政令畅通、民心归安的效果,扫除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的绊脚石,形成良性循环。反之,若政治生态严苛、闭塞,媒体表达只能畏首畏脚,信息传达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对于社会沉疴弊病不能触及根本,不利于民意的通达,致使民怨沉积,社会矛盾加剧,舆论监督形同虚设,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体制和党管媒体的特殊性质自始至终就决定着舆论监督的全程,在这一特质下,政治生态环境就成为舆论监督的根本之源。从我国近现代史来看,舆论监督历经波折,无一不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可以让舆论监督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并不是说政府可以让舆论监督放任自流,而是在干预尺度上拿捏到位,为媒体和公众留下足够的空间,让人们充分享有言论的自由。另外,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与媒体和公众的沟通交流与协调,做到信息透明公开,避免出现较大的误会和矛盾,这样也能反作用于舆论监督,净化舆论环境。

三、舆论环境制约政治生态建设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转型期和攻坚期,这一改革不单是在经济领域,而是全面的、系统的。在政治生态环境方面,我国正在推进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变,高度重视民生,努力向“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转变。在“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下的政府,更加强调放开对媒体的控制,以利于民众表达民意,从而了解民情[3]。

从公众角度来看,舆论凭借分享信息的功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民众的表达自由和参政权力,在社会环境和政治体系间搭建了信息沟通的桥梁,从而促进了我国政治生态建设的发展。我们知道“舆论监督”这一词汇是中国特有的,与西方的舆论监督并不完全同义,正是由于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我国在建设舆论监督机制时,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意识形态领域来讲。我国的社会体制是社会主义,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这就导致舆论监督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体制的产物。但从人类文明发展和继承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辨别,借鉴西方资本主义舆论监督中的优秀成果。西方国家的媒体所有制形式有私营、公营和国营,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舆论监督在政治体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络和社会化媒体的出现,舆论监督的力量更加强大,作用更加明显,这反映了西方新闻媒体自由表达的一面,但同时几乎无所控制的自由表达带来的是混乱甚至是尴尬。与之不同的是,我国的舆论监督体现的是人民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政议政的主要方式,因此作为舆论监督载体的媒体承担上下联络沟通的功能,虽然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监督力度不够、问责机制不健全、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等不足,但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不断完善。

二是从政治文化传统来讲。西方有着尊重舆论和民意的传统,而我国由于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民主积淀不够深厚,民众对于民主权利的观念还有待增强,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政治生态建设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因此可以说,舆论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政治生态建设。

三是从政治体制的角度来讲。西方的舆论监督是建立在其政治体制下的,政府或者财团拉拢媒体制造舆论,是为了党派利益,甚至是一己私利。而我国是社会主义体制,党的领导是这种体制的关键要素,党领导下的媒体监督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这种舆论监督载体会使媒体具有一定的约束性,有时会影响政治生态建设的发展。

四、政治生态建设的紧迫性凸显舆论治理价值

“舆论治理是指为了解民众诉求,维护社会稳定,对舆论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关注、汇集、分析、引导和控制等一系列行为和过程。”[4]舆论的产生和形成是由分散的、单个人的意见或观点开始传播和扩散,最终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的舆情态势,其内在机制是社会现实与民众诉求的互动,外在机制是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络的催化。戴维·伊斯顿认为,社会政治生活可以看作“一个由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互动组成的且与政治环境内外进行输入—输出式沟通的具有自动适应性的系统”[4]。伊斯顿的这个理论给我们研究舆论治理提供了基本的参考,从民众的角度说,舆论就是表达要求和诉求,这也是对政治生态环境进行的“输入”。若这种表达长期得不到重视和满足,民众就会产生社会压抑感,必然会通过政治参与向政治生态环境施加压力,易造成政治动乱和社会动荡。

所以,从舆论治理角度看:首先,政治生态建设应保障民众的表达,要通过立法等形式保障民众通过舆论来影响国家权力的实施和走向,这也是执政党舆论治理的重要内容。其次,舆论的发展有潜伏期,并始终处于变化中,要想及时准确地掌握这些变化,需要超前的意识和理念,需要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运用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整理汇总舆论信息并加以分析,这些渠道创立、手段分析都需要执政党在重视社情民意的基础上研判探索,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掌握和汇集民声的舆论管理机制。再次,从辩证角度看,舆论自身具有正负两种社会功能,其正面的功能能够实现政治生态各系统的良性互动,舆论自身可以充当社会情绪的“泄洪渠”和“减速带”,这对于稳定社会情绪具有重要意义。相反,舆论负面的社会功能就是破坏稳定,威胁到公共安全和社会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为政者要从舆论治理角度出发,采取适度干预等手段,消除负面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从这里可以看出,加强舆论治理的体制机制建设与研究也是政治生态建设的题中之义。

结语

合理的政治体制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舆论环境与政治生态建设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社会的政治生态建设是舆论能够发挥正面作用的关键因素,是确保舆论环境良性发展的基础,而舆论的监督效果反作用于政治生态建设。从多个角度来说,政治生态建设离不开舆论环境的影响,人类社会的稳定依靠的就是二者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社会制度建设和加快民主化进程,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舆论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政治攀附”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政治不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