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文化领导权 建设文化强国
2022-03-17李晓梅长治学院历史与旅游管理系
□李晓梅,长治学院 历史与旅游管理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如果说,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必须对本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拥有充分的自信,那么,在各种文化思潮涌动泛滥的今天,牢牢把握并不断巩固文化的领导权,当然且必然成为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耐力、定力之关键所在。
文化领导权(egemonia)思想是由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Cramsci)在继承列宁领导权理论的基础上,于1929 ~1935 年间不断完善并最终定型的。这一思想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之前,如何在意识形态领域反抗资产阶级文化霸权,从而形成积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无产阶级文化自觉和集体意志。那么,在社会主义政权已经建立70 余年的中国,文化领导权思想还有其理论阐释力和现实应用价值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事实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思想文化领域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党在与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派、日本帝国主义开展政治、军事斗争的同时,始终高举着无产阶级先进文化的大旗,夺取和占领了一个又一个文化阵地。1942 年5 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基本方针,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863 页。并成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工作原则和党领导的文化艺术界的行动指南。在这一方针的正确指引下,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逐渐把全民族的文化领导权和意识形态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变得日趋活跃,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借道经济全球化浪潮,把意识形态触角深入到我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进入21 世纪,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网络信息世界的垄断地位,将西方文化标榜为所谓的“普世文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大肆进行文化渗透。与之相比,我国在构建网络文化传播秩序和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方面的经验明显缺乏,官方媒体宣传手段单一、枯燥,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度不足。面对甚嚣尘上的为西方文化唱赞歌、抹黑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反动思潮,如何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已经成为维护民族文化特质、守卫国家文化安全、保障党的革命与建设事业继续前进的重大课题。
今天,我们重新梳理葛兰西的思想体系,能够从中分擘出文化领导权的三条核心主线:文化领导权的关键场域在哪里?文化领导权的领军主体是谁?夺取和巩固文化领导权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三条核心主线,也可被视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三重维度。
一、场域维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葛兰西认为,文化领导权的关键场域在市民社会,普罗大众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第一战场。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夺取文化领导权,首先必须攻破资产阶级在市民社会中已经建成的思想和精神上的“防御工事”;而当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后,要想巩固文化领导权,同样必须在市民社会中筑起属于无产阶级的思想和精神上的“防御工事”。换言之,人民群众是否参与到党领导的文化活动中,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达到多少,直接决定了革命政党能否掌控文化领导权以及掌控的稳固程度。
由于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每个人都隶属于一定的社会组织(而且一个人可以同时隶属于多个不同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成为个人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实现自我发展目标的基本单位。自然而然地,对民众的教育转化工作也需要通过这些社会组织开展。以学校、工会、行会、教会、新闻媒体、学术团体和其他非政府机构为代表的社会组织,正是葛兰西所说的“防御工事”中的主要结构部分,是百姓日常生活和国家机器互相渗透的载体——资产阶级正是通过这些载体向民众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无产阶级也同样应该通过这些载体来教育转化人民群众。
对有着百年奋斗史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取得不断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调动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同样是其他任何力量无法替代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同社会成员所属的不同社会组织,都应广泛开展具有各自特点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注重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把党对文化的绝对领导权融入到社会各类组织中,提升广大群众对党的信任感、依赖感,增强每一位社会成员对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从而最大限度唤起13 亿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热忧拥护和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热情。简而言之,通过把握文化领导权来凝聚民心,正是文化领导权场域维度题中应有之义。
二、主体维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培养先进知识分子队伍
文化领导权的主体维度,需要正视三个问题:“谁的”文化领导权?“通过谁”来实现文化领导权?“对谁”行使文化领导权?这三个问题的答案用一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即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通过先进知识分子对全体社会大众行使文化领导权。可见,先进知识分子作为文化领导权的组织者及传播人,在党和社会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起到了中介联接的重要作用。
在葛兰西看来,知识分子可以被区分为传统知识分子和“有机”知识分子。前者与旧的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相联系,后者则是“每个新阶级随自身创造并在自己逐步发展中形成的‘有机的’知识界代表人物”①[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419 页。,是隶属于新生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所谓“有机”,意指这类知识分子与无产阶级政党具备了同质性,与人民群众拥有关联性。于是,他们天然地代表了先进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无产阶级要想实现革命政权的全面巩固,必须打造一支属于本阶级的坚强的先进知识分子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文化界的“管家”作用,积极传播无产阶级文化观念与意识形态,击败、改造和同化传统知识分子,从而抵制和瓦解封建主义、资产阶级的一切落后文化观念与意识形态的侵蚀。
葛兰西曾经按照职业对传统知识分子和“有机”知识分子进行了归类,例如,他把教会成员、政府官员以及多数文学艺术界人士归入传统知识分子,而把工程技术人员和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归入“有机”知识分子。这种划分方法也许能够胜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意大利为代表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但明显不再适应八十多年后的中国。当代中国的“有机”知识分子——或者用更准确的说法称之为先进知识分子,其先进性与职业本身并无直接关系,而在于是否拥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专业技能。国家公务员、教师、医生、律师、记者、工程师、设计师,以及科学界、文艺界人士,等等,只要是符合上述三项要求的知识分子,都能利用其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一方面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一方面高举起先进文化的大旗,在文化领域对社会大众开展思想认识与行动意愿的指导、组织和宣传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密切关注属于自己的知识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的各级党组织都应该成为熔炼本单位、本部门先进知识分子的“坩埚”,把党的知识分子群体锻造成为身兼祖国的建设者、文化的组织者和对群众的宣传者于一体的、代表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领军队伍。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党时刻不能放松对先进知识分子的后备力量——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年人心智尚未成熟,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定型,心理容易冲动,立场容易动摇,尽管非常关心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却很少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即使是思想爱国、反对崇西贬中的“小粉红”们,也相当缺乏严酷生存与社会工作的经验。①余亮:《小粉红的系谱、生态与中国青年的未来》,《文化纵横》,2021 年第5 期。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者正是相中了青年人的这一特点,遂即打着文化传播的旗号,借助影视作品、新闻报道和学术交流等渠道,向青年学子输出以“普世价值观”为核心的西式文明。当热血青年们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及所谓的“自由”“民主”理念产生认同感后,很容易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足与西方文化描绘的“完美蓝图”进行比较,从而对本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生出怀疑甚至反感的态度。对此,各级各类学校的党团组织和教育工作者,要把为党和国家培养先进知识分子队伍当成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充分把握青年学生思想可塑性强的特征,培育和强化他们的文化主体意识,帮助他们摆脱西式价值观的陷阱,告诉他们如何用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辩证视角去反思文化现象,如何用红色革命文化富含的理想情怀去继承文化基因。②李晓梅:《传承与后索:红色基因的文化与思维交互理路》,《长治学院学报》,2020 年第1 期。这样,才能使青年学生科技文化素养不断提升的同时,政治信仰得到强化,政治态度得到端正,政治言行得以规范,也才能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养出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又红又专的先进知识分子队伍。
三、策略维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以意识形态为抓手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场域和建设主体确立后,如何让社会大众在先进知识分子的组织指导下全面接受党的文化领导权和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成了这一工作的关键所在。
葛兰西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人夺取文化领导权需采取“阵地战”的形式,对资产阶级文化堡垒作长期外围渗透,一步步瓦解其思想防线并最终摧毁其核心;反过来,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以后,为了巩固文化领导权,同样需要继续在“阵地战”中保卫属于自己的文化堡垒。这个二分双向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增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吸引力、感召力和同化力,进而不断获得人民群众接受的过程。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交织着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乃至国际主义面向的混合矛盾体。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观念相互碰撞,文化领域“阵地战”的激烈程度丝毫不逊色于真正的硝烟式战争。任何轻视甚至忽视文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思想,都是极其致命的。正如习近平同志在2013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那样,“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第30 页。然而,与经济实力、政治强制力的作用不同,文化领导权的获取和意识形态阵地的占领,都要通过渐进的、浸淫式的、潜移默化的手段,用优秀的意识形态吸引、感召和同化人民,从而使人民群众自觉接受、服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党领导下的宣传媒体必须锻炼出强大的言说能力,营造出庞大的话语网络,生产并推广切合社会大众政治心理需求的、影响社会大众政治判断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同时,要坚决反对一切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以资产阶级自由化为代表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完善国家治理、推动事业发展”的时代性作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虽然诞生在八十多年前的欧洲,但仍然能够在场域、主体、策略多个维度上为我们党提供一种独特的国际视野和历史经验,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汲取其政治营养,借鉴其哲学反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伟大方略。